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组织管理精要十五讲》是内地第一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宝典。作者徐本亮根据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思想,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组织的实际和痛点,结合本人23年的公益实践,系统、全面介绍了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提供了清晰、具体的操作方法,具有系统性、实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社会组织管理精要十五讲》自2018年出版至今,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认可和好评。近年来,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高,所以学习并践行德鲁克思想就非常重要和及时。
01 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需要破除的认识误区
大家知道创新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各种媒体不断在报道创新。怎么认识创新,社会组织怎么创新,要想成功创新,首先要破除对创新的一些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者发明混为一谈。比如,现在有很多公益创业大赛、商业创业大赛。但实际上,很多创业大赛,很多商业计划书,它仅仅是一个想法,一个点子。很多想法、点子尽管听起来很动人,但是它没有去做,没法做,或者做了也没有结果。所以,想法、点子、创意不是创新,创新一定是一种实践和行动,一定要有结果。不能转化为行动和结果的创意和点子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个误区,把创新仅仅理解为企业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从媒体的宣传中可以看到,现在讲创新比较多的是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事实上除了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创新还包括非常重要的社会创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创新的重要主体。
第三个误区,把创新看成是仅仅企业需要创新。把创新看成是开创一种新的生意,或者一个新的事业,这叫做创新。实际上,创新不仅仅是开创一种生意,不仅仅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社会组织同样需要创新。
第四个误区,认为创新非常高大上,只有文化水平很高的人,聪明的人才能创新,自己是个普通人,学历也不高,水平也不行,创新和我无关,我不能创新。实际上,创新不是天赋,创新和年龄、学历、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创新是平凡人的事情,创新需要踏踏实实地干,每个人都可以创新。
上述这些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会影响创新,所以必须首先在思想上破除误区。要想创新,很重要一点的就是必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创新。
(二)德鲁克关于创新的主要观点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85年专门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这本经典著作。20多年前,我学习德鲁克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我和大家分享德鲁克关于创新的主要观点。
1.什么是创新?
德鲁克没有专门给创新下过一个定义,他对创新有不同的表述。
第一,德鲁克曾经这样定义创新:“创新可以被定义为赋予人力和物质资源,以更新和更强创造财富能力的任务”。按照这样一个观点,比如以前大家对慈善的理解就是给钱给物,授人以鱼。1995年1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通过知识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慈善教育就是创新。因为原来下岗失业的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是需要被帮助的。但是通过慈善教育,他们实现了就业,由社会的包袱变成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以,慈善教育就是创新。
第二,德鲁克指出:“创新就是改变产品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创新的重要的标志就是一定给客户带来价值,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从这意义上来讲,我们在工作实践当中一些小小的改变和改善,只要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它就是创新。比如,现在买东西有一种支付方式叫做分期付款,分期付款不是银行发明的,是美国一家生产农机具的公司发明的。因为在美国,农民的耕地面积很大,靠人工收割,工作量又大又辛苦。有一家生产农机具的公司专门生产了收割机。收割机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但是收割机是要花钱去买的。因为收割机的价格比较高,一次性付款很多农民买不起。所以,这家公司就发明了分期付款的方式,农民第一次只要付很少的钱,就可以把收割机开回家去用了。这样一种支付方式小小的改变,由原来的一次性付款变成了分期付款,它使农民能以未来的收入支付收割机的费用,既给客户带来了价值,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这就是创新。
第三,德鲁克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殊工具,他们凭借创新将变化当作是开创另一番事业或服务的大好机会”。这里讲的企业家不仅仅是商业企业家,也包括公益创业者。比如,我们国家过去是没有政府购买服务的,现在有了政府购买服务;过去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大的,现在力度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变化,也是创新的机会。现在很多承办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型社会组织就是抓住了政府购买服务这样一个变化带来的机会应运而生。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就是抓住了国有企业改革后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这样的变化而成立的。
第四,德鲁克指出:“创新不是发明,它是一个经济学或者社会学的术语,而非技术术语。”为什么不能把创意、发明、点子当作创新,因为发明、点子不一定有行动和结果。全世界的专利真正能够变成实践、产生商业价值的大概只有10%-15%。所以创新一定要有行动、要有结果的。
第五,德鲁克对创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创新就是有计划的放弃。”因为一个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有计划的放弃,即放弃自己不擅长的、没有优势的、不能满足需求、没有成果的事情,才能把有限资源用于那些能够满足需求、能给客户带来价值、产生成果的地方。
以上是德鲁克对什么是创新的一些重要的基本观点,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果要给创新下一个定义,我认为《企业型非营利组织》这本著作中这个定义还是比较贴切的。它把创新定义为:“建立新的、更好的方式,以达到有价值的目标。”在理解创新的定义时,要注意三个关键词:
第一,目标。创新一定要有目标,要有成果。第二,有价值。这个目标要有价值,这个价值是对客户而言的,对客户一定要有价值。当然对客户有价值,也会给创新者带来价值。第三,这种有价值的目标是以新的、更好的方式达到的。新的、更好的方式没有限制,创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只要有新的、更好的方式来达到有价值的目标,都是属于创新。创新无极限。所以,我觉得这个定义比较准确完整的表达了什么是创新。
2.德鲁克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门,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需要创新。
