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社区社工室微公益创投的5点经验
来源:社工观察
作者:张颖
2022-07-04
179




2022年金谷社区再次集结社区社会会组织,开展第二届微公益创投大赛。本次比赛将重点为持续挖掘社区需求,发现社区社会组织问题,设计适合金谷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和促进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项目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基层治理能力,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让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加入社区治理事业中。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对此,社工室在本次比赛中,将“三社联动”升级为“五社联动”,积极调动和全方位促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多方联动,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


社工持续将马斯洛需求理论、公民参与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作为微公益创投大赛的理论指导,同时转化为辅助的引导者,以第三方的角度观察、引导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了解团队内部的优点与缺点,了解培育需求,促进项目的开展流程更加顺利,带动本土社工积极参与微公益创投大赛,让本土社工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的本土社工知识内容,学习专业的项目书格式,熟悉社区基金的使用流程,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新型力量社区基金加入本次比赛,社工将引导社区基金管委会成员了解微公益创投大赛(项目提案),熟悉项目审核流程,了解社区需求及问题,吸引爱心资金注入社区基金。最终,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和本土社工更加专业化、成熟化发展,更多人了解社区基金,促进社区基金健康成长。


以下内容为本次微公益创投大赛中总结出的经验,将从方面进行分享,具体内容如下:


1.积极响应,努力参与。今年为第二届微公益创投大赛,社工通过线上直播和微信公众号招募,线下与各社区社会组织队长联系,进行微公益项目大赛宣传,让社区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了解本次比赛。此次比赛收到了10支队伍的参与意向,8份参赛项目申请书,其中7份是社区社会组织提交的项目书,1份是本土社工的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类型有团队建设、志愿慰问、心理服务、康老助老等。较第一年相比报名队伍从7支队伍增长到10支,投稿项目书从5份增长到8份,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许多。


2.乘风破浪,突破自我。在项目方案上,本次项目大赛的项目申请书格式是以重庆市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基金会微基金项目申请书为主,项目方案编写难度大,大家跳出熟悉的简短项目方案格式,学习更专业化、完整化的项目方案格式。大家一开始觉得很困难,但是通过专业社工一对一的指导和源源不断的鼓励,大家不怕困难和不断学习,在一次次修改中得到最后的成果,虽然过程很困难,但是本土社工和社区社会组织对项目策划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文案编写的能力和文案专业性。


3.团结一心,凝聚融合。本次大赛充分发挥了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成员账相互融合的特点,队长与队长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队伍与队伍之间主动发出合作与邀约,社区社会组织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的越来越频繁。同时,大家设计思路从单一的团队单打独斗,发展成多方合力共同开展,在设计内容中提现出了这一方面,例如逸翠庄园舞蹈队的“快乐夕阳行”项目,队长和副队长分别向金谷百龄养生班、风月舞蹈队、乐器爱好者等社区文体资源发出邀请共同开展项目,最终成功邀请3支队伍共同参与。


4.善于发现,聚焦小事。社区社会组织和本土社工充分挖掘和链接身边资源和问题。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聚焦于身边“小事物”、“小心愿”,例如养生班聚焦于居民和成员想要学习艾灸的心愿,联动老年大学中医老师进行教学。逸翠庄园成员的家人住在宏善养老院,老人的心愿是想要更多的志愿者进养老院慰问。绿地翠谷的居民们从未开展社区居民联欢活动,对此绿地翠谷舞蹈队联合绿地翠谷舞蹈爱好者、歌唱爱好者等资源进行项目申请。而本土社工曾收到居民想到进行心理疏导的需求,对此以心理服务为基础进行调研设计。


5.积极交流,适应规则。由于社区基金还处于初级成长阶段,管委会成员以辖区企业高层成员为主,他们对于什么是社区社会组织、社区项目申请、项目大赛等内容还很陌生,所以秘书处多次通过电话和微信向他们进行解释与沟通,最终让管委会了解项目大赛,并且熟悉与使用自己管委会成员审核项目的权利。


因疫情原因,项目评选会为线上评选,项目评审员主要以金谷社区社区基金管委会成员、金谷社区主任、金谷社区书记以及暖洋洋社工,最终有2份项目申请书(守护心间“阳光”行动项目和金谷麦芽糖(日间)托养服务项目)脱颖而出。其中,守护心间“阳光”行动项目为短期项目,现阶段已经执行完毕,金谷麦芽糖(日间)托养服务项目为长期项目,现处于项目前期阶段。


微公益创投大赛不仅是一次社区社会组织和本土社工的能力实践和发现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能力和专业领导能力,更是鼓励他们发现身边“小事”,共同积极完成“小事”,让更多志愿项目服务于社区居民。搭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平台,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友好交流与发展。让社区及社会的社会资源合理运用,吸引更多爱心资源助力社区治理。最终到达社区社会组织、本土社工、志愿等社区后备力量与社区共同促进社区治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的目标。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