协作者视线 | 社会工作教育何以赋能:协作者学堂的探索(下)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协作者云社工
2024-09-24
537



编者按:


2024年9月8日,协作者学堂举办以“社会工作教育:如何促进服务对象参与”为主题的新学期开学典礼暨周年论坛活动。协作者学堂发起人、公益导师李涛做了“社会工作何以赋能”的主题演讲。本文在演讲内容的基础上整理完成,分成上下2期,文本为下篇,与您分享协作者学堂建设的缘起与未来展望。


点击链接,查看上篇内容:

协作者视线|社会工作教育何以赋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根本(上)



微信图片_20240924115558.jpg

协作者学堂发起人、公益导师李涛

在协作者学堂开学典礼暨周年论坛中分享



协作者学堂为何



社会工作教育的责任在于为公益慈善培养人才,这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早在100多年前的社会工作前辈们的呼喊。今天,这个呼吁更加震耳发聩。



如何建立一个尊重个体差异,各群体相互接纳包容的社会,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能否和谐发展。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变迁造成的系列挑战的专业自觉,自2006年,中央提出构建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流动人口赋能提供了完整的、成熟的、专业的解决方案。



今天,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流动人口,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剧增,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才投身社会服务。尤其在7月28日,国务院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把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到70%,而且旗帜鲜明地说以人为本,那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协助农民完成市民化的转化。不只是物理空间的,还包括文化和权利制度层面的转化。



微信图片_20240924120150.jpg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李真带领的生命教育课程




我们需要社会工作人才。然而,我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占国民总人口的万分之六,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千分之三,专业服务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社会组织每万人比例为6家,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每万人60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每万人10家。我国300多所高校每年培养4万多名社会工作学生,愿意投身公益组织服务的不及3%,以至于我国社会服务机构中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比例不到3%,专业人才不足是导致社会组织专业性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想投身社会工作服务的困弱群体,尤其是那些在服务中受到影响和感染的服务对象,想投身社会工作学习和服务,但通道非常狭窄。尽管现在提倡在线学习,但因为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仅靠函授或在线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而且穷人接受教育的成本远远不是学费的问题,而是要牺牲养家糊口的机会。




如果说“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灵魂,那么社会工作教育就有责任面向困弱群体开放,将他们培养成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自我服务,而且能够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人才。协作者学堂采取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思维,类似于哲学中的第一性原理,穿透问题表象,回到事物的本质当中去解决问题。




然而,有人因此质疑学堂的做法,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不是随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而是需要一定的门槛的,需要一定的学习基础的。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困弱群体学习社会工作的理由,而应该成为社会工作教育者如何改革创新,有能力让困弱群体学习社会工作的理由。一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是赋权增能,使弱者实现助人自助;二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基础是促进参与,尤其是促进服务对象的参与;三是任何人都有学习社会工作的权利。那么,社会工作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中培养人才的主体,就有责任将服务对象发展为专业的学习者、参与者、建设者,加入专业共同体大家庭,成为专业建设的同行者。




因此,协作者学堂的假设是:如果能够将专业语言转化为困弱群体可以理解掌握的本土知识,那么社会工作教育不仅可以使打工青年这样的困弱群体改变职业命运,而且他们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困弱群体的同理共情,将转化为持久的服务热情,因为他们不是为别人服务,而是为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家庭和社区而服务,他们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价值最生动的诠释。




因此,我们有责任在社区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社会工作学堂,让弱者助人自助,使公益有人才可用。




微信图片_20240924120447.jpg

协作者学堂一期毕业生张艳艳,参与东城区妇联社会组织之家小型创投项目答辩


  

既然公益慈善服务需要专业人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又不愿意来,我们为什么不改革我们的教育,让那些想做的人可以去掌握这个专业?这也是协作者学堂的使命,让社会工作回归到真正的应用科学,让社会工作解放人类的使命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不是写在行业的守则上,而是体现在日常的服务当中,体现在赋权增能的专业行动中。让社会工作的教育也回归它的使命,不是以技术为中心,将人培养成有用的工具,而是以人为中心,让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成为与家庭、社区和社会良好链接的人;掌握服务社会的技术,也有完善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自我解放生命影响生命。




但是,这些说起来很容易,实现起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当今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还有一种对话式的参与式教育。人人都知道对话式教育更好,但人们都更愿意选择经院式教育,因为经院式教育会给我们标准答案,而对话式教育迫使我们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这对于困弱群体来讲,他们从小到大,在学校、在社区、在工厂都是被规训的对象,当让他们建立起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时候,那是难上加难。因此,以赋能困弱群体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改革,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学员,都是充满挑战和痛苦的过程。




