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卢金艳、杨玳瑁、孙军军,以及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的商户代表张思莹,齐聚腾讯北京总部,“让爱落到实处,连接-互助-共建”交流会活动。会上,社会工作者杨玳瑁代表协作者“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组,以“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在流动人口社区建设互助支持网络”为主题进行发言,本文为发言全文中的上半部分,与大家分享。
杨玳瑁,北京协作者高级项目主管,社会工作师。2008年从企业离职投身公益领域,参与创建珠海协作者,在流动人口服务、社区发展、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专业支持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经验。
………………………………………………………………………………
我是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杨玳瑁。很高兴受腾讯基金会的邀请,代表协作者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组来分享我们的实践。我们的项目主要是在北京、珠海两个区域落地实施。
“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是协作者的价值观,把价值观贯彻到行动,其实不太容易,但这种贯彻又特别重要,从项目的维度决定着从项目选择、项目设计和项目落地的全过程会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在数字化关爱流动儿童行动项目(以下简称关爱项目)的落地实施中建设社区互助支持网络,正是从协作者的价值观出发的必然选择,既是目标也是方法。
为什么关注流动人口、流动儿童?
协作者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之一。22年来,机构的社会工作直接服务对象始终是流动人口。今天的中国,平均每4个人当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每两个中国儿童中就有1个是受到人口流动影响的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流动人口,或者生活在流动人口的社区。我们的孩子未来会在哪里上学,会在哪里工作,会在哪里终老?我们没有答案。
所以,流动不光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还包括从跨城际和跨国界的流动……流动使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一种可能。但流动本身也可能面临着去权的过程(就像人逐渐老去也是逐渐被去权的过程),它需要构建出新的社区支持网络,流动者才可以实现融入。
协作者内部有一个共识,可能也是很多从事这个议题的行动者的共识,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流动在最前面的人,是替我们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农民工的牺牲,收容遣送制度不可能取消,我们每个没有当地户籍的外来流动者都不会安全;如果没有农民工用脚投票,社会保险不可能实现跨属地转移,我们每个人都不会自由地跨省择业。所以说,我们在农民工群体身上做的任何努力,整个中国社会都会受益。如果农民工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总有一天也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点击了解更多流动儿童服务详情:协作者视线 | 李涛: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世界——流动儿童服务实践与启示)
如何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开展服务?
面对这么庞大的人群和流动带来的多元、复杂的问题,传统的慈善是把帮扶对象看作是没有能力的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问题群体。而在科学的慈善——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下,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都是有改变的意愿和潜能的,他都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参与者,而且也可以成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问题是怎么实现这样一个改变?社会工作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系统当中,既包括微观的家庭系统,也包括宏观的社会系统,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但大多数的时候是环境在影响我们。如果我们只是救助弱者,让他自己有能力,但不去改变环境,是难以发生改变的。所以,协作者的解决策略是 “服务创新-教育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一是开展服务创新,让我们的服务对象有能力;二是在服务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结合研究成果倡导社会政策改革;三是在行动研究中总结提炼专业技术,支持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有能力参与公益。
“团结协作”是希望团结所有可以争取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推动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到公益行动中,因为公益和我们每个人有关。“助人自助”是希望改变传统慈善,让受助者有能力自助,让每个“弱者”有力量,也让服务者有力量。
这些年,协作者围绕着流动儿童的教育、健康、生计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的需求,开展不同程度的服务。关爱项目的设计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结合协作者三位一体的策略来展开。在第一年聚焦流动儿童的健康需求,依托关爱券,开展物质救助+赋能服务,开展动态需求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培育包括社区商户在内的本地力量,形成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网络。
如何在流动人口社区建设互助支持网络?
