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7日~18日,以“公益建设社会”为题的第五届敦和·竹林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公益社会学分论坛在重庆举行。
本届论坛由敦和基金会联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共同举办,汇聚约60位高校公益慈善研究学者和期刊媒体编辑等嘉宾,广泛讨论和深入分析国内公益慈善参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本届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的闭幕环节,本论坛继续被评为“优秀论坛”。至此,本论坛已经连续三年获评“优秀论坛”。
在公益建设社会前
需要探讨公益慈善真问题
如今,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都可以看到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美好社会的建设之中。与此同时,公益慈善力量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组织的发展在新时代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同样需要多方思考。
▲ 赵万里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副院长
在第五届敦和·竹林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副院长赵万里表示,“公益建设社会”是一句很好的口号。“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仍然需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赵万里指出,公益慈善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事业,要推动它向前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人才、有组织、有平台。他希望,公益社会学能够在中国社会学领域建立起来,有更多学者进入公益慈善领域。
▲ 唐山 敦和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敦和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唐山表示,竹林论坛希望为公益慈善研究的学者搭建更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呈现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各个学科学者一同关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真问题,深入本土实际,与公益慈善实践保持密切而持续的互动,产出对实践有用的理论和有效的知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跨学科专家发声:社会组织发展需转型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陈友华探讨了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指出,社会组织的发展缺少稳定资源支撑,在疫情的冲击下,小微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社会组织数量超出了目前社会资源所能支持的规模;而公益慈善领域的低薪酬现象,则导致了这一领域很难集聚大量优秀的人才。
▲ 陈友华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
陈友华提议,在培育社会组织方面,政府部门既要管生,也要管养;而学者在研究社会服务的前景时,除了要了解社会需求,也要了解清楚“谁来买单”;基金会可以成立社会组织支持基金,帮助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社会组织自身也需要增强市场服务意识,实现规模化、连锁化、职业化、专业化,学习市场领域的兼并重组,发展单体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
▲ 何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何雪松则表示,公益建设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化,迈向证据为本的公益。他强调,公益慈善需要关注两个指标:一是工作是否有效;二是工作是否高效,这些指标需要以证据为本。在何雪松看来,科学化的基础上,社会可以把好的研究转化为新的公益服务和项目;而在项目和服务复制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多的科研证据支撑其公益模式的复制。他建议,要迈向证据为本的公益,需要建立公益数据库,强化项目评估,并推广干预研究。
▲ 关信平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信平的主旨发言,则以公益慈善中的志愿服务作为切口,展示了目前志愿服务存在的规模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对于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这一问题,关信平基于“慈善公益动力三角理论”,建议社会培育爱心文化,通过教育普及利他精神,增强社会信任,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并完善回报制度。对于专业性不强这一问题,关信平指出,可以进一步细分志愿服务的专业领域以及对志愿服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推动专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加强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培训。
▲ 朱健刚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健刚在闭幕演讲中指出,中国现代公益慈善在过去四十年间经历了脱嵌、反嵌和再嵌的过程,近年来,公益慈善逐步被治理吸纳,再嵌入到以党的全面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在吸纳的过程中,数字化公益慈善、企业公益、社区公益、宗教慈善等四股力量依旧值得人们关注。
专题研讨:多学科探讨公益建设社会新方向
在竹林论坛上,主办方共设置了六个单元的专题研讨,五十多位高校学者和实务领域的研究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就被遴选出的32篇参会论文进行交流和讨论。《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发展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海》等期刊编辑以及专家学者进行细致入微的点评。
公益慈善组织:结构与关系
该专题主要围绕公益组织愿景和绩效逻辑、慈善民营化改革中的复杂关系、公益慈善社会组织抗疫实践、工青妇体制内合作机制、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多维嵌入,以及协商民主视域下社会组织界别的议题展开,在一系列具体案例中探讨结构与关系的合法性和行动策略。
志愿服务与集体行动
该专题主要就武汉疫情期间的志愿者行动以及志愿服务自我效能的研究展开,同时也探讨了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培育公民责任意识以及新媒体和慈善信托在公益慈善领域发挥的作用等社会议题,展示公益慈善在志愿服务与集体行动中值得关注的细节和经验。
公益慈善与乡村振兴
该专题通过历史、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等多维度,厘清公益慈善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延伸到公益慈善和国家战略的关系,在理论研究中追根溯源,同时分析社会组织目前参与乡村振兴的方法、策略和作用,为现实提供一系列理论研究支撑。
公益慈善与韧性社区
该专题则在国内社区议题的风口下,围绕社区治理展开一系列多学科角度的研究和思考,包括了探索韧性视域下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逻辑与路径、通过一个落地项目将共享理论引入社区治理议题,也引入了风险绩效模型、情感治理视域、社区治理共同体等概念和视角,从多个切口呈现了一个韧性社区的形成。
慈善捐赠
该专题贯穿古今,既有立足于网络募捐、粉丝捐赠、集群捐赠等现代慈善募捐的分析,也有古代慈善历史,既剖析了当代慈善募捐遇到的重要问题,也将中国古代的慈善故事进行追溯和再梳理,体现了中国慈善募捐的今天、明天和昨天,为现实开展募捐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研究基础。
社会企业与慈善市场化
该专题基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多维度探讨慈善组织的转型与发展方向,一方面,讨论了慈善组织合法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针对慈善组织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慈善组织如何向企业学习,探讨如何围绕财务可持续和服务可持续之间的观点。
本届论坛继续设置了“最佳论文”评选的环节,由每个专题研讨的主持人和评论人从当组论文中评选出一篇优秀论文。最终,郑广怀/王梦宇、经凤/周晨阳、吕小康/姜鹤/童笑男、周如南/戴影/任霏、肖棣文/章高荣和宣朝庆/王茹薪,十四位学者的六篇论文获评本届竹林论坛 “最佳论文”奖。
1.《越透明越有钱?网络募捐项目筹资水平与信息公开的关系》
郑广怀: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王梦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2.《社区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偏好及调试——基于“风险–绩效”模型分析》
经凤: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周晨阳:重庆工商大学本科生
3.《中文志愿服务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吕小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姜鹤: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童笑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4.《官办平台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的多维嵌入及行动策略——以S公益慈善联合会为个案》
周如南:中山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戴影: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任霏: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5.《儿童保护、资产建设与社会企业参与——以e农业计划的运作为例》
肖棣文: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章高荣: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6.《地方再生产的时空逻辑——基于民国时期北碚乡村建设的理论分析》
宣朝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王茹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慈善学者共聚一堂
打造公益慈善研究的社会学共同体
在长达两天的论坛交流中,专家学者和学术期刊编辑不仅仅指出了青年学者在公益社会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完善之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启发。此外,本届论坛还延续了上一届“期刊编辑见面会”环节,《社会》主编肖瑛、《学海》编辑毕素华、《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高乐、《社会发展研究》编辑罗婧应邀出席,与青年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以期更好地助力青年公益慈善学者拓展学术交流、提升研究能力。
▲ 第五届敦和·竹林论坛会议现场
唐山认为,竹林论坛初步实现了搭建多学科、跨领域、开放多元的交流对话平台的目标。过去数年,也通过搭建公益社会学平台链接到了更多的专家和期刊资源。下一步,期待成立公益社会学专委会,链接整合更多关键资源,持续支持和鼓励公益社会学学者去探究真问题,做出真学问,一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健刚表示,希望通过竹林论坛,成立公益社会学专委会,纳入社会学体制中,以便更好地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形成关于公益慈善研究的社会学共同体,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同为中国公益社会学开创更加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