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罕见极端特大暴雨的影响尚未消退,台风“烟花”又来袭,被影响省份范围甚广,浙江、上海、福建、江苏、安徽、江西等等...而台风往往还可能引起暴雨、洪涝等其他灾害。
(图源:央视财经)
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每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在极端天气下,民众能够做些什么?
首先 ,也是一切的前提——尽力保障自身安全
及时关注气候、交通等新闻信息,提前合理安排个人生活、工作,并且提高灾害防范与应对能力。
台风避险指南,请收好
(来源:央视新闻)
暴雨洪涝避险指南
(来源:中国气象局)
开车一族》》》
走路一族》》》
居家一族》》》
1.检查房屋,如果是危旧房屋或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应及时转移。
2.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电源总开关。
3.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4.提前收盖露天晾晒物品,收拾家中贵重物品放到高处。
5.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堆置沙袋。
6.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
7.打雷时,要关好门窗,离开进户的金属水管和与屋顶相连的下水管等。
8.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和电话线及电视天线等可能将雷击引入的金属导线。稳妥科学的办法是在电源线上安装避雷器并做好接地。
9.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外出人群》》》
1.遇到突然的雷雨,可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以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
2.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
3.不要在水体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及山顶、楼顶上停留。
4.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
5.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用电器的接地线。
6.在户外空旷的自然水域钓鱼时如遇雷雨天气,应尽快收好鱼竿到安全地带避雨,防止因鱼竿过长遭到雷电袭击。
7.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时可采取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
8.在水中发生抽筋,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保持镇静,停止游动,仰面浮于水面,并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自救。使身体成仰卧姿势,用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使抽筋腿伸直,并用另一腿踩水,另一手划水,帮助身体上浮。
9.遇到山洪时,要保持冷静,尽快向上或较高地方转移;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如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或发出求救信号,寻求救援。
暴雨洪水过后,安全方面也要注意》》》
关于物资捐赠及志愿者招募信息,关注官方渠道与信息
面对灾情,社会往往会发起公益援助。对于物资捐赠,请尽量通过政府、本地文明办、社会组织、基金会等发布的信息,或者是经过核实的信息进行。
对于灾情应急救援,想做志愿者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官方发布的招募信息报名,听从组织的统一安排与调度参与志愿服务,不擅自盲目进入灾区,并且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下进行。
善用互联网工具,与时间赛跑
互联网在救灾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例如近期的河南暴雨,众多互联网平台开辟了专门的救灾通道,发布实时灾情动态、救灾知识、求助信息等等。《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让人动容,上千条求助信息被快速反馈,270多版本的更新,250多万次的访问量,见证了一次群体救援的巨大力量,也是借助了腾讯文档在线协作等功能。
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互联网在信息公开与效率方面天然优势,是救灾的有力工具。
不信谣,不传谣;突发事件和受灾情况以权威发布为准
救灾抢险中涌现出的社会正能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点赞与传播。
但也要注意,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存在一些人虚构事实、发布谣言的现象。面对这类信息,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注意甄别,停止传播,突发事件和受灾情况以权威发布为准。如果经过核实为假,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份力量;感谢每一份温暖与不放弃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