首先依然是回到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对象是网络的主体。网络的构建离不开服务对象的参与。这个过程也是服务对象发展能力,链接社区的过程,对于一些处境更为困境的服务对象,更是他们扩大社会资本的过程。
我们的家长志愿者是协作者困境救助的服务对象,和协作者认识的时间比较长了。她下班后回到自己居住的村子,社会工作者在街头和她进行了快速地培训、演练,陪同着她开始在社区、学校门口进行宣传,发展关爱项目的潜在服务对象。
社区宣传是非常锻炼人的实践,当天依然是遇到许多人不相信,但这位妈妈为自己迈出的一步感到高兴,她也不仅是关爱项目的受益者,也在帮助推进项目。而且实际上,她介绍的效果比我好。当她向其他家长介绍时,发现她说的话家长们更能理解,而有时候我说的,家长反而听不明白。
我们的年轻妈妈,是通过打工子弟学校的宣传加入关爱项目的。她下班回到村子里面,知道我们要发展商户,特意赶过来直接向商户介绍我们的项目。大概一个多月前,当我们第一次去接触这个商户的时候,老板跟我们聊了很多,至少聊了40分钟。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决定加入,尽管加了微信联系方式,他还存在很多犹豫,担心为什么周边还没有听到类似的消息,但是在那个家长做了介绍之后,第二天这个老板就加入了进来。他在微信里告诉我们说,“最近有好几个家长都来告诉他,希望他能够加入到这个关爱项目中。如果他加入,他们就可以来这里买,不需要跑到更远的超市。”所以,在这个网络的构建里面,服务对象如何参与,会决定这个网络是否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同样,在这个网络里还有很重要的一方是社区商户。因为关爱券总要到一个地方去核销,商户不仅是关爱券的核销点,更是这个网络中很重要的相关方和重要力量。远亲不如近邻,对于出门在外的打工朋友,这句话更是如此。我们采取的一个方式就是社会工作者入场地推,在这个过程中,识别潜在的有意愿的商户,包括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商户,虽然聊了三四十分钟。他不一定加入,但他未来可能会成为网络里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对他做了一些标记。
这些故事、影像的背后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浩浩荡荡的工作,但实际结果还是比较惨淡的。下图展示的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集中走访的情况,图中的89是我们当时在各个村子里集中时间走访的商家数量。右边的73家则是待定或拒绝加入的商家,其中待定的数量较多。这些待定的商户其实是在观望,他们有些犹豫,怀疑是否有这么好的事情,是不是骗局。
首先我们会把这个看作是社区网络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我们采取的应对方法之一如前面提到的,服务对象需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与我们一起工作。另外,也会和服务对象共同讨论究竟哪些商户应该优先拓展,哪些可以缓一缓,以及哪些商户更靠谱。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会遇到很多拒绝,但在协作者看来,所以我们会把它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既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学习,也是协作学堂学员的学习,更是我们和服务对象共同学习的过程。在发展商户的过程中,把社区资源图、社区基本情况报告完善出来。
这个过程是循环反复的,不是第一步社会工作者地推,第二步服务对象带着社会工作者去,而是结合社区的不同特点,服务对象在社区的不同处境、还有村子里的不同文化带来的一些影响,来看运用什么方式,有时候还需要等一等。但无论是什么情况,结合在地,以赋能视角来发动,是至关重要的。加入进来的商户,是项目的重要相关方,每次联系和服务,都可以是赋能的过程。尽管一开始可能面临很多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入社区后,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关系也变得更加深入。最初与社区商户之间不认识,后来不仅认识了,还建立了更深层次的关系,商户也开始主动提出未来可以做些什么。
在这个网络里,除了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主体,重要的相关方社区商户外,协作者在实践中还认为应该有社区外部的社会力量一起来共建这个网络。这也是协作者从社会环境改变的维度,促进主流人群与流动人口相互看见理解的必然行动。社会力量的加入对于流动人口社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流动人口社区本身就处于资源相对匮乏的状态。无论是离大超市较远,还是社区内高品质食品非常有限。
杞冠生活是提供高品质的绿色生态食品,原产地直销,在启动关爱项目后,我们便进行联络,结合共同关注健康食品,希望可以为项目实施找到优质的供应商。虽然最后因为关爱券使用的线上接口技术问题,未能实现,但杞冠明确愿意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对流动儿童中的困境家庭进行食物捐赠。
其实关爱券本身的存在,我们理解就是社会慈善资源,数字技术力量催生的,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力量也进一步加强。所以邀请腾讯的员工走进流动人口的社区,走进流动人口的家庭,也是我们觉得构建这个支持网络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们走到了关爱项目家庭里面去,去了解彼此在这个城市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故事,也产生了链接。
这就是社区互助支持网络,有服务对象,有商户,有外部社会力量,这个网络里面还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去激发。
未完待续……
“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采取“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综融性干预策略,一是借助协作者流动儿童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动态需求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形成需求调查报告公开发布,为服务流动儿童的社会组织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二是依托腾讯数字“关爱券”支持,聚焦健康主题面向流动儿童提供“物质救助+赋能服务”,在为其提供有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物质支持,同时社会工作者将通过健康知识培训、健康主题社会工作系列小组、“健康达人”培育等方式提升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意识与能力;三是培育流动儿童服务机构、社区商户和企业,形成流动儿童关爱服务资源联合体。本项目将探索总结具有推广价值的“服务创新(物质救助+赋能服务)——研究倡导(需求评估+政策倡导)——专业支持(组织培育+资源整合)”的流动儿童综融性数字化关爱服务模式,未来进行全国推广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