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社工系的首届毕业生,作为首批高级社工师,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老兵,近来对“社会工作”有些迷惑。
发现有如下三种现象:
一、作为专业,越来越祛魅
本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有其鲜明的专业理念、体系和特点,课程来自西方,实践上也有其专业性。
社工伊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得到尊重,社会各界,尤其是想在社会创新领域有所作为的相关部门领导更是尊重社工的专业性。
一个社工,即使没有社工经验(一开始,在中国,大家都没有实践经验),也敢于大胆地推出了新项目、新服务,一提社工专业价值观、社工专业手法、社工专业岗位,政府部门、社会、公众还是买账的。
在本世纪初的那些年,全国各地由专业社工毕业生推动的社工站、公益创投、社区服务等等发展得都非常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工的专业性得到了尊重。
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社工好像丧失了专业地位,跌下神坛,被祛魅了。
“社会工作谁都能做,有群众工作的经验就能做!你说的,我都能做啊”,某些社区工作者说。
“你说你专业,我看你也没什么花头,专业的未必就做得好!”,某些政府官员说。
“本来一个月能搞定,你说遵循专业理念,坚持专业方法,这样一搞,要搞一年了,这样子怎么行?!”某些不理解社会工作项目、不遵循社区发展规律的干部说。
……
反观社工专业人士,拘泥于小圈子,自我欣赏,自我满足,近30年的探索,也没有产生突破性的影响,创变出重大社会意义的事。
反而是跨界者不断推出新服务、新项目、新组织、新机制,社会创新的重大突破者,鲜有社工的身影;
在社会资源的利用上,过多依赖政府,没有形成好的社会创新模式,反而是一些企业做出了成功项目,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而,社会工作行业,自己说自己专业,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更强的社会倡导,更创新的项目服务,更具体可感的成效,让公众感知到,就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和专业地位。
二、作为人才,越来越泛化
本世纪初,医院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救助、社区矫正、禁毒等纷纷推动,较为专业,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各地纷纷重视社工人才培育,推出诸多政策(如2011年,深圳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社工人才培养工程位列九大工程之一,2014年社工人才纳入人才安居工程)。
后来,社区工作者也被称为社工,党群工作者、基层统战工作者等都可以称之为社工,社会工作作为人才而言,越来越泛化。
近来,中央社会部信息中心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宣传推出了一批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介绍优秀的快递小哥、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等,而这些人是不是优秀的社工人才,引发了诸多争议。
三、作为实践,越来越出圈
社工伊始,社会工作有专业边界。
后来,说得好听,越来越跨界,说得不好听,越来越出圈,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令人疑惑。
社工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只要是做人的工作,都可以称为社工:
如长沙的“物业社工”,是管理联系物业的;
某地的“侨务社工”“民族宗教社工”,是做侨务工作、民族宗教等统战工作的;
某地招聘的党群社工,是做党务工作的……
更多情况下,更多人理解的社工,就是协助公务员、事业单位打杂的边缘岗位。
“社工”是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工作者等一系列名词的简称。
因此导致,大家讲的都是“社工”,但都从各自领域出发,有着不同视角的理解,“社工”一词让人日益让人困惑。
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工作一词进行明确,否则,各说各的,各干各的,不利新形势下党的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一、从社会工作角度,社会工作是一个新领域
近期,政府领导层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当前,由组织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共同推动的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是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兴领域是指两企(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三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
这些对象不仅是党建新领域,也是社会工作新领域。
尤其是新就业群体,传统的社会工作真的都没有碰过此类群体,比如快递小哥、大货司机,一些社会学家、人类学者做过社会调研,但落实到社会工作项目上的实践几乎没听说过。
工会等做过相关的服务工作,也仅仅是从给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空间、给予工作支持、提供生活便利、给予社会福利等的角度,提供仍是较为初级的简单的服务,而精神、婚姻、发展、子女等方面的社工专业服务仍未起步。
政府成立社会工作部后,这一领域必成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因此,社工擅长的弱势群体的服务,要变更到此类新群体的发展型服务,这方面值得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
由“五社”(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基金会)组成的广义社会工作,目前基本上都是党的社会工作部的业务领域。
以往民政基于政府职能所限而难作为的跨部门协调等,在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已经不是障碍,党的基层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等都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开展。
