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德中心“家援计划”妇女儿童法律援助项目,致力于以公共法律教育、法律援助的形式,普及妇女儿童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最近宝安区儿童侵权事件告一段落,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和参与妇女儿童保护工作,共同预防此类恶性事件再次发生,我们邀请了一些关注此事的同仁发表评论,现发布社工视角的个人评论如下,以飨读者。
“世上只有妈妈好”只应该出现在博物馆
——评宝安西乡虐童事件
作者:王翔(社工)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最早出现在1958年,导演卜万苍把它作为《苦儿流浪记》的电影配乐。30年后,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再次让这首儿歌成为亿万人传唱的焦点。可以说,它是无数人共同的儿时记忆。
几乎没有别的儿歌能像《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是90年代初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无私奉献、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的认同。电影、文学、歌曲……那个年代作品里的母爱是纯粹而绝对的,就像歌曲的名字:“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妈妈是好的,绝不可能坏。这体现母爱的绝对性。
第二,只有妈妈好,其他人不好。这是说母爱的排他性。
从社工的角度看,第一句话是价值判断:妈妈是好的;第二句话是价值排序:妈妈在所有人之上。这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排序在《妈妈再爱我一次》里显得毫不过分,因为电影的基调是浓烈的苦情戏码。但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这可能会造成人的扭曲。
比如,去年年底发生的“宝安西乡虐童”事件,12月22日视频上传后引爆舆论,视频中的女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被母亲、父亲、男童多次殴打。随意点开一篇相关报道,评论区里的留言中的“愤怒”仿佛都能冲出屏幕。笔者阅读了多篇评论,试从社工的角度回答几个焦点问题:
一、女童究竟遭受了什么才会在被打时如此平静?
很多网友说,女童是不是被打得太多了,言下之意是:因为殴打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女童已经习惯。这句话对,也不对。人一般是有痛觉的,被打会痛这是常识。长时间地被击打确实会提高“痛阀”(对疼痛的忍耐极限),例如职业拳击运动员的抗击打训练。但是对于女童来说,再耐打也不会比泰森更强。既然身体的疼痛仍在,那么被殴打时的心理过程可能是主因。
爆料人在电话采访时提到女孩的“无情性人格”,乍一听您可能以为这是自创山寨词汇。它还有一个您熟悉的叫法:“反社会人格”。女童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亲人会这么虐待她。当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你说:“父母一定是为了孩子好”时,那么妈妈为什么还在打我呢?唯一的结论就只剩下:是我自己不好。可现实是她没有错,但又没有能力反抗,也没有人支持她反抗。在经历了多次的绝望之后,在心理上逐渐把这种不合理合理化,女童终于变成了视频里见到的模样。
这里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这个被全家人暴打的女孩,能活下去吗?
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到儿童的能力——自身几乎不可能反抗家庭暴力,那么“有人能支持”是这类事件唯一的突破口。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学校老师、社工等等,构建针对儿童的反家暴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现、处理家庭暴力。
二、如何保护女童?
不同的主体可以采取的方法不同。民警、妇联、法院都在这次的事件中刷了一波存在感,相信有更多的相关部门在运转。仅从网络舆情来看,一周左右热度就迅速消退,可以称得上是处置及时。
当然,社工可能更关注社会组织、个人可以为这类事情做什么。
【网民】素质三连(关注、转发、评论),提供线索,也可以避免转发未打码的相关视频、动图、图片,避免使用当事人真名。
【媒体及自媒体人】除了引导舆论之外,发布相关报道时也遵循“保护当事人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等原则,打码或不配图,尽量避免采访女童、多次采访、要求其回忆家暴细节等行为。
【第一响应人】如果你的身边有家庭暴力发生,你可以做反对家庭暴力的“第一响应人”,伸出手帮助一个像视频中小女孩一样的人。
三、小女孩的将来会如何?
警方通告显示:“女童无明显外伤”,涉事的女童父母已被拘留,法院迅速签发了人身保护令,期待后续措施中有“剥夺监护权”,但目前来看可能性不是非常大。可以确定,家暴的创伤将影响她将来的恋爱、婚姻、孕养等亲密关系;如果后续处理不好,反社会人格犯罪的例子不鲜见。学校老师、同学、亲友应该都知道了女童的遭遇,女童还将可能遭受歧视、欺凌。女童需要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中休养生息,慢慢淡化创伤。
四、反对家庭暴力在中国的未来会如何?
家暴的发现和第一次响应是目前反家暴工作里的重中之重,“发现-举报-介入-计划-处置-跟进”这些步骤,可以多,但不能少。家暴的发现需要所有人一起做,政府、社会组织、社工靠单支力量都做不到,而第一个发现家暴的人对这件事的响应,直接决定了家暴会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为此我们可以做三件事:
1、创造社会氛围(对于家暴的零容忍,形成人人反对的氛围);
2、主动制止(发现之后立即制止和报警);
3、给被施暴者提供持续的、坚定的支持。
五、父母可以打孩子吗?
不可以,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么说可能有悖于一些传统观念,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们可以换一个问题:“父母一定是为了孩子好吗?”法律的制定是为了防止人们作恶。如果有这样绝对的善存在,那法律可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也有确切的答案,那应该可以轻松回答第五问。
最后,笔者想说:从“深圳西乡虐童事件”中人们的反应来看,最普遍的是第一时间表达了内心的不理解、震惊、不可思议。这说明在普罗大众的内心深处,“父母是为了子女好”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认同,“家庭暴力属于家务事”的阴影还在。反对家庭暴力,我们仍需努力,我们仍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