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讲社会组织的创新,因为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只有创新才能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德鲁克还指出:“每一个组织的核心优势都不一样,可以说它是每个组织的个性,但是每个组织,不管是商业组织还是社会组织,都需要有核心的优势,那就是创新。所有机构的管理者要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学作为组织和自己工作中的一种正常的、不间断的日常行为和实践。“
3.德鲁克强调社会创新的作用。
现在讲创新比较多的是讲企业创新、技术创新。当然,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但是德鲁克认为,社会创新的作用和意义和技术创新是相当的。他指出:“我们进入了创新时代,但创新并不局限于高科技甚或一般的技术领域。事实上,社会创新也许比科技发明更重要,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十年前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就是社会创新。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没有社会创新,不可能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创新,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
在讲到社会创新时,德鲁克特别提到了在今天这样一个创业型社会当中,有两个大量需要社会创新的领域,也就是社会创新的机遇。
第一,制定政策以安置剩余劳动力。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在中国只要是做促进就业的工作的,就有做不完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是解决“40、50“就业问题,21世纪初要解决”20、30“就业问题,后来又有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的就业、现在有出现了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我们去做促进就业创业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创新的机会和来源。
第二,有组织、有系统地放弃已经过时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机构,这也是我们社会创新的重要领域和来源。前面给大家讲的政府购买服务就是对已经过时的公共政策的一种调整。过去我国的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自己直接提供的,政府既是服务生产者又是服务监督者。
现在政府转变职能,调整政策,大力推动购买服务。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政府变成了服务购买者和监督者,这就是社会创新,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政府转变职能。
再比如,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把政府投资建造的过去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通过购买服务交给社会组织运营管理,以提高其服务效能,这也是社会创新。社会组织如果能够主动去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承接政府投资建立的公共设施的运营管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社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社会创新的作用,要主动寻找和把握社会创新的机会。
4.德鲁克提出了衡量创新成败的标准。
现在创新中存在为了创新而创新、为政绩而创新、为满足领导需求而创新。所以,有的时候创新流于形式,没有效果,浪费资源,服务对象不满意。德鲁克非常明确的指出:衡量创新成败的标准就是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把满足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创新如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不能为客户带来价值,都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成功。
在美国有一家铱星公司,它的业务是给外国发射卫星。这个公司投资100多亿美金,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是,这个公司最后破产了。有人不明白这个公司技术是一流的,是很创新的,为什么会破产呢。因为,它的技术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要靠服务收入收回投资,因此它的服务价格很高。由于价格太高,客户买不起,用不起、最后这样一家技术一流的创新公司破产了。所以,创新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要把满足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创新成败的标准。这也是成功创新非常重要的条件。
5.德鲁克指出创新是可以做为一门科学去传授和学习的。
创新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展示给大众,可以供人学习,也可以实地运作。企业家应当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来源,寻找预示成功创新的机遇的变化和征兆,他们还应懂得并应用成功创新的原则。所以,不要把创新看成高不可攀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全面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从哪些方面创新,如何去发现创新的机会,如何坚持创新的原则,做到成功创新,从而提高机构和本人的创新能力。
02 社会组织为什么要创新
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这本经典著作中指出:”非营利组织向来不缺少好的创意,缺的是将这些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意愿和能力,这就需要一种创新战略。”德鲁克告诉我们社会组织不仅需要确定使命,还要有三大战略,即营销战略、资金发展战略和创新战略。
社会组织主要是通过实施各种项目来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做项目必须从需求出发,做项目实际就是在做营销,所以社会组织要有营销战略。但是服务对象需求是在变化的,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社会组织必须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创新战略。
德鲁克曾经讲过,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因为是创造客户,企业有两个基本的职能,一个是营销,一个创新。我认为这段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同样需要这两大职能。营销是满足客户今天的需求的,不会营销,社会组织就活得很艰辛、甚至活不下去;创新是满足新的变化的需求,不会创新,社会组织很难持续发展。
(一)“S曲线”理论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管理大师汉迪提出的著名的“S曲线”理论。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产品也一样,都要经历一个诞生、发展、成熟,然后慢慢走向衰退、死亡的过程。这个事物发展的生命周期就像一条S曲线。从这个S曲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组织往往会在b点,就是这个组织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开始重视,要采取措施,防止组织走下坡路,见图1。
图1
但是,由于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一个组织到了一定的时候,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延缓组织的衰退,但是规律决定了衰退是必然的,见图2、图3。
