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测量10+年探索与思考
来源: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
作者:CLCPP
2025-05-21
543
领域 志愿服务


近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4)》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翟雁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博士生刘媛做“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测量10+年探索与思考——大变局下志愿服务趋势与挑战”的主题分享。



以下为主题分享内容:



中志指数缘起与发展




2013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简称中志指数)课题组加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写作。2013年到2016年,是我们研究的第一阶段,以定性研究为主,注重志愿者服务的“捐赠价值”;从2015年开始,我们集专家志愿者集体智慧,开发了测量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一套指数体系,涵盖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率、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时间及贡献价值等五个关键指标。2023年,我们进一步优化测量体系,形成了包括志愿者活跃度、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度、志愿服务成效和志愿服务环境友好度四大维度13个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并加强了对女性、青年等志愿者群体和应急、社区等服务领域的分类调研,由此开启了未来十年指数报告精细化调研进程。



微信图片_20250521111920.jpg




中志指数测量,是由一群长期深耕于一线志愿服务的公益从业者提出,我们始终在追问,每年有多少志愿者投入奉献,他们产出的价值几何。最初,我们期望通过基础测量,让更多人尤其是主管部门看到这些数据,进而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数据,由此开启指数测量工作。2017年底,一开始我们招募了50家志愿服务组织参与指数测量,后来逐步发展到100家、200家、300家,2024年累计招募到了500家指数组织。每年,我们通过指数组织动员两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测量,让持续追踪测量的数据样本相对稳定。整个课题组有十多名专家志愿者和研究人员,十年来累计有70多名专业志愿者参与。这个将志愿服务当作研究对象的课题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十年:汪洋中的帆船



这十年,我们通过中志指数测量发现,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像汪洋中的帆船起起伏伏。这些船材质各异,有铁的、木的、钢的,但都会受到海浪和环境的影响。在志愿服务总量中,志愿服务组织的数据增长最耐人寻味。


2.jpg


从2013年有100多万家,到2023年依旧是100多万家,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数量变化不大,但质量却有显著提升,比如:活跃的志愿服务组织十年增长了2.37 倍,这表明越来越多组织动员了活跃志愿者参与其中。此外,志愿者贡献价值的增长最为突出——十年间增长了5.2倍,这主要得益于每人每年服务小时数量的增长,原来只有十几个小时,如今人均可达到40多个小时,相当一部分人能达到70多个小时。这表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越来越长,每个人贡献的时间越来越多。



在全球排名方面,我国志愿服务曾经排名倒数第二、第三,近年来已经跃升到了第80多位,这两年的提升尤为明显。当然,这两年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贡献价值的发展也明显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许多数据的起伏都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志愿服务发展环境: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大的变局下,我们的指数调研也进行相应调整。2013年—2014年是指数的早期探索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列入党中央文件,随后中央文明办牵头统筹志愿服务工作,出台《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并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民政部作为行政主管单位,也出台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中国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纲要(2013-2020)》等相关办法。



2016年—2017年是中国慈善发展的重要年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纳入党中央的文件当中。民政部门持续抓好志愿服务记录工作,并于2016年上线了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上线之时,正是我们中志指数开始测量之际,此后我们一直同步开展中志指数的测量。


2023年,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抓统筹协调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次年4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与大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开启了党建引领、高位推动的新局面。也是在2023年,我们启动了中志指数的调整工作,鉴于外部环境对志愿服务的重大影响,增加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在内的环境友好度的测量。此外,对志愿服务指数组织进行扩容,以此保证数据的相对稳定和可比性。


经过十年发展,中志指数的样本规模已经基本稳定,每年大概有2万多名志愿者、500多个组织参与。在指标体系方面,这些样本在志愿性、活跃性、代表性、民间性,以及全国各地的分布性、领域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设计问卷开展调研,从志愿者活跃度、志愿组织活跃度、环境友好度、志愿服务成效等四个维度进行追踪测量;在比较研究方面,融合了UNV世界志愿服务状况、CAF慈善捐赠指数等部分规程;在测量技术方面,借鉴了ILO志愿服务测量指南、人工智能以及一些商业指数测量技术。


