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从舆情角度谈谈银杏基金会的处理意见
来源:善达网
作者:马广志
2025-08-13
41



引子



8月10日,银杏基金会公众号发表《对2016年银杏伙伴陈焯宏被投诉性不正当行为的处理意见》一文,引发行业关注。




从舆情处理角度来看,这份报告呈现出一定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但也存在可优化的空间。




善达君对此试着分析一下。同时也广告一下,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善达舆情”,它不仅是社会组织防范危机的重要工具,更是品牌形象管理、公益市场洞察和捐赠客户关系维护的得力助手。通过使用舆情监测系统,机构可以更好地掌握公众的情绪和反馈,及时调整捐赠和项目执行策略,保持在舆论环境中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公信力和竞争力,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公益行业的特点是“一损俱损,一荣不俱荣”,社会组织对于舆情监测和服务,一定要重视哦。




首先,是响应的及时性。在2024年7月初获悉舆情后,银杏基金会当月即启动初步调查并面谈涉事人,8月收到实名投诉后立即受理并组建独立调查组。并且严格遵循《反性骚扰行为投诉制度》,明确“零容忍”立场,拒绝将事件私德化或和稀泥化处理。




其次,是程序规范性。银杏基金会委托投诉双方认可的第三方专业人士开展独立调查(耗时约4个月),保障了程序正义。




第三,是处理措施的全面性。包括要求施害者书面道歉并承诺不报复;永久终止对其资助;暂停并审查其“银杏伙伴”资格。同时,通过制度性措施(如不公开完整报告避免二次伤害)保护投诉人隐私与安全。




第四,是改进的系统性。公开处理结果以警示行业;将性别平等培训纳入伙伴纳新流程;推动公益机构建立防治性骚扰制度。这种从个案处理到系统改进的思路,展现了机构通过舆情事件推动行业进步的担当。




此外,银杏基金会还开放《调查报告(简版)》的查阅渠道,明确期限与流程,在保护当事人隐私与满足公众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也体现了精细化的舆情风险控制。




但是,该处理意见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舆情风险点,可能引发争议。




第一,责任认定的模糊性可能引发争议。对第三位投诉人的表述中,“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与 “严重不当、非常错误” 的并行,虽试图兼顾法律与伦理,但在舆情传播中可能被简化解读为 “避重就轻”。部分公众可能认为,机构在面对权力滥用、精神控制等敏感问题时,未能给出更明确的定性,存在立场不够坚定的嫌疑。




第二,对被投诉人 “教育引导” 的表述易遭质疑。处理意见中提到 “为陈焯宏提供社会性别专题学习”,虽旨在体现 “惩教结合”,但在性骚扰舆情的语境下,可能被解读为对过错方的 “轻纵”。公众更关注对受害者的保护与对加害者的惩戒,此类 “帮助改进” 的表述若缺乏更严格的约束条件,可能引发“问责力度不足” 的负面联想。




第三,后续行动的可操作性需进一步明确。报告提到 “推进后续工作及提升基金会性别平等意识”,但未具体说明长效机制的落地细节,比如培训频次、制度修订时间表等。在舆情平息后,若缺乏可量化的跟进措施,可能被视为“表态式处理”,影响机构的公信力。




那么,银杏基金会的处理意见,对公益行业有哪些启示呢,这尤其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制度建设的紧迫性。所有公益机构需建立强制性反性骚扰制度,明确投诉流程、调查机制与惩戒措施,避免依赖“个案处理”。这个可以参考银杏基金会的《投诉制度》,将“零容忍”原则转化为可操作规范,防止事件被淡化或私了。




其次,是调查程序的独立性。第三方调查机制是公正处理的核心。行业应储备中立调查资源(如法律、性别专家),确保调查不受利益关系干扰。




第三,是行业协同与透明度。一方面,要对施害者的行业资格限制(如银杏基金会终止资助)需推广至全行业,防止加害者流动到其他机构。另一方面,在保护受害者前提下,公布事件关键结论以强化行业警示。




最后,从惩戒到预防的转型。公益机构要进行常态化培训,将性别平等、反骚扰培训纳入员工或志愿者准入流程,如银杏纳入伙伴纳新环节。同时支持生态构建,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和法律支援,同时推动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总之,这份报告在程序正义、流程公开、共情表达、系统改进等方面展现了舆情处理的专业意识,能够有效回应公众对事件处理的核心关切。但在责任定性的精准性、惩戒措施的力度感知、后续行动的细化程度上仍有优化空间。




若能进一步强化对过错行为的明确批判、补充对被投诉人约束措施的刚性条款,并细化长效机制的实施路径,可更有力地引导舆情向正向发展,巩固机构的责任形象。






-END-



来源:善达网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