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正在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公益组织在这场数字化变革中,该展现出何种姿态,现状又是如何呢?近日,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NGO2.0)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调研组)联合发布了《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致力于了解草根机构的互联网使用和数字应用现状,共有 1200 家公益机构填写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共有 1001 家组织参与数据分析,多为中小型机构,涉及 20 多类公益服务领域。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型公益组织数字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认知不足、投入不足、资源不足、能力不足等阻碍。
对于公益数字化理念,还未形成统一共识
《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有数字化规划的组织的比例达到了 45.25%。
NGO2.0 秘书长谢栋解释,“调研过程中,我们并未对‘数字化规划’一词做过多阐释,因此各方对此的理解也会更宽泛。近半数的组织有数字化规划,这个比例很明显偏高了”。
此前在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21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中对将公益数字化定义为,“公益组织和相关方,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公益服务模式,提升公益组织的运营效率,重塑公益事业价值链和协作网络,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
调研组认同该定义,并认为公益数字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第一类是面向公益组织内部的数字化的项目管理系统;第二类是公益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第三类是面向大众的传播数字化。它包括系统工具、技术应用、业务流程、组织重构、人员适配、融媒传播等一系列的融合跨界与提效协作。
调研组在后续访谈中发现,当在 2022 年中有数字规划的组织被问及,计划使用何种信息系统时,部分回答为还没想清楚;很多组织的数字化仅是在新媒体平台开展传播工作,甚至会把传播官视为数字化专职员工。这意味着大部分具有数字化规划的组织中,还存在对数字化概念不熟悉的情况,高估了自身的数字化水平。
但同时调研报告显示,多人网络会议工具使用比例逐渐提升达到了 76.42%,有63.24%的组织使用在线文档工具。“很多组织都在使用数字化工具,比如在线文档、腾讯会议等等,但仅仅认为自己在使用互联网工具,而不是数字化手段,机构的负责人对数字化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虽然具备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但并不清楚如何在战略层面推进数字化的落地。”谢栋表示这主要是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
动力不足,对数字化投入保持谨慎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成本投入,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型公益组织并不愿意承担试错成本。在本次调研中超过六成机构的收入低于 50 万元,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公益组织数字化方面的预算很低,没有预算的组织比例达到了 39.36%,投入在 3% 以下的组织占 36.06% 。行业整体对数字化转型的信心不足,大部分持观望谨慎态度。
中小型公益组织在推动数字化的过程中,主要面临资金成本短缺的问题,形成了有数字化规划但没钱买单的窘境。
除资金投入外,人力投入不足也是公益数字化的一大痛点。调研报告显示,公益组织自有专职人员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组织比例为 34.87%。 受行业薪酬水平限制,难以招聘到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存在即使有意愿购买或开发数字化产品提升效率,但组织内无人能使用或开发专业工具的情况,造成数字化诉求与现有人员能力无法匹配的现状。
数字化资源稀缺,公益组织难以寻觅
在公益行业对数字化整体认知和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公益组织找到相匹配的资源并不容易。
《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显示,有相当比例的组织并不清楚未来的信息系统或者数字化业务如何进行开发;明确策略的组织中最多选择采购成熟产品(31.87%),其次是外包团队开发(20.38%),自建团队开发(14.59%)和自行使用无代码/低代码开发(7.89%)。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行业针对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匮乏,行业相关方的投入资金不够,行业数字化产品供需不匹配。
