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宋庆华:公众参与技术在北京胡同更新的实践
来源: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
作者:宋庆华
2023-03-09
242



导读:



2022年12月24日,“第三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主任宋庆华以“公众参与技术在北京胡同更新的实践”为题作主题报告。


报告人:宋庆华,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主任



01 促进公众参与需要什么




首先公众参与需要技术和方法。我们在20年来促进公众参与的工作中做了很多的实践,最初发现在社区参与时缺乏一些技术和方法来支持形成共识,后来通过学习和搜集了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来促进社区参与。我们机构一共搜集了43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公众参与技术,再加上自创的,在实践中将这50多个技术方法运用到公众参与中。


很多人知道我们运用开放空间开展公众参与,开放空间是一个技术,但并不是全部。说它是技术,主要包括中立的主持、规则、会议流程和沟通技巧内容等,最终这些都是需要落地的。因此,在本土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让公众参与的技术落地是更重要的。



02 将公众参与技术转化为协商策略



让技术落地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将公众参与技术转化为公众参与的协商策略,目前我们开展的公众参与主要是以协商为主。而在协商策略上,主要有两个关于协商的实用机制:一个是参与式协商策略,主要关注那些受政策影响的人,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在决策前介入;另一个是协商式参与策略,指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将协商的议题与实操、社区实践、共识构建、行动计划和改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老旧小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协商策略的重点在于公众能有机会平等参与,和政府一起解决问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赋权、赋能,实现由协商走向变革。



03 建立协商的三级机制




在促进公共参与的过程中,除了技术落地的策略之外,建立协商的三级透明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第一级态度透明联席会机制,主要在城区层面,区领导、区委办局、试点街道、技术专家与协商专家参与;第二级项目合作机制,由协商专家支持,主要在街道、区相关部门、试点社区、协商支持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社区居民代表中开展;第三级社区协商机制,仍然需要由协商支持团队引导,主要在社区层面或者是落地社区开展,以居民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协商过程。



04 北京胡同更新的实践



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为贯彻胡同更新建设政策,推动胡同居民能够有效在胡同更新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全过程参与,东城区以交道口街道南锣鼓巷地区的四条胡同为试点,开展公众参与实践。



01.胡同更新的第一级协商透明机制


首先,胡同更新的第一级协商透明机制涉及到多个合作方一是东城区区政府,主要由副区长直接指导与阐明公众参与合作态度。二是东城区民政局,主要负责协调各类社会主体,组建社会、专家团队推进协商的议事机制建设。三是交道口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胡同更新信息公开、及时回应和指导社区两委动员居民参与。四是福祥社区两委,负责组织筹备协商讨论会议,动员党员居民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居民参与,负责协调议事的相关会议事务、会场等。五是社区参与行动机构,负责全过程胡同更新社区参与咨询、技术方法建议、提供会议技术支持及流程设计、主持引导协商议事会议、会后记录结果整理等。六是专家学者团队,负责做全程观察、记录,负责理论提升和经验做法总结。


02 公众参与技术转化为协商策略的实践


首先,2020年2月15号、21号、22号社区参与行动连续组织了三次会议,推进四条胡同更新中的社区参与,讨论胡同更新取得的进展与问题、公众参与平台搭建以及参与协商机制的探索。接着,关于推进社区参与南锣鼓巷四条胡同提升,开展了街道层面的工作联席会,讨论如何促进后期的公众参与以及解决四条胡同更新前期出现的问题。


