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的基金会与企业家个人的基金会,是两种不同基金会。但是,不少冠以企业名号的基金会,实际上是企业家个人主导的基金会。短期看,基金会有企业家大老板的支持,似乎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放长远看,就未必了。
企业家基金会
企业家个人的基金会,如果想做得长久,就需要和企业家个人的生命有紧密的连接。只有这样,企业家做捐赠才不是一味的付出,也有个人的成长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支撑企业家克服公益过程中的困难和失望情绪,而困难、挫折、彷徨、失望是任何一项事业都无法避免的组成部分。
与个人生命的联结,往往是极其个人化的。有的是企业家的浓厚兴趣;有的是企业家浓重的乡土情节;有的是对个人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经历;有的是对企业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有的是企业家在阅读、求学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确定的价值观和个人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激烈的个人体验,都有过强烈的生命诉求。这些内容,一般不会轻易向外人诉说,但是我们总能在企业家的个人履历、讲话、文章、著述中找到一些踪迹。
企业家基金会做战略规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寻找这个连接点,将基金会发起人的个人生命与社会公共问题连接起来。这个连接找得越准,战略的根基就越稳固,战略的定力就越强。
与个人生命的连接,并不损伤公益的公共性,我们无需为此困扰和担忧。个人生命的多样性,反而是公益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富豪,他们兴趣、爱好、价值观、风险偏好的多样性,造就了公益资源来源的多样性,让众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公益事业,各有其支持者。
企业基金会
企业基金会,如果想做得长久,则需要和企业的战略有紧密的联结。
这种联结,并不是要直接帮助企业销售产品、宣传品牌、改善政府关系,那样企业基金会就失去了公益属性,挂羊头卖狗肉,名实不符,想要的一定也得不到。
这就是很多企业基金会坚持要做“真公益”,坚持按照公益的逻辑做事,坚持进入并扎根社会公共问题的原因。
企业基金会,最好能够和企业有共享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甚至战略目标。企业基金会和企业的不同只在于,在某些领域,面向某些人群,适合用商业的方式,在另外某些领域,面向另外一些人群,则适合用公益的方式。
企业基金会一定会给也需要给企业带来回报,这种回报可能包括品牌美誉度的提升、政府关系的改善、员工认可度的增加,与周边社区关系的改善,加强和巩固商业伙伴关系,甚至促进产品销售额的提升等等。但这些回报都带有很强的间接性,都是“真公益”的衍生回报。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间接回报的分量。
正是由于具备“真公益”和“间接回报”的双重特性,企业基金会才能获得企业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有些企业甚至将这种投入机制化、契约化,比如约定营业额的千分之二,税前利润的百分之二,或者固定每年数千万的资金投入。
企业基金会做企业家热心之事
有些基金会,名称是企业基金会,花的是企业的钱,做的却是企业家热心之事。此类现象,不在少数。
在很多企业,企业作为“公家”和企业家的“私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很多企业家本人也是魅力型领导,在企业内部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企业基金会在机构性质、资金来源、组织治理、决策机制上模糊处理,是符合当下环境的适应性现象。
但是,这种模糊处理也会带来一些别扭之处,比如:
毕竟基金会名号是企业的,钱也是企业的,因此老板也会要求基金会与企业带来某种回报,但是基金会的战略方向上是和企业家个人连接,而不是和企业战略连接,因此给企业带来回报就十分困难。
基金会理事大多数是企业高管,但是只是挂名,并不关心基金会事务,道理很简单,因为基金会事务和他的工作无关。
企业各部门并不真心参与,基金会获得各部门支持有困难。
企业员工参与度低。
基金会在企业之中存在感低。
而这些状态的反面,对很多优秀的企业基金会而言,是已经做到的动作,众高管在基金会理事会一起协商议事,众多部门愿意支持配合,员工参与度高,企业基金会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企业家影响力不再呢?
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企业家在企业中的位置不重要了呢?这一天,对于任何一家可传承的企业来说,早晚都要到来。
那个时候,企业基金会将何去何从呢?
第一种结局,基金会关张。因为公益热忱,没能从企业家个人传递到企业中去,当个人不再主导,热忱随之湮灭。
第二种结局,基金会转向。从第一代创业者的兴趣方向,转向第二代创业者的兴趣方向。
第三种结局,基金会升级。从企业家个人主导的企业基金会,转变成和企业战略相配合的、制度化的企业基金会。
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十年,我们将陆续看到一家家企业基金会的命运走向。
做名副其实基金会
如果这篇文章能够被企业家看到,虽然这样的概率很低,我希望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做一家名副其实的基金会。
如果你想做个人触动最深、最感兴趣的公益,最好就用自己的钱,起一个与企业名称不关联的名字,邀请专业领域的朋友做理事,做一家名副其实的个人基金会。
如果你想做一家企业基金会,用企业的名号,用企业的钱,那就做企业战略相关的公益,以公司高管为主体组建理事会,做一家名副其实的企业基金会。
产权明晰,目标单纯,清清爽爽,不亦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