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行动 | 社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专家支招打赢气候“烤”验!
来源:和气行动
作者:和气行动
2025-03-12
304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领域 环境保护



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从农业种植到城市生活,从健康风险到生态平衡,每一个领域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伙伴交流”期间,和气行动就伙伴在社区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访谈了郑大玮与郑艳两位老师,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多维度影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社区气候行动的路径等,希望能够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发,推动更多社区气候行动落地。非常感谢两位老师拨冗支持! 



微信图片_20250312151854.png


196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气象、农业生态治理、农业减灾、适应气候变化等研究与教学。参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2022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文件编写。现任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气象》副主编、北京市科协防灾减灾专业智库基地专家。


微信图片_20250312151900.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有气候变化经济学、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韧性城市和气候贫困研究等。美国哈佛大学哈佛-中国能源与环境项目访问学者,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主要作者。




气候变化的多维度影响




和气行动:气候变化对人的季节性活动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郑大玮: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在十几年前就有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炎热地区的热浪与中暑威胁;


第二,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伤亡;


第三,有害生物的扩散,特别是疫病媒介向北扩展;


第四,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下降。


此外,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视,气候变化对人类精神状态的潜在威胁需要更多关注。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有机遇也有挑战,根据地域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北方高寒地区的冬天,以前人们“猫冬”无所事事,气候变暖加上交通和室内供暖条件改善,让冬季的社会、经济活动更加活跃;而在长江流域,夏季高温伏旱问题愈发严重,人们白天不敢出门,外出容易中暑。


和气行动: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行业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哈尔滨的冰雪季缩短对旅游业的影响,南方地区农民因气候变化减少种植的情况也在增加,社区气候行动该如何回应这些变化?


郑艳:


在《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评估报告》中,我们看到交通、农业、旅游等不同行业都受到了显著影响,很多行业都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气候敏感行业。


具体到社区层面,城市社区主要是居住功能,而乡村社区则涉及生产、生活的多重功能,这需要针对不同社区的特点制定具体的适应策略。




微信图片_20250312151542.png





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分析不同对象的气候敏感性。例如,农业中既存在不利因素,也有显著的机遇。高海拔地区因为气候变暖,耕地条件得到改善,而节水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郑大玮:


如果温度太低、刮大风,人无法忍受,也就不敢去玩;暖冬虽然能让游客较少遇到极寒天气,但温度过高会影响冰雕和雪雕的质量。适度的零下低温最有利于开展冰雪活动。


在农业上,气候变化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相对有利;对南方农业则不利因素较多,但是并非所有因素都不利。过去南方冬种农业规模较小,现在随着冬季变暖,规模逐渐扩大,在华南,变暖使冬季农业迅速发展,反而成为一年中的黄金季节。

所以各地既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不利因素,也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


和气行动:气候变化的不利因素是否可以通过适应措施转化为有利条件?


郑大玮:


当然可以。

随着无霜期延长,农民可以选择生长期更长的作物品种,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产量,例如东北地区近年来粮食增产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去大家认为气候变暖后农作物生长期缩短必然导致减产,但我们通过品种调整,改用生长期更长的品种、节水技术等适应措施,成功地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现在北方农业种植的增产超过南方,但长江流域的高温伏旱越来越严重,如果将来气候再变暖,扩展到华北、东北地区,北方也不会持续增产。因此,气候变化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都是相对的、有阶段性的。



郑艳:


阈值的影响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区域、行业甚至个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都有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某个人可能可以承受36℃的高温,而另一个人只能承受32℃。农业也有类似的阈值问题,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不利影响就会显现。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是相互交织的,通过适应性措施,我们可以将很多不利转化为可控的、有利的结果。


和气行动:农业种植传统上非常依赖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二十四节气,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言它是否还具备指导意义?



郑艳: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智慧的结晶,如何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生活中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二十四节气以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为主,同时,它也如同一种天地时空的韵律和节拍,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参考。



通过观察和体验节气,人们可以从头脑的忙碌回归到身体的感知。我认为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重新认识身体和自然的联系。



郑大玮:



二十四节气是主要基于黄河中下游的气候条件总结出来,像“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样的谚语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至今仍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很多节气的适用性需要调整。过去华北地区“秋分种麦”是最佳时期,现在由于气候变暖,播种期已经推迟了近10天,华北北部变成“秋分尾种麦正当时”,黄淮北部是“寒露种麦正当时”。种植过早会导致小麦生长过旺,容易受冻;种植过晚又不利于形成壮苗。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的气候条件调整生产方式,这就是气候适应的核心定义——在经济、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



郑大玮: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减缓,如节能节水、减少浪费等。虽然节水看似只涉及资源,但水的生产和运输同样消耗大量能量,因此节水间接也有助于节能。