第三级社区协商的会议前期筹备非常重要。在前期筹备上,以居委会为主体,共同探讨协商会议如何开展。前期筹备讨论需要多次,每次讨论的议题和细节都不一样。比如对于会议需要多长时间合适,在社区参与协商会议的时间上大家有很多的分歧,我们主张最少需要一天时间,这样参与者能够在有规则引领协商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但多数人认为一天时间太长,担心居民会不会有时间参与,参与者老人居多,体力、精力上会不会不够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会存在不同的意见。最后讨论达成的一致共识是不在一天时间内完成,而是在当天下午开始到第二天中午结束。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参与者连续一整天参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两个半天有了更长的时间进行充分协商。另一方面,在当天下午结束之后,居民可以回到家里和自己家人以及邻里继续对参与会议的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此外,关于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怎么定同样很重要。第一次会议的主题不能以问题为导向,最终通过多次讨论,确定主题为“雨儿胡同的美好生活——居住环境改善愿景讨论会”。会议共分为四个讨论议题:第一议题,让街道领导为居民充分介绍所有关于胡同改造的政策、策略,以及愿景。第二议题是居民对胡同的愿景有什么建议或者问题,可以进行提问,由街道领导及时回应。第三议题是在整个胡同更新后会产生很多共生小院,比如有一些院落的人集体搬走,有些院落留下几户原住民,这些重建的院落需要知道谁是未来一起共同居住的邻居,需要听取居民的意见。同时,政府有一些关于共生院的设想,如引进民宿、文化产业等一些不一样的业态,也需要交由共生院的居民来做决定。第四议题是四条胡同会拿出一个院子,叫“雨儿胡同30号院”作为公共空间的设想,具体的空间由居民共同讨论用来做什么。


第一天会议由于前期的筹备工作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很多参与者都表现了积极的意愿,表示继续参与第二天的会议。在第二天的会议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关于雨儿胡同一个军产院的问题。住在这个院子的居民,在胡同更新的过程中多次向政府提出,希望他们的院落也可以与胡同改造同步,并争取享受腾退的政策。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街道领导及时回应,认为街道没有权利干预的,也无法实现与胡同改造政策同步,需要与军产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和协商。区领导也在第一级协商会议中明确指出,可以协助协调相关管理部门与院落居民共同对话。于是很快,军队产权管理部门的几位处长与院落居民共同针对军产院开展院落更新的讨论。讨论中许多难点问题都得到了明确的回复。参与沟通讨论的居民都有了对政策的理解和自身的改变,也推进院落居民和管理部门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03 雨儿胡同30号院公共空间的设计


雨儿胡同30号院落留下来作为胡同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这个公共空间是居民切实关注的,因此召开半天的开放空间讨论会,整个胡同的居民和参与设计的部门共同参与,并提出公共空间具体设计建议。居民在会上提出建设性建议,并达成了共识。


胡同更新到最后,居民共同参与制定了整个胡同的小院公约和30号院的公约。在雨儿胡同30号院正式投入运营之前,又召开了一次协商会,会议公布了院落每个空间最后的设计方案。在协商会议过程中,院落里留下来的唯一居民,对于院落设计以及里面开展的活动非常关注,并对设计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终意见也被政府采纳,运用到原来的设计当中。



05 公众参与技术在胡同更新实践的成果



在公众参与的整个过程中共组织了多次协商会,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是高效,议而决、决而行,跨部门跨层级的有效参与,及时回应,提高了有效性。其次,三级协商机制能够非常清晰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合作。第一级区级领导的态度透明机制,能够将上级领导的态度很透明、很公开的表明,提出必须怎么做、支持怎么做;第二级街道各部门、社区、专家、社会组织合作透明机制在整个过程中回应公开透明的信息,起到非常好的实践作用;第三级社区两委、胡同居民代表、规划师和其他部门参与的协商透明机制,使居民参与会议的过程中实现赋权、赋能,以及居民观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让居民从只关注自身利益,最终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最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创新,在胡同更新参与的过程中各方各司其职,有很多方方面面的经验,最终回归角色实现共赢。还有全过程的参与,决策参与、实施执行、管理到分享的整个过程的参与让老百姓改变了原有的态度。同时,倡导协商的新生活,让百姓在不断协商的过程中提高了协商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参与让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不仅仅是自己住的条件是什么样,也了解到自己能够怎么参与到发展的过程中,这对他们理解的新生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赋权、赋能、责任意识提升等目标。


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发言者本人审定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