·十年探索的主要发现与思考



这十多年来,我们对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特征有四个重要发现:


一、动力和制动。志愿服务的外驱力很强,特别是党中央领导下的高位推动力,全国有关部委和地方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热情高涨,但在组织体系之外的民间参与渠道、部门协同、平台建设、岗位设置以及保障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阻碍和不完善之处。这就如同汽车的动力很强,但制动系统依然坚固,缺少离合协调,导致志愿服务多呈现出脉冲式、应急性的特点,难以满足社会对志愿服务持续、稳定、专业和高质效发展的需求。


二、个人和组织。由志愿精神驱动的个人志愿者具有灵活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通常能够快速而直接回应社会问题和需求。然而,志愿服务组织会受到资金、政策、自身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像个人志愿者那样快速响应和扎根具体问题。这导致组织和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个人志愿者在组织中的流动性较大,短期性、长期性和临时性的志愿服务难以协调。在志愿服务的输入与输出以及成果转化方面,个人与组织之间也存在诸多复杂的交互关系。总体而言,十年来志愿服务组织“质”的发展比“量”的发展更为明显,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数量,部分组织还开展了专业志愿服务,其专业性和成果转化的可持续性也有一定保障。


三、价值和技术。在志愿服务中,提供感性体验和情绪价值的志愿服务依然是主流,而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结合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解决具体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价值方面。但目前两者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更体系化的发展模式。


四、奉献与认可。70%以上的志愿者不仅贡献时间和技能,还会为公益项目、服务对象和所在公益组织捐款,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激励,这导致志愿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同时,志愿服务的基础资源仍然不足,志愿者在平等和尊重方面也有待加强,甚至存在被视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还有一些商业乱象,如拿钱买时间等。因此,需要更好地理解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增强公民的志愿精神。


2023年度中志指数报告说明


过去十年,中志指数课题组始终在探索两个核心问题:如何测得准?如何让测量结果更贴近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真实面貌?


·中志指数最新测量方法说明


3.jpg


2023年,中志指数体系在 “活跃志愿者时长”“志愿服务贡献价值” 等原有的单维度指标基础上,拓展为四大维度13个指标体系:



1、志愿者活跃度:活跃志愿者数量、志愿服务总时长


2、志愿服务活动成效:志愿服务活动数量、志愿者满意度、经济价值贡献,以及平均志愿服务对象数量


3、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度:平均动员志愿者数量、志愿服务组织年均收入、平均合作伙伴数量


4、环境友好度:这是新增的核心维度,细分为政治环境(相关政策文本)、经济环境(GDP)、社会环境(公众对志愿服务关注度)、科技环境(科技发展指数)四大领域,并区分主观数据与客观数据。


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让每个指标可量化、可追溯,数据来源既依托官方平台,又通过中志指数组织的持续调研形成闭环,确保长期可信度。


在技术方法上,我们也做了不少优化。一是权重校准机制,通过专家论证初步设定指标权重,每年根据调研反馈动态调整,保持框架稳定的同时提升灵敏度。二是环境维度创新,主观数据来源于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对细分环境领域关键问题的反馈与评价,客观数据则来自于将志愿服务作为关键词在主流互联网平台上的热度、GDP、中国科技创新指数等稳健的信源。三是对标国际,我们参考了国际劳工组织(ILO)测量规程,同步开展国际比较,确保指标逻辑与全球趋势兼容。近两年,我们还尝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分析,并且持续开展国际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志愿服务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与国际基本一致。


·2023年总体测量结果



2023年中志总指数为100(基期值),其中志愿服务活动成效对总指数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9.46%,其次是志愿者活跃度为30.75%。


