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事有利弊。产品思维对公益组织来说,有两个极大的好处。
好处一:补充客户视角
产品思维强调从客户出发。这对公益组织是个很好的补充和矫正。
较之其他行业的人,公益从业者普遍关心人和社会。他们对美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有着比一般人更多更具体的想象。因此他们的行动,往往带着强烈鲜明的价值主张。“我认为…”、“我主张…”、“我希望…”……
现在我们知道,好的发心不代表可以成事。和公共决策部门一样,公益里也存在着比例惊人的浪费和官僚。“有个山里娃一年收到11个捐赠书包”,这样的故事一直在发生。上上周我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基金会持续数年几千万的钱就这么匪夷所思地花出去了。接受方自然是免费的不拿白不拿,我只想求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心理阴影面积。
这样的故事值得单独开篇来讲。公益的这种怪现状背后的原因也不那么简单,但产品思维中的客户视角,确是一剂良药。将思维跳出坚固的“我想”、“我有”、“我能”,去思考“他们是谁”、“他们在哪”、“他们的需求/痛点是什么”,这对善款执行的成效和效率定是大有裨益。
好处二:加速业务和组织发展
长期以来公益组织靠项目活着,这是早年国际资助留下的传统。那时的项目资助带着强烈的启蒙性质,变革理论、利益相关方分析、项目管理,正是透过一个个项目,逐渐成为了行业方法论的共识。
后来资助端大洗牌后,公益组织靠项目活着慢慢变得痛苦。政府的钱不好拿,基金会的钱也不易花,没有活钱,机构养不起人,组织化发展艰难。做乙方的感觉也很差。项目周期短、金额低,机构常常需要面向多家募资,事情被拆得七零八落,对外难有一个完整的清晰有力的战略叙事,机构面目模糊。机构花很多精力写各种申请书和报告,人和钱都绷得紧紧的,业务建设一再拖缓,组织能力也难以发展。
如果公益组织从产品入手,构建自己的业务,是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这种被动局面的。
产品有两个特性,一是价值链简洁明了,为谁提供什么价值,产品(及服务)是明明白白的载体;二是持续稳定交付是产品的内在要求(可重复可复制是它的外在属性),这对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的沉淀,以及相应的组织能力建设都提出了要求。这是非常棒的。
不是说离开产品化,业务和组织快速发展就难以实现,但产品思维具备的这些独有特性,确实可以帮助机构更快成长,不仅在对外融资和品牌上加强优势,对内的组织建设沿着价值创造的逻辑链条也会更快、更顺地构筑起核心竞争力,形成人才梯队。
这是我很看重的产品思维的两大好处。
公益比商业难做。从商业来的产品思维放到公益里,不免有几个局限需要引起注意:
一、逻辑上的局限
我们都知道,商业和公益的底层逻辑是截然不同的。应用产品思维的时候,如果不弄明白这个差异,恐怕会出问题。
商业的底层逻辑需要回答“如何挣钱、如何多挣钱、如何持续多挣钱”。而公益的底层逻辑需要回答“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也就是说,同样是价值输出,商业的价值输出指向挣钱,公益的价值输出指向解决社会问题。
而产品作为价值的载体,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里,有着截然不同的位置。在商业里,产品是终点。而在公益里,产品往往只是起点。
商业里,产品到交付为止,之后就是不断自我迭代。因此在商业里,交付非常重要。但对公益组织来说,产品往往只是触达目标的第一步。在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里,产品可能只是切入原有社会动力系统的先遣兵,将创变革新的DNA注入旧系统,引发链式反应。商业里,产品可以撑起一个帝国。但在公益里,产品绝不可能是全部。
这种差异,也是由于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它没法被简单直接的“流量-变现”和“产品-价值”的商业逻辑满足。
二、适用性上的局限
这一点很好理解,产品思维在公益里的适用性是有限的。
有两层意思。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公益价值都可以用产品来承载,比如政策倡导或campaign类项目;第二,产品的策略性有限,无法完全替代解决方案,它需要和机构的其它策略和业务相配合,才可能真正支持到社会问题的解决。
后面这一点不能忽视。就拿产品思维适用性最强的公募产品举例。
教育领域很常见的一类产品,是各种标准化的硬件教学设施——教室、操场、运动场、图书馆、多功能室等等,搭配课程及师资培训等软件服务,提供给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旨在促进儿童在某方面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产品思维下还会做进一步品类细分,比如教室进一步分出了音乐教室、科学教室、舞蹈教室,运功场进一步分出足球场、篮球场等等。这很OK,毕竟捐赠人有的喜欢音乐有的热爱篮球,客户导向思路没毛病。
这类产品用来筹款很厉害,10万20万起价,渠道铺设完成后,每年上千万不是问题。但如果说依靠这些产品来创造你想要的公益价值,无论是面向具体的一个个孩子/教室/学校,还是指向教育公平等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都是远远不够的。
但遗憾的是,好多就在这里停下来了。
如果咱们行业一直是唯筹款额至上,恐怕这种“自愿被局限”还会继续下去吧。
三、想象力的局限
最后补充一小点,产品思维带给我们的想象力是有限的。如果它是一个人,那脑子里装的大约只有一件事:用户的指数级增长(规模化)。
这很好理解,商业里,企业通过产品触达用户,追求用户规模指数级增长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和变现。
但公益的非营利属性无法更改。公益通过产品触达用户,追求规模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变现。那么最终目的是什么?
另外,我们可能得要承认,公益的资源是少的,市场容量是小的,公益组织本身力量是有限的。
所以,除了产品思维和规模化的想象之外,我们恐怕更加需要历练自己的,是“四两拨千斤,空手套白狼”的智慧、“打蛇打七寸,挖树要挖根”的手段,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