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被录取报到却遭拒,自闭症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为何如此难?
来源:和众泽益志愿服务
作者:和众泽益志愿服务
2025-09-12
1040
领域 教育公平




又是一年开学季,无数学子怀揣梦想走进校园,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然而,对于19岁的李同学来说,这个秋天却充满了失落与困惑——他手持录取通知书,满怀期待地踏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大门,却在报到当天被告知:“我们不收自闭症学生。”




screenshot-1757636758207.png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李同学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图源头:澎湃新闻,受访者提供




事件经过



4月18日:通过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广东省残联)选拔、推荐,李同学报考了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并被录取到"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后续也收到了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8月30日:开学报到现场,校方工作人员得知其是自闭症后,不为其办理入学手续。



9月1、3日:李同学家长与校方进行沟通,提出“如果要劝退,需要书面通知”,校方回复“学校研究过,电话通知劝退,不给书面通知”。



9月9日:广东省残联跟进此事,共商解决方法。





双方的说法与立场


校方说法:面试“没看出来”,怕影响正常学生


据学院宣传部的一位老师所说:面试老师一般只收集学业、身份材料,没看到残疾人证,不知道他是自闭症。“我们基本上就是以招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这两类学生为主,主要是怕影响我们正常的学生,所以还是劝自闭症学生家长去找一个适合他小孩就读的学校。”



家长提出:招生政策并未排除自闭症,且残疾证明确



据《广东省残联关于做好2025年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该项目由广东省残联从全省各地推荐优秀残疾人学生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接受全日制职业教育学习,招生对象以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为主。李同学家长认为,该《通知》采用“为主”一词,并没有把自闭症学生剔除在外。


screenshot-1757636962914.png



据李同学家长所说,儿子虽患有自闭症,但症状在自闭症人群中属于较轻的,日常自理都没有问题,曾就读于普通小学、区特校、广州市重点职高特教班。李同学的残疾人证号最后两位数字是“54”,“5”代表智力残疾,“4”代表四级残疾。



学校在招生时根据残疾证应很容易判断出李同学属于自闭症,且是程度较轻的那一类。而在收到录取结果的三个多月里,校方从未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



“如果早说不录取,孩子还有其他机会。” 李同学家长无奈道出关键——他曾联系过另一所愿意接收的学校,但录取已于8月1日截止。如今,孩子的求学路被硬生生卡在了校门之外。




残障学生的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这场“劝退风波”看似是一所学校的个案,也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思考方向:



教育公平的“闭环缺失”




当前不少残障招生项目停留在“完成录取指标”的表层,却忽视了“如何让学生顺利入学、融入校园”的后续保障。



校方若在招生阶段就明确残障类型的适配标准、提前审核材料,就能避免 “先录取再劝退”;在入学后配备必要的特教资源,而非简单将心智障碍学生一刀切地拒之门外。



社会认知的刻板印象:轻度心智障碍者的能力被低估




在公众认知中,自闭症常与“严重无法自理”“难以沟通”挂钩,却忽视了轻度自闭症群体(如李同学这样的四级残疾者)经过训练后,可以具备一定的学习、工作与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认知不仅导致校方“不敢收”,更让许多轻度心智障碍者错失了求学、就业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然而现实中,特殊学生仍在入学、课堂和社会融入中面临障碍。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这段“最后一公里”,恰恰需要学校、社会和服务机构共同助力,用切实行动填补。



残障学生的教育公平需要保障



作为关注公益与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我们呼吁:



政策层面明确残障学生招生中“为主”与“例外”的界定,出台细则规范招生流程,要求学校在招生阶段公示残障类型适配标准,避免 “模糊表述” 导致的争议;同时,推动学校配备特教资源、设立适应性课程,建设残障学生支持体系。



学校层面完善招生机制与流程,公开、明确录取标准,完善支持体系。



社会层面加强公众对残障群体的了解,打破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关注心智障碍群体的教育与就业权益,通过参与公益项目帮助他们有尊严的融入社会。



企业层面:企业也可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融合就业”,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更多机会。



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公益项目在探索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支持路径,为他们搭建职场桥梁。如李锦记酱料携手和众泽益,发起的「李锦记“心”希望厨师“食”光同行训练营」。



和众泽益支持卡夫亨氏中国发起的「“羽翼”青年赋能计划」,以职业技能赋能为核心,包含“羽翼”训练营及“羽翼”开放日两个部分,为心智障碍青年提供中西厨烹饪的专业技术体验,同时邀请员工志愿者一起参与为其构建社会关爱氛围,帮助其提升职业技能、自我照顾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教育的温度,在于容得下“不一样”



我们常说要推进融合教育,可真正的融合,从来都不是只接纳那些“看起来正常”的人。它恰恰应该出现在那些被认为“难管理”“跟不上”的时刻,去想办法支持、调整、陪伴。



职业教育的意义,本就是为不同起点的人提供出路。特别是对于心智障碍青年来说,掌握一门技能,往往意味着未来能否独立生活、能否有尊严地立足社会。



愿未来有更多公益组织、企业、爱心人士汇聚起来,携手助力教育公平、推动就业融合,共同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新闻素材:澎湃新闻

来源:和众泽益志愿服务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