另一个方面是适应。这需要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有弊的,要趋利避害。适应工作需要调动居民的力量,让他们共同出谋划策。很多部门其实已经在自发推进适应工作,比如国家每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中提到的许多案例。社区工作者需要学习并提炼这些已有经验,再结合本地实际推进。此外,还要关注现有措施的适应性效果,推广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社区适应气候变化交流实践带动全国的民间行动。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进行气候风险的辨识与评估,搞清楚问题所在,同时识别其中的机会;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措施,缓解或解决问题。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从小范围开始,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一旦取得效果,就会增强人们的信心,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适应措施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研发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具体问题。这种不断扩展与创新的过程,既能增强适应工作的科学性,也能提升社区的气候韧性。


郑艳:



在风险管理中,我们强调从“风险范式”转向“韧性范式”。具体来说,社区需要从提高防灾意识入手,制定简单、可操作的适应计划。比如,组织居民参与风险评估、灾害演练,同时借助专家支持或工具包,逐步提升社区的应对能力。


关于具体怎么做,我在之前讨论的基础上,补充几点:



第一,学习国家或区域的气候评估报告,理解地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气候风险和可能趋势;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建立逐步适应的框架,比如从风险评估到影响分析,再到适应规划;



第三,增强能力建设,通过学习和实践结合,社区工作者可以逐渐积累经验,不仅关注当下风险,更要从长远角度提升韧性。





社区工作者提高应对能力的建议




和气行动: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协助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二位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郑大玮: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存在。作为社区工作者,首先需要学习并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气候变化?


第二,本地区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是什么?


第三,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健康、生计和周边生态环境?



此外,我们需要向居民调研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的实际影响,也要与气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合作,从科学的角度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通过学习文献、网络媒体和专业书籍等,将理论弄清楚后再开展工作,这样就不会太盲目,更有针对性。


郑艳:



我认为关键在于掌握核心要素,并观察在哪个层面解决问题。比如,社区是否面临灾害风险,如果存在,工作人员可以查阅文献或咨询专家,利用现有的气象局资料、评估报告等工具了解问题。像秦大河院士牵头的中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类文献就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信息,包括区域与行业数据。通过这些材料,我们能在逐步学习中增强对问题的理解。


此外,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已有项目的经验,再通过气候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的本土智慧调研,掌握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并将其融入到原有工作中,边学习边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次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交流中的7个平行空间,参与者围绕气候变化、老龄社会、健康等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的参与者不同,但他们的产出成果都非常丰富。可以沿着这些领域,尝试建立长期的小组讨论机制,将相关讨论成果及研究文献分享出来,形成可以追溯的知识链条。


和气行动:您提到文献和工具的查询和使用,这也是大部分社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郑艳:



研究者擅长搜索文献,可以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快速搜索资料,找到关键文献,无需深入到更专业的领域。通过一两句话的指导,社区工作者就能继续推进工作。通过建立合作机制,不同角色分工完成不同的部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和成果的质量。


像和气行动之前做的社区气候风险评估工作坊就很好。关键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通过专家指导和居民参与,逐步完成适应的规划。这种方法成本效益较高,也更贴近实际需求。同时,不必追求完美,可以先做起来,慢慢摸索。


和气行动:在社区可以如何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意识提升的工作?



郑艳:



如果将IPCC报告以及其他科研书籍中提到的工具直接交给社区居民,通常他们并不能阅读和使用,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解读,并以更贴近居民生活的方式将内容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这需要通过社区组织者的推动,逐步建立起适应工作的基础。



郑大玮:



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从国家的评估报告和专业著作中汲取经验,学习其中的基本原理后,结合社区具体问题用通俗语言去科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宏观政策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让社区更容易接受,也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社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和气行动:在社区开展适应工作时,社区工作者普遍感觉感觉难以找到有效抓手,两位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郑艳:



我们建议第一步从气候风险评估入手,然后按照适应规划的流程逐步推进。这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风险评估:识别社区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


第二,脆弱性评估:分析社区的薄弱环节和易受影响的群体;


第三,影响性评估:评估气候变化对社区的具体影响;


第四,适应对策: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适应措施。



整个流程可以视为一个循环,通常通过两三轮实践操作,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社区适应规划。


郑大玮:


气候变化影响非常复杂,我们的工作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全面开展,所以要先找到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然后寻找通过哪些办法能够缓解,趋利避害。在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中加入气候变化视角,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要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找到其共性的问题,从这些共同点入手开展工作。城市商品房社区的居民一般互相不认识,但周围的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健康风险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企事业单位社区,例如学校的家属居住区,居民大多都在一个单位,可以开展工作的抓手就比较多;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社会关系比较紧密的社区,其共性问题就更多了。


中国的社区适应情况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循环式的评估流程(如郑艳提到的三次评估方法)逐步完善适应规划。


郑艳:



适应规划完成后,可以通过监测来评估实施效果。具体方法是将基线评估(初期的社区状况)与后续变化进行对比,观察适应措施的效果和问题。同时,社区居民的反馈也非常重要,这是优化措施的关键。


当我看到一些有潜力的项目,也很愿意为他们做些事情,相互学习和成长。你们完全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比如在气候风险评估报告撰写完成后邀请专家给予点评和修改意见。


和气行动:如何与专家更好地合作来撰写评估报告?


