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说明:
此为合作项目意向征集,征集家政工服务、工伤康复服务与流动人口聚居社区营造项目。有意申请的机构,需填写项目概念书(格式参见文末)。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根据收集项目概念书情况,甄选出有意合作的机构及项目,再作进一步沟通讨论,并按照<<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列入2019年度计划。
落实项目合作仍需待进一步的项目计划的完善及审批,以及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2019年度计划获得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后才可执行。项目开始时间预计为2019年上半年。
一、乐施会简介
关于乐施会
全球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个处于贫穷状况。
乐施会在世界各地以务实及创新的方法,协助贫穷人群改善生活及持续发展。我们积极回应人道危机,提供救援,并协助恢复生计。我们推行公众教育及倡导工作,以改善本地及全球的扶贫政策。 目前,全球20个乐施会联会成员分別在90个国家 / 地区推展项目工作。
乐施会与贫穷人群及伙伴携手合作,致力于消除贫穷以及导致贫穷的不公平情况。
关于香港乐施会
香港乐施会创立于1976年,当时一群志愿人士走在一起,在香港开设乐施二手商品店,为世界各地的扶贫工作筹款。在七十、八十年代,香港乐施会初期的工作包括了倡导以公义原则协助当时身处香港的越南难民,以及向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灾民伸出援手等,并于1988年在香港注册。
香港乐施会在中国内地的项目,由香港总部统筹,内地项目团队与当地伙伴合作实施,确保符合国情、社情地有效推行救援、扶贫及发展工作。
中国内地是香港乐施会的重点工作地区,香港乐施会接近一半的项目开支是投放在中国内地,从1987年开始,香港乐施会在中国内地推行扶贫发展及防灾救灾工作,项目内容包括:农村综合发展、灾害救援及重建、基础教育、城市生计、社会性别、社会组织发展、农业与扶贫政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等。至2018年3月,31年来乐施会在国内31个省市和地区开展赈灾与扶贫发展项目超过3500个,投入资金总额超过14亿元港币,受益群体主要是贫困农民、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农民工及艾滋病感染者等,受益人口超过1328万人。
30多年来,乐施会在中国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和肯定,这也是我们得以顺利开展扶贫和发展工作并取得成绩的重要保障。2015年乐施会在中国基金会评价榜(2015)暨第二届公益金桔奖评选活动中获得“金桔奖”,2014年“乐施米义卖活动”获得内地“京华公益奖”年度公益项目奖。
在内地各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2017年,乐施会的北京办事处、云南办事处、甘肃办事处、广东办事处相继成功注册,目前我们可以在内地全部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工作。乐施会期待着未来可以更好地在内地开展扶贫发展、教育及防灾救灾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的国际发展与合作贡献积极的力量。
关于城市生计项目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乐施会在内地开始开展以城市外来工、城市新市民/流动人口为主要目标人群的项目。我们认为促进流动人口/农民工处境的改善,可说是中国农村与城市扶贫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希望为改善外来工的可持续生计、城市新市民的社会融合贡献一分力量。
我们期望通过此次项目征集,拓展与各方的合作,为城市外来工、新市民中的特定对象人群提供社工服务、扶贫济困,以及在流动人口社区开展社区微改造,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融合。
二、主题项目征集
1、 家政工服务项目征集
1.1.背景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及老龄化,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家政行业从业人数越来越多。在城市,从事家政工、保洁钟点工的人员大部份是外来工及女性,她们离乡别井,同时往往是单独工作,缺乏与其它人的交流机会及支持网络。此外,由于受雇于家庭的家政工目前处于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因此面临权益受侵害时较难获得保护。社会发展及分工需要家政工,但同时却又存在对家政工歧视、劳动价值被轻视等问题。
1.2.项目目标
为家政工提供各种活动、培训与服务,促进互助关怀、合作,达致赋能;促进公众重视家政工的社会贡献,减少对家政工的歧视等,藉此改善家政工的生存状况,同时为家政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具体工作目标可视乎项目的设计而定。)
1.3.项目征集数量及初步计划资金
1-2个项目,每个项目资金约为15-30万元人民币。
1.4项目征集地域
基于项目分布及行政考虑,此主题项目征集地域限上海市、福建省范围内的城市。
2、 工伤康复服务项目征集
2.1.背景
