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资深公益人李海市:先行动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来源:南风窗
作者:尹立青
2024-09-23
590


微信图片_20240923123726.jpg


和很多中国公益人一样,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做公益的初心和起点,源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当时还是一名公职人员,在这之后转型成了一名公益人,后来加入阿里,成为了阿里第一个专职做公益的员工。在此之后,他分别参与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体育公益的一些项目和活动。



9月7日,南风窗社会创新大会现场,李海市与南风窗记者以《创新的行动者,在实践中成长》为题展开对话。



微信图片_20240923123855.jpg



南风窗:蔡崇信公益基金会提出“以体树人”。体育公益怎么实现创新?请您讲讲您的一些体会。



李海市:我自己对自己的定义,一直是一个公益的行动者和创业者。过去的体育怎么做?通常意义上来讲,孩子的运动少,我们就让他多点时间;学校体育器材、场地不够,我们就捐一些器材;学校体育老师的专业性不够,我们就去培养体育老师。这些方法对不对?当然也是对的,但是在我们看来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你面向全员的时候,有很多的挑战。这里我有一张图给大家来看一下。这是我们在支持的一所学校,这个图上大家看出什么了吗?



微信图片_20240923123948.jpg



这个场景在以往的学校里很少出现,为什么呢?因为一所学校,一般是配备一个足球场,几个篮球场。那我们会发现,一所学校里面,只有5%的孩子能经常打比赛。95%的孩子是没有上场去打比赛,没有享受过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的。




还有,我们永远是组织一些校队。评价一个学校体育好不好,就问它的校队拿有没有拿冠军。但很多孩子没有享受体育。




所以,我们打破了这些学校原有的体育教育场景,把它的足球场全部切割出来,做成很多的足球场,篮球场做成很多的小篮球场,让很多孩子都在那里运动。我们现在跟学校合作的时候,唯一的要求是,学生要100%上场。这个其实难度就大了,场地要重新优化,老师要重新调整,还要做比赛设计。




南风窗:您最初参与公益的时候,在杭州成立了啄木鸟环境与食品安全中心。这是国内第一个专注于食品安全的NGO组织。您对于食品安全公益有怎样的心得呢?




李海市:我入职阿里之后,作为一个环境保护的项目经理,在全国做了很多环境保护的资助、合作,还有大量的调研工作。这里我想放一张照片给大家看一下。这是我自己去全国走访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的现场。



微信图片_20240923124043.jpg



像这个照片是我在浙江钱塘江的源头拍的,在安徽那边,新安江。我手里拿的是医疗器械的垃圾。医疗垃圾怎么可能出现在河边呢?它是永远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地方的,但遗憾的是,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说明我们的医疗的垃圾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包括我们走了很多地方,那些水比酱油还要黑。因为水和空气而导致一些人患癌的现场,我看过很多,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我们的倡议是说,做环境保护目的不是减慢环境污染,而是要唤醒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一起行动。但其实我在做项目经理的过程中,当我在遥远的上游,或者说我跟公众讲这些环境污染现场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所感触,说“太不应该了”,但是仅此而已,然后呢?可能就没有然后了。那什么样的事情能真正触动我们公众的行动力呢?




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不仅仅影响饮用水和空气,还大量通过食品进入我们的身体。从农田到餐厅,污染一定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我就想,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我在2012、2013年查了一下,国内关注食品安全的公益组织,几乎是0。我其实是很纳闷的,那么严肃的一个问题,大家广泛议论,而且当时也爆出三聚氰胺的事情,为什么没有行动者呢?虽然政府当时有大量的打击工作,但是民间还没有人做这个事。所以这些事就是我的事。虽然怎么做,我的想法还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一定要先做,很多事是你先去行动才会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先有解决方案再行动。



微信图片_20240923124145.jpg



南风窗:从刚刚的体育公益到现在的食品安全,您的整个的公益事业跨度很大。您能不能讲一下,您每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是怎么去发现这些领域里面的需求,怎么去进行创新的呢? 




李海市: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是目的。所以我们社会创新的所有的前提是要定义问题,要想清楚这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利益相关方和什么原因造成的。作为行动的个体也好,作为一个组织也好,你需要确定的是,你的使命愿景是什么?这个很关键的,你只有把这些问题界定清楚,然后围绕这些地方来进行创新和行动,才是有效的。



如果对一些问题界定不清楚,怎么办?你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你不断地去摸索,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比如说进入食品安全领域,你要多看行政部门在干什么。行政部门干什么,你就可以去尝试着干什么。当然我们没有执法的权利,但是可以做一些检测,比如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中,检测一些污染源,做一些公众倡导;也可以做一些环境治理。



作为一个公益从业者,初步进去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只要这个问题对你来讲足够重要,你足够关心它,你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法。但是前提是你需要有耐心,需要不断地摸索,去试、去犯错,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慢慢成长。




南风窗:在摸索、试错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遇到失败了,要怎么去调整?我相信这是在在座很多公益人士、参与社会创新的朋友们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在社会创新里面怎么去处理失败,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样的见解?




李海市:创新一定会面临失败,创业也一样。应该说90%以上的创业、创新都不是很成功的,其实这个大家心里都有一个预期。




但是在社会创新领域,我认为,创新的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我觉得它是一个学习的成本、一个探索的过程,当你做好这个准备的话,我觉得心态方面就完成了。




这里面还有一点是,你在做社会创新的时候,要做好自己在成本和时间上积极投入的一个准备,不能一头扔进去就不管不顾,这个很重要。




我碰到过很多的公益从业者,包括一些大学生。创业要谨慎,因为成本高风险大,但是创新是可以的,因为创新不一定是要做很大的创新,其实你做一些小而美的创新,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好,都是我们自己的创新。




人总是有大量的需求,这个学习的过程,一定会对你的认知、你的利益相关方、你的受益的对象有一些促进和改善。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南风窗:作为一个社会创新的行动者,您觉得这16年里面您实现了什么样的成长,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在座每一位关心公益、推动社会创新的人士呢?




李海市:我想说两点。第一个,好奇心很重要。人一定要对各种新鲜的或者说固有的社会现状会产生好奇和疑问,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原理。比方说,这个酒店就应该这么建吗?我们交通规则就应该这么做吗?我们的足球天然就应该这样吗?当你不断产生这些问题、好奇的时候,其实后面能够引发很多东西。这是我做十几年的公益创业行动,得到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第二个,理解慈善和公益的区别。这是一个老话题。慈善是表达我们的爱心,作出我们的善举,授人以及时的解困。不管是传统还是海外,都在积极的倡导慈善。这没有问题,应该大力去做。而公益是“为了公共利益”,是需要有目标、有策略、有团队计划和预算,是系统性的。


微信图片_20240923124453.jpg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问题,我引用经济学的概念。新的生产力的产生跟工业结合总会出现很多发展和变化。但是如果仅仅是新的生产力出现,其实很多时候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还要考虑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才能不断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我回到刚才第一个例子,关于我们全员学生比赛的问题,我们过去已经改变技术、培训体育老师,甚至我们的教练去到学校里,好像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实际上不一定的,能解决的问题很有限,那我们后来怎么办?



我们认为孩子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还是校长的问题、教育局局长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我们的培训是面向整个学校。我们还跟局长合作,因为孩子的健康其实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我们要跟局长聊,跟校长聊,跟每一个老师聊。




来源:南风窗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