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也纷纷将自身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长期目标。
根据全球市场调研公司欧睿国际发布的《2022 年全球十大消费者趋势》 报告,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环保作为新的消费趋势点,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大背景下,低碳、环保、可持续成为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较为看重的方向之一。
而塑料垃圾,作为离公众最近、也最容易理解的话题,也成为很多企业进行公益倡导的发力点,由此生发出了很多有创意的行动。
01. 用公益链接公益
一次行动,双向公益链接。从塑料瓶的收集到安全书包的诞生,从城市到乡村,一面是减塑环保倡导,一面是乡村儿童安全公益捐赠。
基于减塑本身的公益行动很多,但将减塑公益行为跨界链接到其他公益领域的做法并不常见。
广汽丰田发起的「改写“塑”途 安冬行动」就是这样一个跨界公益项目。
在城市端,号召公众将使用过的塑料瓶投递到线下固定回收点放置的“塑途改造机”(2022年改为“塑途P.E.T.环保袋”),并通过扭蛋获取环保礼物的趣味形式吸引大众参与其中。
回收的塑料瓶进行重造,摇身一变成为安全书包,被送往广汽丰田在偏远地区所捐建的公益小学。之所以是“安全书包”,主要与广汽丰田在儿童道路安全教育上的公益基因有着紧密的关系。
02. 让环保成为一种时尚
想要公益行为去触达哪一群体,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地走入这一群体,让公益能够成为这一群体的社交货币。
同样是重塑废弃塑料的价值,同样以线下塑料回收装置为媒介,百事公司在2020年启动的「与蓝同行 PepsiCo Recycling」项目则将塑料制品重塑成为T恤、环保袋等时尚潮品,让公益成为一种更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在 2021 春夏上海时装周上,百事联合本土环保品牌推出了联名与蓝同行环保袋,开始探索时尚与环保的创意结合。
作为食品饮料行业的巨头,基于其零售的属性,百事通过与连锁餐饮企业、国内零售巨头等伙伴的携手,其公益所触达的频次和范围更高、更广。
2021年,百事在“全国珊瑚日”前夕,将回收来的渔网和25,000个塑料瓶盖制作成一架艺术钢琴,并与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携手,举办了一场以「爱与珊瑚」为主题的海洋乐享会。
在「与蓝同行」小程序端,也同步开展了“领养珊瑚活动”,用户可以用线下投递塑料瓶获取的“保卫值”兑换认养海底珊瑚的机会。
03. 从一次活动到一个IP
以减塑为起点,将一个倡导性的活动通过持续的运营,发展为领域内的一大IP,是可持续性公益该有的模样。
2018年,也就是在“限塑令”出台十周年的时间点,万科公益基金会、零废弃联盟、壹基金发起了「零废弃日」全国性倡导活动。
首届零废弃日,便是聚焦于日常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此后每年8月的第三个星期六都会举办零废弃日活动。
从减塑开始到现在,零废弃日活动已经发展到第五个年头,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演讲、市集、展览、随手拍、乐跑、零废弃生活报告、故宫联名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形式的不断呈现,也让其成为了环保公益领域的一个IP,吸引了很多公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加入其中。
04. 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件传播
创意构想与企业业务性质强关联,又结合了当下比较热门的传播方式,是当下创意与公益结合值得参考的案例。
「菜鸟海洋」是此前菜鸟裹裹上线的一个大型公益互动项目,与蚂蚁森林逻辑雷同,鼓励绿色行为,帮助净化海滩。从项目上线之初,高校就是其重要关注群体。
去年3月,一场以“意想不到的包裹”为主线的公益事件传播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是菜鸟裹裹发起的全国高校减塑倡导活动,通过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无偿放置回收箱,号召学生参与减塑回收,为海洋减塑。
此次事件营销将目光集中在海洋生物本身,提出“为鱼生减塑”的核心主题。活动以高校学生“拿错”快递为引线,到拆开这份收件人名字为“人类”,里面装满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一份海洋生物来信的神秘包裹,一步步牵引出塑料对于海洋环保的公益倡导。
在此次事件传播中,还录制了一次特别的开箱视频——鱼人大开箱。利用博主常用的一种分享方式,呼吁公众关注海洋垃圾,并践行减塑生活。
同时,影视明星、数位微博KOL用户参与其中,也让活动保持了较高的热度。
05. 反差传播的艺术
很多时候,极致的反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一面是垃圾,一面是艺术,当垃圾摇身一变成为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震感会更加入心。
此前提到的百事「与蓝同行 PepsiCo Recycling」项目用收集到的塑料瓶盖和渔网制成了一架钢琴,非常吸睛。
在《奇遇人生》第二季,阿雅和苏有朋前往了澳大利亚,和海洋生态学家Jennifer Lavers一同见证了塑料垃圾所导致的海洋污染问题。
作为这一话题的延伸,《奇遇人生》在情绪美术馆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海洋塑料垃圾艺术展,在揭开海洋塑料垃圾真相的同时,也呼吁人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海洋。
用艺术之美的一面来反衬垃圾之殇,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而2018年菲律宾海滩上出现的一头搁浅的鲸鱼,则以更为直观和震撼的艺术塑造形式激起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鲸鱼全部由塑料垃圾制作而成,从它张开的大嘴中看过去,肚子里也是各种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这是绿色和平组织为了让大家正视海洋污染问题而制作的装置。
06. 在地的力量
这是一场更为聚焦,也实现了多赢的公益行动。相比于倡导,它对于海洋保护的效用更为直接。
一场「钓塑料锦标赛」的举办,充分地调动了当地渔民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为海洋清理掉了3吨多的塑料垃圾,活动创意非常具有想象力。
这是由墨西哥啤酒品牌 Corona在去年举办的一场特殊的海洋活动。啤酒与海边生活方式总是很搭,从活动内容到调性来看,都与品牌理念比较契合。
活动期间,共有 80 多名渔民共同争夺这个冠军,比赛的获胜者更是赚取了 1.5 万美元,相当于捕鱼一个月的工资。
没有获胜的参赛者也并不会失望,因为Corona 和墨西哥最大的回收公司 Recicla 合作,高价回收了这些塑料,并把他们制成了渔民每天都要使用的工具。
一场活动结束,海洋变得更洁净,本地的渔民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了双重的收获,同时,肉眼可见的比赛成果——打捞上来的塑料垃圾对于游客也是一种警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