近年来,安全生产的形势不断改善,工伤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因工死亡及重伤的比例有较显着的下降。不过,总体而言,全国工伤人数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据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全年认定(视同)工伤共104万人,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53.5 万人。由于工伤发生率较高的行业也是外来工集中的行业,受到工伤的大部分都是外来工。除了小部份重度伤残者外,他们绝大部份仍有相当部份的劳动能力,且获得的赔偿也不足支持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仍能胜任很多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往往仍有较强的就业意愿,但如果不能重建生计,其个人及家庭在赔偿用完后便可能陷入贫困。国家非常重视促进残疾人的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丶《残疾人就业条例》丶《残疾人保障法》均对残疾人士就业与权益保障进行了规定。然而,虽然工伤外来工往往有较强就业的意愿,而再就业时却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困难,包括缺乏就业信息渠道、就业对接服务、较难受惠于打工所在地残疾人的招聘推广、职业培训等活动,还有普遍社会支持网络欠缺和个人自信低落的情况。
2.2.项目目标
为工伤工友提供各种活动、服务,促进工伤工友互助、赋能,开展社会康复工作,使工伤者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工伤者链接再就业的社会资源,提高社会重视工伤者的再就业需求,藉此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减少因伤返贫。
(具体一些的工作目标可视乎项目的设计而定。)
2.3.项目征集数量及初步计划资金
2-3个项目,每个项目资金约为15-30万元人民币。
2.4项目征集地域
基于项目分布及行政考虑,此主题项目征集地域限江苏、安徽、上海、福建省范围内的城市。
3、流动人口聚居社区营造项目
3.1.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工/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他们既是工人,也是城市的新市民,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会融合程度往往未如理想。促进社会融合,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可持续生计,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社会组织尝试在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动员社区力量,带动社区居民(包括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家庭)的参与,为社区发展和社区融入、社会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整体而言,流动人口社区的社区营造工作仍处于尝试推进阶段,大部分机构在发掘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参与、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能够获得的外部资源也较为有限。
此项目旨在投入一定的资源,支持已有一定社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有良好社区关系的社会组织,配合其已有的资源,开展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社区营造工作,促进社会融合。同时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以供未来工作的参考。
3.2.项目目标
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开展社区营造议题类活动、服务,促进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社区融合。
社区营造议题可属于下列类型但不限于:
社区环境类,如,社区环境微改造、绿化;
家庭环境类,如,通过支持部份相对困难家庭的环境微改造,带动社区家庭对家居进行改造以达致更宜居;
社区融合类,如社区文化营造/传承、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等。
(具体一些的工作目标可视乎项目的设计而定。)
3.3.项目征集数量及初步计划资金:
2-3个项目,每个项目10-25万元人民币。
3.4.项目征集地域:
基于项目分布及行政考虑,此主题项目征集地域限天津市、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范围内的城市。
三、项目周期
预计项目开始时间为2019年上半年(以项目计划定稿及签署合作协议,以及北京办事处年度计划被批准为准)。项目最长不超过12个月,在项目周期即将结束前,乐施会将视乎项目执行情况及各相关因素,与项目执行方探讨是否继续合作下一周期的项目。
四、申请资格
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或事业单位
五、申请方法
撰写项目概念书(格式见文末),并发送至:hlin@oxfam.org.hk。乐施会收到概念书后可能需要与申请者进一步沟通、完善计划。
咨询电话及电邮地址:010- 85306034 / 65535331转621或629;hlin@oxfam.org.hk
提交项目概念书截止时间:2018年9月25日
申请者如在2018年10月19日前未收到乐施会的反馈,即为未能入选。
项目概念书格式详见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