新形势下的社会工作,也将变得目标更突出,更加整合、融合,更聚焦基层,更倾向于解决问题,更靠近治理创新,更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从价值观角度,社工价值观值得尊重、倡导、弘扬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做人的工作层面的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价值观也是工具层面的最重要的价值观,用于指导更广泛的实践。平等、尊重、包容、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社会工作的新领域(如新就业群体,要先服务,先社会,先引领,再党建,否则很难有实效)、在基层社会治理(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议事协商)中,理应大力倡导。
社会工作对人的专业服务,对人的潜能的挖掘,对社会、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策略,几十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借鉴之,而不应从政绩出发、从简单粗暴的方式出发,轻视之,反对之,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服务人的方面,这一大的方向作为顶层理念,应当有中观层面、实践层面的专业价值理念的补充,这就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价值。
三、从实践角度看,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应成为技术治理的一部分
社会工作训练出的流程化项目、标准化服务、科学化评估的方法,是为特定群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落实推进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社会工作探索出的头脑风暴、议事协商、形成共识等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
社会工作探索出的尊重个体、重视潜能、优势视角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挖掘骨干、激发参与、形成共同体意识的好做法。
因此,社会工作探索出的一系列工作、项目、制度、方法、案例,都应成为技术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四、对基层治理而言,社会工作是高度融合于基层治理全过程的可用工具
社会转型期,基层要面对诸多新现象、新群体、新难题,仅靠传统的群众工作是不行的(如做思想工作、开各种会、将心比心等),仅靠信访的办法是不行的,仅靠利益交换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只解一时、一事、一人,不长期),要靠系统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基层治理难题频出,解决难题,靠的不是一个一个杰出书记的努力(能人依赖症)、一时一地有效的盆景式创新,而应是可复制、流程化、标准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提供的议事协商、小组工作、社区策划、社区动员等一系列的方法,都应高度融合在基层治理全过程。
专业社工机构应该以研发、实践、推广此类工具为使命,使更多的一线治理工作法不再只是盆景,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治理工具。
重视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大形势下的创新发展,需要直面如下议题。
一、社会工作,应该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支撑
党的社会工作,推至最基层,更多的是基层党组织面对的面广量大的社会化工作。
基层党组织要有社会化的能力,而社会化的能力,包括社会资源的整合、社会对象的服务、社会组织的推动、社会事务的协商、社会共识的形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这些都是社会化能力,而社会工作已经实践出了有深度的理论理念和有实效的丰富实践,因此,是基层党组织的赋能重点。
党的基层社会工作,除了群众工作之外,要有社会工作(指专业的社会工作)的理论理念、方式方法的支持,唯有此,才能在新领域中有新作为。
二、社会工作,应该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社会工作如果一直处在歧视链(公务员看不上事业,事业看不上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看不上社会组织工作者,社会组织工作者看不上社工)的末端,将无法吸引一流人才愿意从事社会工作,因此也形不成一流的工作生态,必将会影响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社会工作机构,应在创造可持续的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当下,诸多社会领域中,社会工作机构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最高。
深圳上亿收入的社工机构的经费支持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
但在财政收缩的当下,如果仅仅只是政府购买服务,则发展模式谈不上健康。
反观香港社工机构政府经费占比相对健康,平均在70%。(10月在珠海举办“2024年珠港澳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活动”中,向香港同行再次求证。根据近20年观察,大体比例没有多大变化。)
社工机构理应在提供普惠式社区服务(为老、育幼、心理疗愈、社区教育等服务)中,通过专业能力赢得更多来自C端的付费。
社工机构应当探索“物业+社工”“养老+物业+社工”“家政+社工”“家庭+社工”等模式,助力更多领域有人性关怀,并在可持续的社会企业模式中赢得更广泛的收入。
四、强化社会工作的社会倡导,使更多人了解社会工作、尊重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工作
公众对于社会工作并不了解。
有的人把中央的社会工作部,当成秘密部门,解放前,康生曾是中央社会部部长。
有的人看香港电影看多了,认为社工就是帮助人、高尚无私、牺牲自我的人,和宗教人士有点像了。近来一部电影《谈判专家》中,一名由吴镇宇扮演的警界谈判专家因质疑警界谈判中对人命的轻视,最后选择了辞职成为社工,指向的是警队这一权力系统在使用暴力时很容易就溢出许可范围和合法边界的事实。
因此,这个领域有被公众更深入了解的必要,唯有更强、更创新的社会倡导,才能改变公众的社工形象,才能把社工当成一门专业,尊重社工,尊重社工价值观,尊重社工提供的服务,构建起和社会需求相符,和社工职业素养相匹配的职业体系,提高社工报酬,提升专业影响力。
否则,任由大家迷糊下去,社会工作的地位只会越来越低。
-END-
本文转自“社智”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