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社会组织管理精要十五讲》是内地第一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宝典。作者徐本亮根据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思想,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组织的实际和痛点,结合本人23年的公益实践,系统、全面介绍了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提供了清晰、具体的操作方法,具有系统性、实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社会组织管理精要十五讲》自2018年出版至今,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认可和好评。近年来,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高,所以学习并践行德鲁克思想就非常重要和及时。
从本周开始,本刊将连载刊登《社会组织管理15讲(修订版)》的内容,每周一篇。今天刊发第二讲《社会组织的使命》的第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讲到使命,可能有人觉得这个东西很空、很抽象。实际上,大家如果有机会跟国外的,包括跟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沟通、交流的话,你就会发现“使命”这个词,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这就说明,使命对一个机构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他说过,“21世纪是非营利组织的世纪”。他也讲过,社会组织跟企业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没有利润底线。因此社会组织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达成自己的使命。德鲁克在1990年专门出版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这本经典的著作。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成为我们中国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一本必读的教科书,要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第一单元的题目就是“使命优先”(也有的翻译成“使命至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使命对一个社会组织的极端的重要性。
01 什么是使命?
讲到社会组织的使命,我们要树立这么样一个观念,就是社会组织是为使命而存在的。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使命。
下面,举一些机构的例子,看看这些机构的使命怎么样?从它们的使命陈述当中,能不能清楚地了解到这个机构是为什么存在的?它们对社会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比如,第一个机构的使命是“助人自助,爱心传播”;第二个机构的使命是“坚守社工理念,关注社区困境,助力社区发展,激发社会潜能”;第三个机构的使命是“提供优质社工服务,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第四个机构的使命“为社会组织争取更多的公益项目”。
上面列举了4个机构的使命,你们觉得这几个机构的使命清晰不清晰?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它的贡献到底是什么?从这个4个机构的使命中,大家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它们的使命比较大、比较空、很抽象,有的就像个口号,有的可能是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党代会文件里面的一句话。从它们的使命陈述当中,你很难看出这个机构到底是为什么存在的,它们要取得结果和贡献到底是什么。比如有个机构的使命是“为社会组织争取更多的公益项目”。那么争取更多的公益项目,又为了什么呢。如果争取了更多的公益项目,但是这个项目做不好,或者做了没有成果,那么争取更多的项目有什么意义呢?从刚才举的4个机构的使命,也反映了现在很多社会组织尽管有使命,但是这个使命是不清晰的,很难发挥作用。
那么什么是使命呢?使命是指一个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存在的原因。使命讲的不是怎么做、做什么,它讲的是组织存在的原因,讲的是Why(为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而创办而存在的,因此使命实际上也是假设规定了一个机构把什么结果看成是有意义的。使命也指明了一个组织到底要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所以,使命讲的是结果,讲的是贡献。对照使命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到前面列举的几家社会组织的使命,并没有很清晰地回答组织存在的目的和理由,因此这些机构使命是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的。
刚才讲了什么是使命。我们知道使命回答的是组织存在的目的和组织存在的原因。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些组织的使命,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美国女童子军是美国的一家有100多年历史的非营利组织,它的使命是“帮助女孩发挥潜能,成长为有责任的世界公民”。2015年我在昆山成立了一家支持性的社会组织——昆山卓越公益事业咨询中心,我们机构的使命是“推动有效公益”。我也非常喜欢我们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的使命——“知识扶贫,助人发展”。深圳新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是一家专门做青少年服务的机构,它的使命是“让更多青少年拥有希望”。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的使命是“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湖南长沙有一家专门做心理咨询的机构,它的使命是“让更多人心灵富有”。云南省健康和发展协会的使命是“用知识和智慧促进脆弱群体地健康发展”。浙江省万礼公益服务中心的使命是“让更多人微笑起来”。上海静安区小糖人健康促进中心的使命是“让更多青少年远离糖尿病”。
从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机构的使命当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机构的使命有非常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要的结果是非常清晰,而且很简短。一个好的机构的使命,应该让别人很清楚地了解你的服务对象是谁,你要的结果是什么。所以,使命是指一个机构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回答的是Why(为什么)的问题。
02 社会组织使命的重要性
(一)使命导向成功
讲到使命的重要性,德鲁克曾经有一段名言:“我们应该首先确定使命,非营利组织是为使命而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改变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德鲁克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论,就是使命导向成功(使命---战略---结构---结果)。
一个机构的使命会决定一个机构的战略。德鲁克指出社会组织应该有三大战略。第一营销战略;第二创新战略,第三资金发展战略。使命决定了战略,战略又会决定一个机构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机构的部门如何设置,岗位如何确定,部门的职责、岗位的职责如何界定,这就是结构的问题。而结构它又会决定最后的结果。大家知道,每一个组织都希望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和结果。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就可以看到,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果和结果,我们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使命。这就是德鲁克提出的“使命导向成功”的原理。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第一单元就讲使命,而且标题就是“使命优先”,说明了使命对一个机构的极端重要性。
使命导向成功这个道理,大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可能不讲也知道。但问题是,知道了,能不能真正做到。因此,德鲁克管理思想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德鲁克也有一句名言:“管理的精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今天中国的社会组织,不但要知道使命的重要性,而且必须清晰地界定使命,努力实践使命。