郑艳:


首先,要让专家明确反馈方向,例如让他们针对某一模块的实施细节或指标设置进行点评,而不是泛泛而谈。点评是一个起点,更需要结合实践将其落到实处。


其次,在撰写评估报告时,将专家意见逐条整理并整合到大纲中,这样更有助于优化内容。


再次,形成动态反馈机制,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多轮参与项目的评审与修改。


此外,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专家意见修改,但可以通过回应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路。这种互动方式对优化报告内容很有帮助。




以火险为例,城市与农村

社区适应策略的差异




和气行动:将风险评估工具应用于城市与农村的社区是否有一些差异?

郑大玮:



风险评估中,城市与乡村社区差异明显。以火灾风险为例,城市建筑结构复杂、化学装修材料多,高楼的结构会使火情迅速扩散形成“烟囱效应”,这些因素会加剧火灾风险,但城市的优势在于其消防力量更强,响应速度更快。相对应的,农村社区的气候风险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我们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应策略。


郑艳:



火灾的案例正说明了适应工作的复杂性。在城市,应重点关注建筑环境和应急能力的提升;在农村,需关注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资源管理。风险评估的核心在于样本统计和数据分析,缺乏数据时则需灵活调整,通过社区居民的反馈和专家指导找到优化方案。


和气行动:我们在农村社区发现一些山火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但无法找到直接的相关因果链条,请问如何科学地归因?


郑大玮: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将山火与气候变化挂钩,必须收集历年来的山火数据,包括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观察这些数据是否显示出明显的加剧趋势。


可以尝试找到气象部门的火险预警数据,例如空气湿度和干燥度的变化趋势。这些数据虽然具有一定区域性,但能够为具体的火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火险数据还可以与社区观察结合,通过调研与居民合作,记录山火发生的情况,为未来的长期趋势分析提供支持。


然而,目前数据的缺乏还是比较普遍的。一方面,国家应急管理部门或地方林业部门对这类数据的统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即便数据存在,也可能因多种原因难以获取。


我们可以从已有的预警指标入手,比如火险天气预警中的关键指标——空气湿度和燃点温度。其中空气干燥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温度的升高则加剧了可燃物达到燃点的可能性。虽然云南“暖干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火险气象数据的统计和记录工作仍需加强,这是未来工作的关键方向。


仅凭现有的信息,很难得出某一次山火一定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结论。但气候变化确实增加了山火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暖干化”趋势,让同样的人为火源更容易酿成火灾。


在具体调查中,我们不必过于关注起火的具体原因,而要重视火险气象条件的变化。比如空气干燥度、温度和燃点的变化,这些都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


和气行动:您提到“火险气象条件”,能具体说明吗?


郑大玮:



火险气象条件的核心有几点:


第一,空气相对湿度:湿度越小,起火风险越高;


第二,不同物质的燃点温度:决定是否容易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第三,可燃物分布:森林地表的枯枝落叶是主要的可燃物来源;


第四,助燃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氧气不是限制因素,但在特殊的密闭环境中可能发挥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火灾的可能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冬春季节,“暖干化”的趋势让空气干燥和高温的组合更加频繁,极大增加了火灾风险。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和气行动:气候变化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如何为极端天气提供可行的应对路径?



郑大玮:



以四川为例,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大风险是高温伏旱。2022年和2024年的高温事件给四川带来了沉痛教训,许多工厂不得不因为停电而停工,这样既影响了经济,又对民生造成冲击。我们需要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开展气候适应工作,优先解决民生、经济和健康方面的挑战,然后逐步打开局面。


如果只是一味地拼命开空调,虽然短期内解决了高温问题,但从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结合自然规律。


例如,水的特殊性质对应对高温热浪尤为重要:水的蒸发吸收大量热量,热容量极大,结冰和融化过程也能调节温度波动。此外,浙江有一种做法值得借鉴——利用山区水库深层冷水。由于水在4℃以下是冷胀热缩,夏天水库的深层水仍然相对凉爽;福建的一些深水湖泊同样可以提供冷却作用。利用这些自然资源,通过绝热管道将冷水引入建筑物内,可以降低空调制冷的能源消耗。建筑材料的选择也类似,比如北京现在禁止使用红砖,改用泡沫砖或空心砖,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隔热能力非常强,可以在冬夏两季有效调节室内温度。


郑艳:



从技术上看,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案需要结合制度和策略进行推广。


合肥善水的张登高主任在平行空间“多元主体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观点就很有启发性。他强调,社会组织的气候适应工作,需要承上启下,与国家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他说,首先要对标国家政策,比如将乡村振兴与气候适应相结合,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源支持。其次,要关注基层社区或街道的实际需求,通过典型案例展示气候适应的可能性。居民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参与价值,从而愿意支持这样的项目。


他还提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不是简单地帮助社区完成某个项目,而是让社区发现自己可以为这个项目提供哪些帮助。这种从居民角度出发的思路,能够更好地与政府目标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我认为他的观点非常好,强调了如何将社区的需求与政府的目标融合。另一方面,社区也需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带着理念和操作方法、经验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有时候还需要一些机遇。




访谈 | 李睿俊、胡望月
撰文 | 李睿俊、王思远


来源:和气行动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