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刘永龙:从细小的行动做起,助益一个多样的世界
来源:GIE亼
作者:GIE
2022-05-24
142
领域 环境保护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扩张,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也在一点点积累,每年造成无数生物死亡。根据法国发展研究所院士劳伦斯·莫里斯女士的研究,每年约有 1500 万海洋生物死于塑料垃圾,而且这一数字近年来一直在恶化。


基于此,为了拓宽对“海洋垃圾治理”这一领域的认识,我们采访了拥有仁渡海洋理事长,青浜海岛公益理事、零盟监事、摆脱塑缚理事等多个身份的刘永龙先生,旨在唤起更多人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摆脱旧有强加于公益的常识,重新思考传统公益与互联网公益之间的关系



本次对话围绕“海洋垃圾治理”和“公益”两部分展开。关于互联网公益,刘永龙先生有他独到深刻的见解,我们听听他怎么说。




目前是否有减少海洋垃圾产生的模式。大众在这里面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一定是有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海洋污染,是没办法完全杜绝的,但即便是这一块,我们也可以做好预防。比如,把垃圾管理好,不要堆在容易被风吹到和被海水打到的地方,这样会减少很多海洋垃圾产生的。


不论是自然原因产生的还是人为产生,都需要我们把垃圾管理得更好。我们个人可以做到不随手扔垃圾,进一步,也可以避免产生过多垃圾,比如,生活的用品,我们可以选择环保材质的产品。这些是不是能够构成一个模式,我觉得算是可以的,因为实际上这里是生活方式在起作用,我们做出了一些改变。


仁渡海洋会有自己的一套海洋垃圾的处置方案吗?


按照现在完整的社区垃圾处置系统,最后都是垃圾焚烧或者填埋。如果这个地方做了垃圾分类,那就可以进行分类处置。但是海洋垃圾属于垃圾失控了,我们会通过捡拾让它恢复受控,回到现有的垃圾管理系统里进行处理。但海洋垃圾治理需要往前推,比如,源头减量,避免它成为海洋垃圾。这些工作在现有的垃圾管理系统中完成,不需要另建系统。









仁渡海洋发起的净滩行动(部分)


目前带领大家“保护海洋环境”的难题在哪里?有解决的办法或方案吗?


海洋保护有很多细分的议题,总体上会有一些共性。


第一,海洋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会导致大多数人对海洋保护没有那么强烈的紧迫感


第二,前两天我们听了一个分享会,他们在讲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对海洋的了解还没有对宇宙的了解多。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因为到海里更加困难。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时,到海里需要船,这意味着风险,经济成本高,这是客观上的难度大。我们做海洋垃圾治理,基本上只能做海岸的。海面跟海底的垃圾清理我们很难做,也很少做


第三,海洋相关的,专业性要求高。这种专业性体现在,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设备。比如说,潜水,潜水需要专门地学习,并且要有潜水证。


以上三点是共性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与公众进行更多的沟通,让更多人了解这件事,增强海洋保护的意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海洋,接触海洋。有潜水技能的人也越来越多,那如果他们参与到海洋公益活动中来,这些困难都会有相应的应对办法的。





工作中的刘老师


你希望品牌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比如说运用环保材料制作包装。


我们有做品牌监测报告。之所以从品牌的视角出发,是想把海洋垃圾与大家建立起关联。通过品牌,就能跟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都建立起联系。我们觉得这是必要的,希望从品牌和生产角度出发,能够促使他们前端额能重新设计,生产的时候,更强调环保友好,材质的选择也能有利于回收、分类。以及减少源头的垃圾数量,尤其是塑料的使用





您经历了怎样的斗争,才决定要成立一家环保机构?


我是从00年开始做志愿者,8年之后我成为了一个全职的公益人。


开始做志愿者活动之后意识到公益在越来越专业化,随着认识的深化,慢慢地转向做海洋垃圾这个细分的议题,同时因为外部的资源,和各种支持的机缘就做起了海洋垃圾治理。


当时我们作为志愿者,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有一些闲暇时间来做志愿者,就不需要通过做公益来解决我的生存问题,这实际上是自我满足的一种状态。一旦我选择去做全职公益的话,很可能会满足不了一些生活需求。因为公益的收入明显要比我们在商业领域工作低很多,这是一个完全无法回避跟改变的问题,所以这中间必然会有一些纠结跟挣扎。



02年还是03年的时候,有伙伴建议我全职做公益。当时我作为主要的负责人,如果把全部精力投进去,是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当时我不愿意,如果要靠做公益来生存的话,会很担心我没办法很纯粹地做这件事,也没办法在精神上自由的做这件事。到后来发现,不全职做,这个事做的不够好,做不到你觉得好的程度,最终还是选择了全职。


但选择了全职之后,发现能做的那个好未必有自己期待的那么好。自己当年曾经担心的不自由和生存问题,也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浮现。所以对于一个做公益的人,是选择全职做公益还是选择非全职做志愿者,这个确实是始终会是一个很纠结的事情。


您觉得现在环境下,该如何定义或解读公益呢?