为了防止组织的衰退,使组织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思路。我们要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在上升期间,找到一个A点,这个A点就是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点。如果我们能够找到A点,即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点,就能够保持组织的持续发展,见图4。
图4
但是,一个机构的资源是有限的,眼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任务需要去完成。能不能找到这个A点,能不能为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投入资源,这里面就涉及到两种思想的竞争,见图5。
图5
对社会组织来讲,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变化,我们要有居安思危、居危思危的意识。在机构比较顺利的时候,发展的时候,上升的时候,就要主动找到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点,要为创新投入必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寻找到一个机构、一个项目的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点,就能保证我们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以电脑为例,开始是体积像个房子一样大的大型电脑,后来出现了小型电脑,出现了台式电脑,再后来又有了笔记本电脑,到今天的掌上电脑、手机电脑,见图6。
图6
大家看一看,就是这样不断创新,保持了计算机这个产品更好的满足需求,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生产计算机的企业,没有抓住机会,死掉了。但是,也有很多新的企业抓住了机会,发展了。
S曲线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必须在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主动找到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点。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企业或组织即使过去很成功、很辉煌,如果不能做到创新,同样可能会面临风险,甚至会走向衰亡。每一个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机构的负责人,一定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的机构有没有找到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点,我们的下一个S曲线的起跳点在哪儿,见图7。因为只有找到了这样一个起跳点,机构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图7
通过S曲线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社会组织,一个要想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必须要不断创新。
(二)社会组织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组织的使命。
就拿我们机构来讲,开始是做“4050”人员再就业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4050”人员再就业培训的需求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如果不创新,机构就没有事情可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我们坚持创新,主动寻找就业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根据新的需求先后开发和实施了针对上海社区失业青年、农民工、外来媳妇、农民工子女等不同的对象再就业培训项目。同时,又在就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创业培训,从而保证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创新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组织的使命。
2.创新可以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一个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政府购买;第二,社会捐赠;第三,服务收入。一般来说,不管是资助方还是购买方,不可能只是资助一个项目,社会组织必须根据需求开发新的项目。如果一个组织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就能不断开发项目,就有可能不断得到资助方和购买方的资助和购买,这对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是很有好处的。比如我们机构有个非常重要的资助方——汇丰银行,他们从1999年就开始资助我们的慈善教育培训,到2017年底汇丰银行对我们机构的资助超过了2800万元人民币。一家企业和一家社会组织合作时间之长,资助金额之多,在内地也是一个很少见的。但是在和汇丰合作的18年当中,我们先后给汇丰做了11个公益项目。正是由于我们的项目不断创新,能够得到资助方的认可,汇丰才会持续地资助我们。社会组织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源,必须不断创新。
3.创新可以使我们社会组织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
德鲁克指出:“不进行创新是现有组织衰弱的最大原因。”今天每个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变化。社会组织也会有竞争。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数量越来越多,从整个行业来讲,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客观上也带来了新的竞争、新的挑战。德鲁克指出:“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未来。”社会组织,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地拓宽市场和服务领域,不断获得更多的资源,才能够保持组织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03 社会组织如何创新
社会组织的创新有六种情况,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做起。
1.开发新产品或改造老产品。
这就要求社会组织能够做到项目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家知道,一个企业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样,社会组织也需要通过项目和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由于服务对象是不断变化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到项目创新,服务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客户需求。
拿我们机构来讲,开始主要做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了很多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失业青年、农民工,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后来我们发现有些学员还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又开发了创业培训,创业培训就是项目的创新。在开展创业培训中,我们根据大学生和中专、技校、职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分别做了针对中专、技校、职校学生的“上海青年创业夏令营”和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两个项目。后来,我们又开发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托管大学生创业园区项目。2017年,我们又开发了公益创业培训项目。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创业培训项目已成为上海最具公益性的、成效最明显的创业培训品牌项目。
