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顾源源
• 益语智库首席战略专家
• 颗粒公益传播发展中心创始人
• 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精英
• 营销管理类作家,著有《创建一个公益品牌》、《学习型组织笔记》、《创业者需要回答的51个问题》
• 为超过60家企业及公益组织做过系统性的战略设计,并陪伴落地
• 对人工智能业务和数字化流程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来自创始人的一声叹息
上周,在“理想者大会”上,我分享完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原则之后,一位公益伙伴凑到我耳边,轻轻地说:
“去年XX咨询给我们出的战略规划,现在还躺在文件柜里,根本落不了地。
说完后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这几年太多这样的故事一遍遍的上演:公益价、厚厚的ppt、雄心勃勃的远景。但最后都悄无声息。战略顾问事后甚至反手甩锅:“公益组织太不专业、执行不到位。”
如果说这只是个案,那我不会提笔。可悲哀的是,这条“危机中转型—榨干预算—落地失血—团队背锅”的食物链,正成为许多中小企业与公益机构的日常。
咨询神话的黄昏
在中国经济高速扩张的黄金年代,“照搬欧美管理圣经”曾经是一剂见效神药:市场增量大、资本用脚投票,任何看似“标准化”的框架都能开花结果。麦肯锡、BCG、罗兰贝格们的成功故事,被无数培训讲师当作鸡血循环播放。
可当增长换挡,红利消散,那些缺乏本土土壤的“万能模板”立刻现形——2023年我们访问了 231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调研,只有 3% 的受访者给出“特别好”的咨询效果评分,70%以上 则认为战略咨询体验“极其糟糕”。市场寒冬来临,教别人乘风破浪的咨询公司自己都快被淹死了。
“小马拉大车”的中小组织死循环
当大型咨询公司向下探索“中小客户”蓝海时,问题就更尖锐了:
1.资源错配:一个年筹款千万级的基金会,被套上“百亿营收”模板。
2.能力错位:战略顾问站在总部大楼写宏大战略,客户却在县城为三万元现金流焦头烂额。
3.责任错失:交付即结束、实施不负责——咨询顾问报告一经交付,客户的苦果只能自咽。
最终结果就是:
资金被榨干,团队被内耗,士气被稀释,战略报告成了办公室最贵重摆件。
当下公益组织的战略为何难做?
社会问题范式错配
工业时代的“线性加法”模式,遇到后工业时代的“复杂系统”议题,药不对症。农村教育≠城市教育下沉版;留守儿童问题≠素质教育进学校。素质教育固然重要,但这一代乡村孩子将来面对的是极其残酷的生存问题。
技术变革缺位
当 AI 与数据系统已是底层生产力,还在用人海战术、纸质表格做执行,无异于让马车去跑高速。要让人工智能剥离人身上的工具属性,让公益伙伴用生命陪伴生命,用情感去温暖情感。
咨询顾问,当学会“战略助产”而非“战略空投”
真正的战略顾问,应该像助产士——陪你痛,陪你生,而不是像送快递——丢下包裹就走。
角色重塑:长期共生伙伴
把自己当“组织合伙人”,而非“方案供应商”。周期以“年”为单位,而非“交付节点”。
深耕本地:调研到脚脏手黑
“一套模型打天下”是偷懒。真正有效的方案,一定源于 深度田野、系统共识、资源再设计。
陪跑落地:组织学习 × 技术嵌入
纸上战略只是 10% 的价值,剩下 90% 在于:流程梳理、团队赋能、数字化工具导入、指标仪表盘共看共调。
共担结果:风险与收益同频
将部分咨询费用与落地成效挂钩;设定里程碑复盘、免费微调;建立“失败重做/部分退款”条款——倒逼双方对结果真正上心。
中小组织挑选战略顾问的 6个核心原则
战略不是高空烟花, 而是翻土的锄头
如果“不能落地的战略”是一剂慢性毒药,那我们需要的解药不是更厚的报告,而是 更扎实的陪伴、更锋利的技术、更坦诚的共担。 时代已经从“卖概念”走向“拼执行”。 组织终将用可持续的成果,淘洗掉所有漂亮却无用的纸面雄心。 愿每一份战略,都能在泥土里生根,而不是在抽屉里积灰。
供稿:益语智库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