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 厦门益邻:工伤之后,如何走出迷茫困惑?
来源:CDB
作者:CDB
2022-05-31
207
领域 残障融合



“工伤”……


对于遭遇工伤的人而言,意外事故除了肉体的伤害,随之而来的还有精神、情绪、就业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挑战。那么,如何使工伤职工勇敢的面对这些挑战,让生活重新步入正轨?这是厦门益邻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益邻)服务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愿景是以爱出发、以行扶持、建立生命、益家益城。在使命和愿景的召唤下,机构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才会被激发出来。”在创始人罗培峰看来,益邻就如同一架简陋的飞机,承载着希望起飞后就不断迭代升级。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工伤职工受伤后,给予政策支持、心理关怀、相应的身体与职业康复培训,就可以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再次飞行。


施比受更为有福,在爱中彼此建立!2019年,益邻带着这个使命开始承接工伤康复及社会支持项目(简称工伤康复项目)。


做工伤康复项目之前,益邻就通过义工之家、职业援助和辅助共享来服务残障人士。在工伤服务的三年中,罗培峰发现,针对工伤职工的服务,大多数社会组织刚开始做时相对比较重视能拿到多少赔偿,尤其是在赔偿方面职工与企业方产生纠纷时,会及时介入帮助协商,而恰恰忽略了职工伤残后的心理重建。工伤职工本身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想到自己的利益保障。


事实上,工伤职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无论是早期的心理建设,还是医疗康复后的技能培训、职业援助,都需要专业机构不断赋能,针对这些职工的需求,益邻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心理创伤是最难过的关



最佳的康复时间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常见骨折该怎么做康复?居家如何做康复?骨折应该如何选择健康饮食?通常情况下,一提到康复,大多数工伤职工会认为只是等待伤口愈合的疗养期,仅一部分职工希望通过康复恢复劳动能力。


因康复需要长时间坚持才会看到效果,所以很多职工离开医院后就没有继续康复,更有部分职工因为没有缴纳社保,根本不知道工伤康复为何物,也享受不了工伤康复的待遇。这类职工一般以建筑业、服务业、加工业为主,这些行业大量使用临时工,一旦发生工伤,很有可能无法享受基本的工伤保险待遇。


然而,比起医疗康复,工伤后心理创伤才是最大的挑战


对于受伤较为严重的职工来讲(1级-4级),伤势严重除了意味着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甚至是截肢,还会对职工造成极大的心理上打击和创伤。


工伤职工们普遍的心理创伤表现为:(1)受伤后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就是逐渐在心理上接受了现实,也会产生抑郁。严重的抑郁表现为闷闷不乐的紧张、忧虑、沮丧、失望、有的会产生自卑、自罪、自责现象。(2)焦虑:对未来独立生活、学习、工作、经济收入、婚姻、家庭、子女等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的过度考虑而形成焦虑。(3)自悲自卑:普遍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健全人中间经常有被人看不起,受歧视的感觉,因此容易消极悲观。


这些问题无疑成为工伤职工回归社会重新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工伤康复首先应该解决职工的身心问题,除了医疗康复,针对性地增加心理康复、职业康复,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伤康复体系”




我是谁?我为什么工作?



距离2021年结束不到40天的时候,益邻社工关注并服务的受伤职工,有将近1/3工伤处理程序已经走到伤残鉴定或者理赔阶段。而接下来,他们也将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这个阶段益邻社工可以做点什么呢?


