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王志云、谭红波: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解读
来源:善达网
作者:马广志
2022-11-17
159



导语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将于11月22日-23日举办,主题确定为“韧性发展 勇毅前行”。本年度轮值主席为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


在年会即将召开之际,善达网对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和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志云进行了采访。采访中,他们对年会主题的提出背景、本次年会的特点、价值,以及基金会论坛在行业生态建设上的举措等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01  解读“韧性发展”和“勇毅前行



善达网:为什么将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主题确定为“韧性发展 勇毅前行”?


王志云:基金会论坛年会有一个议程小组,议程小组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确定年会主题。一般是由秘书处先提出一个草案,议程小组再进行讨论并确认。今年是我第三年参加议程小组的工作。


近几年,大家都清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但今年以来,“不确定性”的感受比往年要强烈很多。而公益行业的发展很难脱离社会大趋势,做到独善其身。所以,在当下这个令人迷茫的时刻,我觉得已经不需要再去强调现在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有多大,在面对压力、困境和迷茫时,感受到一种信心和力量,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更为关键。恰好,秘书处草案提供的主题调性也都是积极的,只不过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词能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这种感觉,我建议用“韧性发展”。


“勇毅前行”是秘书处开始就提出的,借用了政府的主流说法,也确实比较吻合我们希望行业向前走的愿望,所以,对这个提法,议程小组是一拍即合,共识度很高。


善达网:秘书处提供的草案中,还有其他的什么主题词?


谭红波:草案中一共是三个选项,除了“韧性发展”外,我们还提了“守正创新”和“坚定信心”两个主题。最后组委会投票选择了“韧性发展”这个词,我也觉得非常契合当前的发展环境,基金会论坛年会近几年在大家的支持下,影响力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根据实践的需要和现实情况取得一个有效的平衡。


善达网:埃森哲认为,对企业来说,韧性主要体现在面对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时,能够处理供应链、客户触达和渠道等方面的问题。对基金会领域来说,“韧性”体现在哪里?你觉得我国基金会发展韧性是怎样的?


王志云:对“韧性”的理解,不能脱离整个经济社会大环境和基金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挑战。我个人认为,“韧性发展”包含这样几个内容:


第一、基金会要在自己的业务结构和增长方式上,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原来大家普遍比较追求发展速度,尤其是在互联网公益发展起来以后,对筹款数字的线性增长、项目短平快规模化的追求,似乎一度成为发展的共识。现在是一个好的时机,让大家能够踏下心来,进行更长远的战略上的思考。比如,在议程小组讨论会上我就提到,现在的资源动员方式,是不是可以考虑向一线去、向在地去、向公众去,让业务跟资源不要越离越远,而是应该能够产生一个就近的联动的关系。


第二、基金会要积蓄核心能力,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当没有办法左右或者看不清楚外界变化时,我们能够看清或者把握的可能只有自己内部的某些东西。现在外部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关注自己核心能力打造的好时机。未来几年,有些机构会进入一个良性向上的发展状态,有些机构则可能会遇到非常大的挑战,我认为不同结果背后的决定因素之一可能就是机构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面向未来,机构需要哪些核心能力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产品能力、品牌能力、数字化能力等,像我们联劝基金会这样的平台型基金会,还要有公益慈善的咨询能力。核心能力越强,就越能应对外部发展的不确定性。


第三,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一个机构有无韧性,还体现在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上,也就是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保持同频感知和步态的能力。


谭红波:今年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第14次年会,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弱力持久”,它跟水滴石穿、以柔克刚还不太一样,强调的是,力量并不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吸引力量,进行修正、创新,然后继续往前走。


善达网:我们知道,“勇毅前行”的意思是勇敢坚毅地往前走。那你认为基金会“勇毅前行”的理由是什么?


王志云:外部的不确定性越大,就越需要内心的力量。“韧性发展”是指要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当下的内外部环境,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勇毅前行”。


为什么要关注自己的核心能力?为什么强调要持续地做一些事情?其实还是要往前走,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往前走,而不是说为了让自己原地踏步,或者蹲下来。原来在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环境时,大家可以多谈困难,但现在已然是困难重重,我倒觉得不用再过多谈困难和挑战了,而是多讲怎么往前走,机会在哪里。


我们看到,在英美等公益慈善比较成熟的地方,公益慈善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跟经济周期正相关。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经济下行的时候,全社会公益慈善捐赠总额也没有跟着向下。当然,我还不是很清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也不知道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至少这是曾经发生的事实。所以,我不觉得经济下行就意味着公益慈善事业一定会受到极大的打击。目前社会资源投入的方式,还是企业为主,公众的参与度还很小,也就是说,大量公众还没有被唤醒,没有被真正动员起来。


所以,从他山之石来看也好,还是回到当下的社会现实来看也好。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环境再不好,也有好的机会;再不好的行业,也会有好的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当下各行各业都有一种无力感的情况下,公益慈善行业更要迸发出极大的勇气来,这个“勇气”就体现在我们还要往前走,而且我们一定还有路可以走。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勇毅前行”的关键是要真正的让行动落地,有一点资源就做一点事情,有时可能就会产生一点小小的火花,而这恰恰正是公益慈善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不断地在社会的角角落落擦亮一些火花。


谭红波:基金会是第三部门非常重要的力量,各基金会都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当前的环境下,“内卷”也好,“躺平”也好,还是要应对挑战以及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好,正是因为有这些不确定性,基金会更应该给自己一个勇毅前行的理由,我们不走谁走?!