协作者学堂并无创新之处,她只是恪守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信念: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改变的潜能;遵循了教育的基本逻辑:用信任和爱,唤醒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尊严和潜能。




微信图片_20240924120611.jpg

协作者学堂二期学员苏小俊参与开展骑手服务




检验社会工作教育成效的指标并不复杂,那就是学有所成,学而有信,学以致用,毕业后能够投身到社区服务中,将个人命运融入服务人类的公益慈善事业中,服务大众,成就自我,反哺专业,即毕业后的学员是最好的解释。因为不用复杂的指标,每年只打一个电话问问你的学生在做什么,如果他说我在做保险推销,社会工作教育一定是失败的,你怎么能说它是成功的?如果他说我在从事社会工作服务,那么这个教育大概率是成功的。因此,协作者学堂的目标是培育终身投身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大家认为这个目标太苛刻了。我认为这种认识很荒唐,请问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医学院的教育工作者说我们培养的医生将来未必做医生?我们什么时候听说法学院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未必会从事法律工作?为什么只有社会工作教育者这么不自信?如果连我们都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的社会工作者未必就要做社会工作者,我们怎么可能够培养出真正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最后,我想和大家重温协作者学堂一期毕业典礼上的总结:当精英教育成为理所当然的主流,我们选择了逆向而行,让社会工作教育冲破围墙,成为弱者可以掌握的自我解放的工具,即使寸步难行,我们逆向的身影,也会成为一束光,让这个世界知道还有另一种可能……



未来展望




在过去4年,协作者学堂重点围绕着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理解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能力、田野实践能力、研究的能力、组织与行政能力等六大能力进行培养,共设计了21门、1328 个课时的课程。



在培育方式上,一是我们资深的社会工作者、来自不同行业的导师,以学习小组、共创工作的方式来协助学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进而由资深社会工作者担任教练,带领学员到社区当中去实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建构起由共学伙伴、教练、公益导师、成长导师和社会工作督导,组成的陪伴支持系统,为学员提供书面督导、小组督导、一对一督导和同伴督导,建构起可以支持其应对挫折和挑战的支持系统。



经过4年的实验,协作者学堂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公益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针对缺少均衡、全面的素质发展资源与机会的流动儿童,我们有5-7天的公益少年营,培养其公益素养,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社会工作纳入到他的生涯规划当中去。以实现每个儿童都可以成为社区的改变者、公益的传播者的愿景。



二是针对有意愿参与公益,但缺少资源与机会的社区边缘青年,我们设计了为期一年的向日葵计划,提升其自我接纳,培养公益素养及服务社区的能力,从而让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社区的公益建设者。




三是协作者现在正在做的试验——全日制的脱产班,针对有意愿投身公益服务的打工青年和乡村青年,进行为期三年的脱产学习培养,相对于把一个大学生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我们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让受助者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这是另一番意义。




四是针对社会组织实务工作者,尤其是缺少专业知识与技巧,个人自我与专业自我冲突的实务工作者,我们会启动社会工作实务助力计划,通过初、中、高三阶培训,协助其构建专业自我,提升扎根社区的专业服务能力。2023年,协作者在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下,结合“公益1+1”之绿缘计划,针对17家机构开展了实验,学员中既有创办机构的高校社会工作老师,也有社会工作机构业务骨干,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的幼儿园老师,不同的人员都能够听得懂,而且也知道了在他们的工作场景中怎么去运用专业。



五是针对社会组织管理者,我们会开展社会工作领导力助力计划。社会工作专业想要发生作用,得有组织化的支持环境,如果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没有专业的视角,不懂服务管理的话,大概率是留不住专业人才的,所以我们协助组织管理者提升专业服务管理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组织中构建起专业管理体系。



六是针对高校中的青年学生,尤其是缺少职业认同,不愿投身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学生,我们会启动实习培养生计划。在第二期学堂当中就有我们的实习培养生,协助其结合实践学习,重新梳理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



此外,协作者学堂未来还有系列的研究计划,其中一个是打工青年参与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我们已经做了一年多了,但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做得非常艰难。学堂至今没有持续的资助。我们拿到的第一笔资助是协作者学堂成长导师宋冰个人捐赠的10万元钱;第二笔是银杏基金会支持的支持10万元,这对我们来讲非常的宝贵,也给我们很大的一个信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来支持协作者学堂的事业。再次感谢大家,谢谢大家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