受伤后,大多数职工会变得迷茫并对未来失去希望。工伤项目主管林老师常常会带领职工们思考:“我是谁?我为何工作?”并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情绪分享会帮助工友们找回自信。借助情绪分享卡,益邻社工肖老师会分享自己美好的亲子时光,家庭生活倍感温暖。志愿者吴叔(工伤职工)会分享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告诉大家人生无常,要有一个平和满足的心态,攀比、担心焦虑大可不必,因为,一切都有定数。


“我们当中有分享为了家庭生计工作;为了在生计以外,可以助人;为了人生更加圆满,重新定义自己活着的意义。”林老师常常会借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SWOT原则,帮助职工们向内探索,工作本身会满足自身哪几方面的需求,以及重新择业后需要思考什么?在分享中,了解彼此近期的状态也相互鼓励和支持,逐渐重新点燃工友们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合法权益怎么保障



因企业没有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以及不懂工伤处理操作流程等问题,许多本应工伤认定的职工和用人单位草草私了,直接导致工友们在后续康复支持和停工期间的生活面临巨大挑战。为及时了解工伤职工身体恢复状况,益邻社工通常会进行医院及入户走访,并解说工伤政策与申请流程,帮助工友提高对工伤政策的认知,争取合法权益的保障。


一直以来,建立一个工伤康复互助平台,科普工伤政策保障、提供心理关怀、康复支持,使工伤职工获得工伤康复和平等就业的机会,是益邻社工所希望实现的。他们始终相信,在爱中每一个生命都能被建立。透过心理支持帮助受伤的职工调整心态,可以重新燃起工友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他们连两千块钱都不肯出!”职工小梁(化名)的妈妈说。因交通肇事方不愿意承担保险以外肇事责任的赔偿,公司也不太理会。在益邻社工入户走访中,小梁的妈妈为这件事很着急。


小梁今年刚十八岁,跟着父母出来闯荡,在一家电商服务公司做客服,结果刚工作不到一周,便在上班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才工作了三天时间,他们根本都没有买社保,他们肯定是不想认。”


“现在我们正在想办法请律师,看看能不能通过法律手段起诉他们,至少也应该要到这段时间的工资。”小梁显得胸有成竹。而益邻社工则给出客观的建议,律师固然在讨薪过程中有法律方面的专业优势,但律师的收费很昂贵。而寻求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对因工受伤的情况律师是不收取费用的。


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做工伤认定,后续康复之后还要去做伤残鉴定!这些材料对于后续争取工伤保险基金 和用人单位的赔偿是很重要的。”在入户调查中,益邻社工向小梁一家介绍了相关规定,在劳动关系明确且事实清楚的工伤情形下,应该尽快做好工伤认定,单位可以在员工受伤的30天内向社保部门申报工伤,也可以由工伤职工个人 在一年内向社保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并会在15-60日内得到回复。经过社工的耐心解释,小梁的家人决定先去做工伤认定,再寻求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


通过入户走访,林老师不无忧虑地说:“我们一直呼吁更多用人单位应该给予员工完善的保障,哪怕他只是工作了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只是一天。至少在那一刻,他以完完全全地信任在从事这份工作。”探访中工伤职工的经历也在时刻提醒所有人要平安出行、安全工作。遇到工伤情形也不需要担心,按照正规程序即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韧性”地活下去



“一年半以前刚刚受伤的时候,我就想以后肯定完了。”


职工小王(化名)说起这一年多来的心路历程,给益邻社工带来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原来生命真的可以有这样顽强的韧性。当时他的儿子才两岁,妻子工资也不高,年迈父母也在身边,一家人轮流在医院陪护,直到出院。


“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父亲已经满六十了,因为我受伤他还得去工地上每天上班才能维持住家里的开销。生活不易,却总有人因为爱你而为你负重前行。每个人都很幸运,时刻被上天所眷顾,要相信自己积极地生活。”说起这段经历,小王感慨良多。


虽然以后仍然需要借助辅助器具才能正常站立,但是他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或做点生意。他说如果康复情况理想的话还想申请残疾人驾照,再弄个代步小车,可以接送儿子上下学,也方便行动。


小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于回到老家后的生活充满期待,也为自己重获新生而感到高兴。益邻社工联系当地定期定制更换辅助器具的康复医院,方便他在后续的康复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


常言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也在某处打开了一扇窗。对于工伤职工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生的希望,不要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积极地生活下去,便会发现生命所绽放地光彩依然绚烂夺目!