02  行业生态建设与年会价值



善达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与往年年会相比有什么不同?你对此有何期许?


王志云:最大的不同是有可能重新回到线下举办。大家普遍对2019年会印象深刻,因为无论是规模,还是参会者感受,都很好;当然可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2019年基金会论坛年会是过去几年最后一次线下活动。今年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线下开会。


另一个特点,就是年会的内容,不会再泛泛而谈,而是希望可以聚焦到与主题相关的理解与交流;不再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而是希望能在未来的行动层面形成一些共识。


谭红波:志云说得比较克制,我们今年是排除万难线下举办。过去两年的年会都是在线上举办的,你会发现,不但消散了会议的氛围感,也没有了真实的体验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互也缺失了。所以我们想办法要线下办会。


我们对此次大会的议程设置也做了较大调整,打破原来“总-分-总”的结构,还保留原来“分”的部分,就是围绕“韧性发展”和“勇毅前行”这两个主题词展开。除了目前计划在常熟有一个小规模的现场,其他平行论坛下周陆续在各地举办。另外,内容也更聚焦更深入,会讨论基金会在实践过程中是怎么做的,讲一些真问题,真思考,以及自己未来一些真的行动是什么,就是说,议题要回到行业本身,回到基金会本身,而不是像之前关注宏观问题。


还有,就是今年发言的嘉宾可能会更年轻。当然,也会回应一些行业热点问题,比如二十大精神,以及慈善法的修改等,也会关注未来到底怎么去做。


善达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一直重视公益生态建设,现状如何?在推动公益生态建设有什么新的举措?


谭红波:基金会论坛2019年会发布《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基金会的机遇和责任》,首次聚焦于区域公益生态议题,探讨了福建模式。秘书长吕全斌当时还代表基金会论坛表示,未来要关注行业的生态建设。现在回头来看,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我们还是围绕着当时的战略在走。


其实,基金会生态建设的概念在国内是比较新的,从个体发展到行业发展,再到生态建设,大家会有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尤其是现在从数量增长要到高质量发展转变,很多基金会也意识到,个体发展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而是需要在整个生态中向前走。这是目前行业生态建设的一个现状。具体来说,我们做了这样几件事:


首先,我们也是边做边学,刚才说了,生态建设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所以我们做了一些知识编译工作,看看国外有什么好的做法,不同的行业是如何构建生态的,尽量找一些好的实践和案例,比如CFF2008公众号上曾发布过一篇《阿拉伯基金会论坛在做些什么?》的文章,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次,我们以区域公益生态为抓手,先后协助举办山东基金会发展论坛、湖北基金会沙龙等活动,同时做一些交流活动,推动基金会之间、基金会和政府之间、基金会和非基金会的公益组织之间的交流,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推动当地的生态建设建设。


第三,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比如基金会论坛已经有13年时间了,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对行业产生了怎样的价值和影响。


最后,今年9月,我们组织了一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建设研学活动,看当地的基金会业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基金会发展的。现在我们也在准备第二期活动,目的地是珠三角。从生态建设的角度,我们就要抓住核心关键的人,找到同行者,找到价值相同,理念追求一致的伙伴,大家共同前行。


王志云:此前,基金会论坛组委会成员可能是把基金会论坛看作是表达自己立场,或是一种“我有什么需要,你要服务我”的关系。但从今年开始,秘书处一直在推动,行业需要大家共建,引导大家重新定位自己跟行业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变化。这也是基金会论坛下一个阶段重点推动的一个工作。


善达网:你认为未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发力点与着力点应在何处?


谭红波:首先,基金会论坛前些年重点是在推动行业的交流,通过信息互通和共享,达成一些合作。在新的形势下,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从行业交流过渡到了行业建设,交流可能只是一部分工作。


在行业建设这个大的目标指引下,行业交流活动依然会持续深入地开展。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一个工作,是通过一些更好的途径和方法要加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让基金会获得社会公众以及政府更大的信任。比如,今年我们做的关于社会组织协商的系列专访,包括与基金会相关政策的倡导和建议。


另外,要持续推动推动行业的能力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能力提升,一个是组织能力的提升。我们在之前“鸿鹄计划”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秘书长成长平台,和“好基金会”项目,从人到组织两个维度推动基金会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就是我们推动成立的长青文献图书馆,这是一个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把以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一些历史资料先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同时从这些历史资料中,萃取一些经验以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


善达网:放眼未来,本次年会将对基金会发展以及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


谭红波:不敢说对行业能产生多大的引领,这次会议的内容会谈到二十大对行业的影响,也会涉及慈善法的修订,相关议题的讨论可能多少对行业会有一些影响。另外,在年会上我们不会太多谈疫情的影响,但疫情对行业的冲击却不能忽视。我们说要排除万难线下办会,本身也是一个信号 ,要尽快适应疫情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运营,同时做好准备应对未来。


明年是基金会论坛的15周年,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我们要深入推动行业建设,还需要更多伙伴的加入。


王志云:如红波所说,确实不能轻易讲引领。中国基金会已超过9000家了,而且每家基金会的发展定位和理念也都不太一样。基金会论坛组委会28家成员机构一方面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但与此同时,组委会成员机构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以让大家听到彼此的声音,听到这些机构对于未来发展的整体性的判断,引发更多基金会的思考,并促成相同方向的一些行动,这应该就是今年年会最大的价值了。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