4.jpg


1、活跃志愿者7658万人,有所下降;志愿服务总时长为34.71亿小时,趋于疫前水平。


十年来,年度志愿者数量年均增长率为11.80%, 活跃志愿者年均增长率为7. 93%。2023年度志愿者总量 (26741万人) 和活跃志愿者数量(7658万人),自2013年以来均首次出现下降, 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率为6.59%,比2023年 (10.41%) 下降了3.82个百分点。


2023年度注册活跃志愿者年度服务总时长为25.11亿小时, 未注册活跃志愿者年度服务总时长约为9.6亿小时, 合计34.71亿小时。较2022年下降13.61%, 接近2020年水平 (37.2 亿小时)。十年来平均增速为14.05%,服务时长趋于常态化。这些数据反映出外部环境对线下志愿服务的冲击。


2、志愿服务贡献经济价值1791.39亿元,相当于无偿提供173.55万名全日制雇员


5.jpg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志愿服务测量的“替代成本计算法”测算,活跃志愿者经济价值贡献十年来年均增长率为23.62%。2023年同样趋于常态化,活跃志愿者志愿服务经济价值贡献为1791.39亿元,较2022年的1915亿元减少了6.45%。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从2013年的0.0378%到2023年的0.1421%,增长了2.17倍。相当于为社会无偿提供了173.55万名全日制雇员,相较于2013年的43.6万人增长了2.98倍。


贡献价值核算上,以社平工资为基准,结合时长与人数,十年间志愿服务经济价值增长5.2倍,但数据仍处于“可追踪”阶段,距科学统计尚有提升空间。


3、志愿服务参与的便捷性和品质是志愿者可持续投入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62%志愿者偏好“就近参与”“线上服务”,疫情期间线上志愿服务占比提升 35%;体验感方面,48%志愿者因 “活动设计有趣”持续参与,一次性短时长活动的参与门槛更低。但也存在突出问题,比如流动性高,73%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者流失率高” 列为首要挑战。在发展信心方面,67.23%志愿服务组织与71.16%志愿者认可“2024年行业将迎来大发展”的判断。但在管理模式上,仅42%的志愿服务组织认同“统一管理优于分散管理”,反映行业对路径的分歧;在文化氛围上,仅36%组织认为当地形成“志愿服务文化氛围”,26%认可“服务多元化”,政策落地与基层实践存在感知差距。


4、对社会环境预期良好,但认同地方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和生态多元的比例并不高。


2023年,中志指数调研覆盖342个市县区、1830个组织单位及港澳台地区,但区域分布不均,东部沿海组织占比58%,未来计划发布分地域报告。资源方面,50%的组织年度收入低于5万元,超70%依赖志愿者无偿劳动,资金缺口与专业能力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在志愿服务氛围营造和志愿服务传统文化耕植层面,仅有36.14%的中志指数组织表示认同当地有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和传统。而问及对“当地志愿服务有多元丰富的状态”的观点时,仅有26.89%组织持认同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55.46%的中志指数组织对“当地志愿服务联合会发挥了积极作用”持认同态度。


·总体建议


一、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提升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感知度,构建多元化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动员机制和激励方式,持续提振总体行业信心与参与热情。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企业资金、公众公募资金进入志愿服务领域,共建多元资金渠道,用小支点撬动大参与,夯实志愿服务发展基础。


三、优化服务供给方式:强化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与示范项目扶持,提升志愿服务供给品质,创新更丰富、更便捷参与、更可持续的参与场景和服务渠道。


中志指数的十年,是“用数据说话” 的十年——我们见证了志愿服务从“粗放增长”到“质量优先”的转型,也通过数据揭示了行业深层矛盾。未来,中志指数课题组将继续以“可信、可靠、可追溯” 为目标,在指标优化、区域平衡、技术创新上深耕,期待与行业同仁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从“数据积累”走向“价值创造”。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