实际上在中国也好,在外国也好,凡是成功的组织,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使命。比如中国有家非常有名的企业——阿里巴巴,它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大家知道,阿里巴巴的客户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他们最大的难处就是缺乏资金、没钱做广告、没有销售渠道、没有客户,做生意很难。有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这些中小企业、微小型企业比较容易地做生意。因此,阿里巴巴的客户成功了,企业也获得了成功。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那天,电视台记者采访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问他阿里巴巴未来的使命是什么,马云明确回答说,“阿里巴巴的使命永远是让微小型企业没有难做的生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使命,对一个组织的重要性。
(二)使命对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德鲁克指出:“最成功的非营利组织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界定组织的使命,它们不会对良好的愿望泛泛而谈,而是注重组织目标,从而使组织成员——既包括正式员工也包括志愿者——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和任务。”
1. 帮助组织制定明确的目标
因为使命是解决一个组织方向的问题,有了这个方向,就能够更加清晰地来制定目标。比如我们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的使命是“知识扶贫,助人发展”,那么如何来体现、落实“知识扶贫,助人发展”的使命呢?在我们开展的所有再就业培训的项目当中,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就是要达到50%的就业率。因为通过50%的就业率这样一个实际目标的达成,可以使“知识扶贫,助人发展”的使命得以落实。所以有了使命,它可以帮助一个机构非常清晰地来制定自己的目标。
2. 为组织指明方向,指明愿景
使命就像一个靶心和方向盘,可以为整个组织指明方向,明确愿景。一个组织有了共同的愿景,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成都有个专门做青少年服务的机构,成立七年了,在社会上影响也很大,也接了很多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但是,随着机构的发展,大家对机构到底为什么存在,机构要什么样的结果,思想上产生了分歧。我在2014年为他们机构在做战略规划时,就引导他们重新界定了使命。他们机构原来的使命是“让青少年拥有新空间”。当时,我就给他们提了一个问题:新空间是手段还是目的?青少年拥有新空间为了什么?如果青少年有了新空间,不去利用,或者利用这个新空间,去做坏事,有意义吗?结果,这些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到底机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到底要什么样结果。经过机构全体人员的充分讨论,最后他们确定的机构使命是“培养青少年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所以,“新空间”实际上是一种手段,要的结果是让青少年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使命,大家觉得豁然开朗,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清晰了目标。后来,这个机构在新使命的引领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有了新的发展。
3.清楚地界定机构的定位和客户
有了使命可以让机构清楚地界定自己的客户和定位,可以使我们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一个正确选择的标准。比如我们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是上海最早搞创业培训的,参加了上海市劳动局创业培训教材、培训计划、培训大纲的编写,上海第一个创业培训班也是我们搞的。劳动局的创业培训是政府买单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劳动局创业培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劳动局是根据考试成绩买单的。创业培训是非常个性化的,搞统一考试造成有的培训机构不去好好培训学生,而是把考试答案发给大家死记硬背。另外对老师也没有要求,随便一个老师都可以去上课。有的老师上课时候就讲,“创业就是赚钱,钱赚得越多越好”。大家想一想,创业培训要给学员正确的东西,讲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我们觉得中心的使命是“知识扶贫,助人发展”,我们是要实实在在的让学员通过培训能增强创业意识,学到创办小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帮他们能够成功创业。
因此,我们决定不再做由政府买单的劳动局的创业培训,而是去寻找更好的创业培训课程。后来我们通过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引进了美国全球创业指导委员会(NFTE)创业培训课程。我们积极培训师资、多方筹措资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4年至今,我们筹集了500多万元资金,在上海30多所高校为贫困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我们还为中专、技校和职校学生举办11届“上海青年创业夏令营”,共培训了7000多名学生,并成功地帮助了一部分学员实现了创业。创业培训已成为我们机构的一个品牌项目。我们之所以能够做这样选择,就是因为使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4.帮助机构制定和采取正确的策略
比如,我们机构在做再就业培训项目时,很多的培训不是我们自己一家做的。因为培训专业很多,一家机构资源和条件有限,很难达成“知识扶贫 助人发展”的使命。所以,我们就充分整合利用社会的资源,联合其他的机构一起开展慈善教育。我们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外来媳妇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在上海联合了16家机构共同参与。我们很多全市性的大规模的慈善教育项目,就是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得以成功实施的,从而保证了我们使命的达成。再比如,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是一家公募基金会,只有5-6个人。过去他们又做筹资,又自己做项目。2013年基金会制定了战略规划,确定了基金会”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使命,实现了向资助型基金会的转型。
2014年起,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连续三年在重庆开展了公益创投,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资助为困境儿童服务的公益项目。这样既有效满足了困境儿童的多元化需求,又在社会上发现和培育了一批专门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使“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使命更好地得到落实。
5、有助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应该记住:客户永远是为“Why(为什么)”和“结果”买单的。上海青聪泉儿童训练中心是一家专门为自闭症儿童服务的机构。自从2012年的战略规划会议确定了”助自闭儿走向自立“的使命后,机构的服务对象和项目更加专注,工作更有成效了,从而得到来自媒体、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2015年学校因需求增加,准备在嘉定区开一个分校。有一家房地产公司非常认同“青聪泉”的使命,在得知要开分校后,主动在嘉定区南翔一个新建小区无偿为他们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开办分校,分校装修所需的300多万资金也是由社会捐赠的。陈洁校长感慨地说:“是使命给青聪泉带来更多的资源,促进了机构巨大的变化和持续发展“。
从以上5个方面可以看到使命对一个机构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组织普遍不重视或者忽视使命。据我的调查和研究,中国50%以上的社会组织没有使命,或者使命不起作用。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 2019年5月11日在中国慈善联合会第二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每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国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万能式’社会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