“他们”和你我一样有价值



说起工伤职工小吴(化名)的故事,每一个益邻社工都为他捏把汗。


益邻社工刘老师第一次接触小吴,那时候的他躺在床上眼神呆滞、神情淡漠。小吴是江西抚州人,在厦门某广告公司从事焊接工作,在一次作业过程中不慎从6米高处摔下来,其下半身已经失去知觉,医生诊断最终认定为高位截瘫。而其在作业当中安全措施不充分是造成重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吴进入广告时间不久,暂时还没缴纳社保。于是,社工刘老师尝试和他沟通,有无缴纳社保在工伤情况下的区别,包括工伤处理程序的指导等问题。


在接下来的跟进中,一方面社工每周到医院走访,引导其跟进社保补缴,推动老板尽快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同时,陪同小吴父亲跟进工伤认定办理情况。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吴的情况比较严重且加上高昂的手术费,协助转介水滴筹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小吴对社工的信任逐步加深,主动坦露他的家庭情况:老家在农村,兄弟2人,母亲在他12岁时去世,由父亲抚养长大,而今父亲年近六旬,而小吴曾在2005-2008年服兵役3年。 见此情形,益邻社工除了常规服务跟进外,更多的是关注父子两人的心理状态,比如:透过工伤互助小组和私下一对一沟通,关注小吴父亲在照顾儿子当中的心理压力以及小吴受伤后的情绪疏导等


小吴在治疗末期即将进入康复阶段,社工了解到由于高昂的医药费,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水滴筹也尽力筹集了 。最后帮助小吴通过企业补缴社保,申请进入工伤协议医院康复,由工伤保险基金报销费用,大大减轻了这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尽管过程中承受很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但值得庆幸的是,小吴眼中开始有了光亮,从当初的绝望中逐渐走了出来。父亲还时常鼓励儿子要恢复对生命的信心,不要害怕。小吴从医疗医院出院后,工伤保险基金报销了二十多万元医药费,同时,在申请康复评估后,康复费用实现了实报实销。


小吴的工伤事件提醒企业,提高安全意识,改善劳动条件,不仅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同样可以增加企业效益。在紧要关头,只有社会保障才能减轻企业和职工压力,安全生产及社会保障的价值就在于此。





就业支持服务的挑战



益邻创始人罗培锋。在创办机构之前曾在一家外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帮助身边发生的工伤残友善后以及就业安置。


多年的工伤助残经验 让他明白, 企业支持系统的建立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企业可以接纳残障人士,才是工伤就业最关键的一步。益邻虽然可以提供工伤就业的稳定服务,但更需要政策支持、企业接纳。只有具备这两个前提条件,社会组织的服务才能落地,才更有价值。


在罗培锋看来, 这个时代有很多机会,社会组织可以弥补政府的一些服务缺口,提供一系列创新优质的服务。当下,只需要社会组织集合各种力量和智慧,打造出示范性模板和典型案例。重要的是有思路,有策略,就会有路可走。


如果说社会 康复及再就业支持,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他认为,第一,职工的职业需求了解、匹配度不高。第二,轻伤基本自己可以找,重伤又难以支持。第三,人际关系、心理调适、工种岗位太广,针对性不足。第四,工伤职工自我的意愿也是最大的症结所在


当然,这些挑战有的可以克服,有的则在短期内难以克服,比如工种匹配,是就业最大的难题。因为工伤职工本身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对于待遇是有要求有期待的,仅仅依赖社工做就业匹配显然不现实。


作为致力于残障融合就业的益邻来说,未来仍然会在工伤康复支持、志愿服务、康复辅具共享、就业分享和职业援助等方面积极探索。希望透过各服务机构及受益者本身,助人自助成为更多人的拐杖,也期待更多人看见工伤职工的需求,为创建更好的社会融合环境共同努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厦门益邻社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