造成原因整体来看是行业环境的问题,首先,调研发现有半数组织很少甚至从不接受互联网技术培训,组织没有主动发掘教育资源外,行业为数字化提供系统性培训的支持机构极度稀缺,“学生多老师少”的情况常见。 其次,愿意为公益数字化买单的资助方凤毛麟角,他们作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没有充分释放出支持公益数字化的信号,也没有将数字化水平列入申请考核指标,仅凭借自身力量很难承担起转型的成本。最后,由于公益行业领域场景众多,产品需求个性化,从商业市场直接照搬来的工具很难直接适用;又由于公益行业需求大盘子小,很多开发者入局谨慎,加剧了供需之间的不匹配。
公益组织各项能力不均衡,数字化能力偏弱
数字化与公益组织的发展与能力息息相关。对外倡导、资源获取、团队执行,甚至是公信力,都需要依靠技术工具、数据分析来支撑。
调研组构建了公益组织互联网传播能力的指标体系,从 7 个能力指标进行评估,即信息获取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宣传倡导能力、公信力提升能力、互联网协作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显示,组织的各项能力相当不均衡,信息获取能力较为突出,数据分析能力最弱。公益组织对官网数据、微博数据、微信数据进行分析的比例有所下降,大部分组织从不或很少分析筹款数据。所有组织的互联网传播能力平均分为 51.38,东部地区组织的传播能力略强于中部和西部。
“这是一个不乐观的情况,每次调研后的得分都不是很理想,偏向于数字化层面的得分偏低,没有数据意识、数据不规范、数据分析能力弱等问题是目前行业里一直存在的问题,数据是组织开展数字化的基础,如果组织没有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大量沉睡数据,对后续数字化进程形成阻碍。”谢栋表示。
针对上述公益组织数字存在的认知不足、投入不足、资源不足、能力不足等问题,调研组给出了相应对的策略。
提升公益数字化认知。公益数字化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独木成林的,它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一个主体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尽快达成共识,助力提升公益行业数字化水平。《2021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提到,在当前中国公益数字化生态图谱中,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为公益组织带来专业的数字化技术和服务;公益链条(基金会/企业/公众-公益组织-受助对象)依托数字化平台运作壮大;政府通过政策引领发展,公众持续监督。在公益行业数字化生态的发展初期,需要各方参与者相向而行,产生充分的化学反应,构建以普惠、共享、可持续为核心特征的公益数字化生态。谢栋补充,“这里面媒体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在公益数字化这件事上起到了宣传倡导,甚至是行业教育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去链接各方资源来支持公益数字化。”
推进公益数字化的起步。公益组织要排除畏难心理,从具体需求入手,敢于尝试数字化工具。相对于组织管理和产品服务的一次性投入,从面向大众的新媒体传播入手是性价比较高的数字化手段,可以先做传播规划,进而确立数字化规划。也可根据组织的需求,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基于已有的 web2.0 工具加以利用,对内改善工作流程提升效率,对外积极发声互动建立社群,实现降本增效。NGO2.0 常常倡导“借船出海”的理念。创始人王瑾教授认为,web2.0 是“穷人”的工具,天然适合公益组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和工具,完全可以作为公益组织探索更开阔天地的“巨轮”。
多渠道获取资源支持公益数字化。第八次调研报告显示,有 39.56%的组织在 2021 年发起过互联网公开募捐。谢栋建议,公益组织可以先从原有的渠道获得支持,尝试游说对组织理念已经很认同的资助方来支持组织的数字化发展;也可以立足公益数字化这条赛道上,包括支持公益数字化发展的基金会、政府专项项目、媒体信息聚合平台、来自企业的数字化服务支持等。
引导跨界力量参与公益数字化。在公益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各方外部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技术、产品和人才,他们能够充分填补目前行业的空缺。从公益数字化技术/产品的跨界参与来看,由于公益细分领域服务场景纷繁复杂,通过数字化满足服务需求的技术复杂度高,单纯依赖公益行业自身努力很难实现多数公益服务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多跨界的专业技术提供商参与其中,从一些共性化的需求入手,当服务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再慢慢去尝试做个性化服务。
借助外力提升数字化能力。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公益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引入外脑,可以是对组织架构、传播理念、软件应用、培训资源等方面熟悉的志愿者或企业、个人,协助组织提供解决方案。同时,针对参与公益数字化的主体不同、项目不同、规模不同、能力不同等因素,一些支持型机构在开展相关的赋能培训,他们具备数字化知识的储备,会根据受众不同开展针对性的课程,为公益数字化开药,陪公益组织吃药。
根据《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NGO2.0 将在后续工作中,逐步完善和提升公益数字化的培训体系,以及动员利益相关方参与到行业建设中来。受客观因素影响,本次调研存在局限性。未来将针对公益数字化进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对相关的基金会、公益组织做持续的跟踪,得出一些可执行的路径,来助力中国公益数字化生态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