拆字后,公益就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实际上是超越个人的,超越更多人的,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公共利益相关,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会把这个社会分成三块,一块是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另一块是狭义定义上的做公益、环保和慈善。还有一块是商业,大部分商业公司也是解决公共领域的公共利益。


在这里,商业最初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产生的,只是单纯的牟利,商业有一部分是反公共利益的。比如说香烟行业,它似乎也有一些正向的利益,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创造了税收。但是相对于危害健康,产生正向利益实际上变成了次要的。


我们所说的公益是,抛开政府,抛开商业的纯粹的公益,包括我们现在做环保,慈善,弱势群体的救助,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直接提高公共利益的事情。有些人会将公益跟慈善区别开来。他们强调慈善是表达慈悲之心,更多是个体的情感表达,受益者是个体的受益。他们会从这个角度去强调慈善的非公益性,我个人觉得做此区分的意义不大,但可以作为一个视角去理解这个社会。


比如说很多年前,我们曾经发起一个关注“流动儿童”(随爸爸妈妈到外地打工、生活的孩子。)的项目。当时我们会采取助学的方式帮助他们,我们关注的也是个体,这可以说是一种慈善。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如果这些孩子得不到关注,他们可能会对社会不满足、不满意,可能会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者。有了这些项目的关注,可能避免了新的危害源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救助一个残疾人等更个体化的项目,它本身也有更广泛的公益意义。这里的公益就是增加整个社会的正向价值和福利。


不少人对公益持着怀疑态度,您是如何考量这件事情的?


这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问题。作为捐助者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期待。假设他捐出了100块钱,那这100块钱应该怎么用?它有一个合理的分解的。


比如说募捐图书,这里面会有几个问题,募捐到的图书怎么去到某个中西部的山区小学的图书馆去呢?募捐好的书放在对应的图书馆,中间是有物理空间的,这个物理空间怎么去解决呢?它需要运输又需要物流。这个物流的费用哪里来呢?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捐赠者希望钱100%用在书上,但书不能自己从上海飞到那里去,运输会产生物流费用,人工费。再进一步,志愿者捐献了时间。但是作为一个公益机构里的全职公益人,我们希望公益机构专业化,可持续的运营。那他们是不是应该发工资,缴五险一金?这些也要从捐款里拿出来。所以这个捐款只有 30% 或者百分之几十用来买书,其余要承担过程中的一些费用。今天似乎还有一些人,不太能接受这个问题。


我觉得在这个话题下,人们需要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公益事业,这需要所有参与者更理性、成熟地思考这些问题,这样公益事业才能更健康的成长起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公益,你会想要尝试更多有趣的做公益方式吗?


我的答案是Yes,如果既能做公益又能更有趣,为什么不呢?但是什么叫有趣,有趣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我们前两天讨论过一个话题——怎样让 Z 时代参与到公益里面来,其中涉及到有趣的问题,是不是尝试更多让 Z 世代觉得有趣的事情?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有一个倾向性,有趣这个事没有那么重要。可能对于 Z 世代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个东西多有趣,多吸引他,而是让他在这里面找到有趣,把空间留给他,去创造出有趣。



我们有时候并不会觉得那么有趣。当然也欢迎有趣,但不会那么强调有趣,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发生,强调它的有趣就显得有点舍本逐末了。有时候不停地追逐形式上的变化和有趣,实际上它往往也会流于形式,最后背离了实质和初心。


对于互联网+公益,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关于捡垃圾这件事情,我们跟腾讯、支付宝都合作过,它们都有出“线上捡垃圾”的游戏。这时候就有个问题,如果大家只是在线上虚拟地捡垃圾,那么现实中的捡垃圾谁去完成呢?这需要更多人在现实中去完成这个事,线上线下做公益才能匹配起来。如果说更多的力量都在互联网上,不停去传播,不停地营造这个话题,但是没有同时进行的行动,那这个公益实际是有点虚假的。


如果说把互联网公益,视作完成自己爱心的终点,这就有点自我陶醉了。我的话稍微说得有点尖刻了。如果没有条件做线下的公益,那现在通过互联网做公益这一能够实现的方式,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我能支持、理解的。



公共利益和生存环境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并尽绵薄之力去助益共同的未来,所以我们持续地谈论公益,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城市人对现代化且便利的快捷生活习以为常,极少会主动亲近自然,我们不妨从城市中抽身片刻,前往密林深处、郊区、或者是海滨去感知自然,感受她生机、流动的一面。


日渐受关注的生存环境关乎着每一个人,关乎着地球生命的蓝图,即便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互联网上动动手指做着“虚拟公益”的时候,应该思考我们为何要参与进来,以及如何将这个公益真正落在行动上,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垃圾分类动作,也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当我们在一次性制品中获得便利时,应该给未来生物的栖息处留一点余地。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进行垃圾分类等等,培养“可持续”的生活习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未来”恰好是今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的主题,我们希望从今天开始,能引发更多人对生态与生命的思考。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