产品创新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模仿创新。比如,我们可以引进一些已经成熟的、在本地也有需求的项目或服务。所以,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公益项目的开发和服务方面的不断创新,更好的满足需求。
2.开发一个新的市场。
这就是市场创新,这方面社会组织也是大有作为的。比如我们的创业培训项目,开始主要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后来我们用这个项目为农民工服务、为外来媳妇服务、为高校里面的贫困大学生服务。他们是不同的群体,但都有接受创业培训的需求。通过市场的创新、市场的拓宽,使创业培训项目能够满足更多想创业的人需求。市场创新除了拓宽服务对象以外,还包括地域上的拓宽。比如我们的创业培训项目原来在上海做,后来我们把这个项目做到新疆、重庆、昆山、张家港,这就是市场创新。所以,我们通过市场创新可以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3.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具体来讲,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如何做项目,如何提供服务,这里就涉及到生产方式问题。现在很多机构往往一个项目全部都是自己做,这是一种生产方式,但是有些项目也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来做,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的满足需求,这就是生产方式创新。
比如我们机构在2009年做过的“万名农民工绿色网上行”项目,帮助农民工学电脑、学计算机,人数是1万人。如果这个项目完全靠我们一个机构做,是很难实施的。就算投资建一个计算机房或者电脑中心,路很远的学员也是不会来参加培训的。所以,我们用创新的方法,和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合作,共同实施项目,充分利用它们分布在全市19个区县300多家东方社区信息苑的场地、电脑和师资。通过合作,把他们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既方便学员就近参加培训,也解决了实施项目所需要的场地、设备、师资等问题,这就是一种生产方式创新。一个组织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更好满足需求,在做项目和提供服务时可以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用它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这可以大大提高满足需求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创新。
4.导入新的资源来源。
资源有人、财、物、时间、信息五种,社会组织可以用新的方法获得需要的资源。比如,益修学院是一家为公益人士提供网络课程的学院,他们邀请我讲了8门课。我不是益修学院的老师,但我这个资源是可以为益修学院所用。益修学院可以成为一个轻资产的机构,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在全国找到最合适的老师,把更多更好的课程奉献给学员。
社会组织现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招人难,留人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创新和拓宽招人的思路。我认为退休人员是社会组织可以利用的重要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我们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招一些退休的返聘人员。这样做有四个好处:第一,解决人员不足;第二,能做好事情;第三,以老带新;第四,降低用工成本。另外,志愿者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种宝贵资源。现在很多社会组织往往把人仅仅局限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全职人员。因此我有个观点,我们要把社会上有经验、有能力、愿意到社会组织工作的退休人员,包括做过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的、教育工作的、群众工作的退休同志当作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可以成为我们机构和项目团队的成员。这是组织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讲到资源,一般会理解为人、财、物,当然,人、财、物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是我们讲资源除了人、财、物,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时间和信息。如果社会组织能够多渠道、多形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这对满足需求是非常有帮助的。
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这就是组织创新。组织创新的一种形式就是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指临时把人员召集起来,以利用特定的机遇,待目标完成后即行解散的一种临时组织,也称为网络型组织。
比如我们机构和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合作实施的“万名农民工绿色网上行”项目,就有组织创新。我们两家机构分别出了两个人成立了一个项目团队,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团队,但它既不属于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又不属于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这就是一种虚拟组织。这种虚拟组织有的好处是:第一,可以根据项目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人;第二,很灵活。团队人数可多可少,项目结束,团队也解散了。第三、可以降低成本。现在很多社会组织有了项目后就去招人,而且要招专职人员。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第一,能不能招的需要的专职人员?招来的人有没有能力做这目?第二,如果项目结束后没有新的项目,招来的人怎么安排。所以,通过虚拟组织这样一种创新,对有效的找到合适的人,组建项目团队,降低成本是很有好处的。特别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为组织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6.发展新的筹资模式。
就是用新的方式筹集资金。资金是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社会组织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筹资方式上,除了可以用传统的方式外,利用互联网进行筹资,就是一种创新。特别是对于初创的、民间的社会组织,有时候向基金会、向企业申请经费比较困难的,但可以通过互联网众筹解决资金。很多社会组织通过参加腾讯“9.9公益”的众筹,活到老项目资金。现在政府不断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这对社会组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开发党和政府的政策所关注的、有社会需求的项目,争取政府购买,这也是筹资模式的一种创新。
社会组织创新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多,每一个机构都要思考一下这六个方面的创新哪些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今后如何去创新。创新并不难,就是日常的一项工作,每个机构、每个人都是可以做的。如果一个社会组织在这六个方面都做到了,机构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机构的活力会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