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国际自组织的发展趋势及案例分享
来源: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作者:马征
2022-05-17
219



导 读



4月16日,2022年桂馨教师自组织赋能分享会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本次分享会主题为“教师自组织的自觉与自治”。与会专家围绕共同体价值和意义、国际自组织发展案例、乡土文化认同、乡村教师自组织成长目标和定位等话题,与各地项目老师、公益同行及馨友进行了分享和交流。期间,耶鲁大学计算机系07届博士校友马征从国际视角分享了《国际自组织发展趋势及案例》,介绍了自组织的理论、国际自组织发展案例,以及自组织应用到中国公益事业中的案例及工作方式、工作过程等。在此授权推送。



马 征
耶鲁大学计算机系07届博士校友
北京雅乐时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各位老师好,很荣幸今天能来跟大家分享一些自组织在社会创新当中的案例。刚刚樊英老师介绍了桂馨基金会教师自组织的缘起,我听后也非常受鼓舞。卢玮静老师分享了教师在自组织活动中的价值和收获,我也觉得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其实我第一次听到“自组织”这个词的时候,作为计算机的直男,我觉得这不就是我们平常的生活吗?所以,我今天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下:自组织已经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的一些创新。我今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什么是自组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概念?它对我们的现代管理有什么影响?以及国际国内的一些案例。



自组织的概念



自组织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契约式规则所形成的有序结构。通过下面两张图,我们就可以看到鲜明的对比。原来的组织结构更倾向于,最上面有个决策者即有一个大脑会告诉大家要做什么?但自组织的形态,乍一看其实是一种分布式的,在计算机的术语里称作“去中心化”的结构。在这种结构里,大家是在互相碰撞和协调中产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很有序。随着这种现象在更多组织中出现,它也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所公认的,我们面向未来的管理新范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现代社会是非常多变的,如果完全依靠中央集权式的方式,所决策产生的结果其实是很难适应多种变化的。





自组织的由来



近年来,为什么自组织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实,它的产生本身带有强烈大自然的基因。自组织在物理学、化学尤其是生物学中有非常多的案例。比如鸟群的飞行,花所生长出的自然形态。这些都充分说明自然选择和自组织这两件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只有这样高度灵活的方式才能更容易适应各类环境的变化。



自组织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接着说到自组织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我想提一个组织,大家有可能也听说过叫作“红帽”(REDHAt)。它是目前世界领先的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这家公司最初也是从两三个人的社群开始的,到几年前被IBM以160亿美金所收购。他的CEO是我以前在BCG工作期间的同事。他在担任“红帽”CEO期间,写了一书《开放式组织》。书中说到,”什么是开放式组织?就是我们组织中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可以让别人看到的。”具体指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公司工作的人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一个项目中大家怎么推进?如何协作?这个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些开源的线上工具,大家在很开放的协作中可以共同实现一个个非常大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在传统的IT公司看来也是有难度的。


总结下来,他认为红帽的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几个关键词,我列在这里。第一个是“目标”。即我们团队中所有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在一起的,不管这个目标是“让我们学生的阅读更有价值”,还是“能够更多的参与科学的学习”,又或者“我们今天要实现一个操作系统的升级”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目标。第二个词是“热情”。他们组织的一个观点是“这个世界上不缺有能力的人,但是缺有热情的人”。因此,公司的招聘要求是“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有很大热情。”这个热情能在团队自组织协作中激发每一个人,使每个人的能力都有所提升,最后使一个团队实现了单个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看到他们对热情的评价非常高。第三个词是“社群”。在上面两点的基础上,大家组成了一个社群,我们去共同分享在做这份共同事业的过程中所已经做过的尝试,有可能取长补短,有可能是别人已经探索出来的东西我并不知道。这就实现了开源社区所带来的价值。最后一个词是“机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互相联结的,形成了多边组织结构,那信息传播是非常快的,他们就可以抓取到很多机遇。比如当我们发现一个地区用户有一个需求,世界另一边的程序员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因此很快能在地区产品开发中得到部署。这是现代化IT公司的形式,他们整个的组织方式都是用偏自主的方式,就是开放式组织,而不是团队原来封闭式的金字塔的模式去运作。这是在商业领域的成功案例。



自组织的国际案例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自组织的例子,就是图上这个小东西。这是英国的一个开源性的组织叫树莓派。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其实是一台电脑。这台电脑虽然很小,但功能还是很强大的,它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五年前左右使用的电脑性能,有2G到4G的内存,2个USB接口,蓝牙5.0接口。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个小东西大概值多少钱?有的老师可能知道,它大概只需要35美金到75美金。也就是你在淘宝上花两三百到四五百,按照性能不同,就可以买到一个电脑。那大家又会好奇,这电脑要怎么用呢?没有键盘、鼠标,也没有显示器。恰恰因为这一点,它是一套开源的系统。在这个里面,大家所看到的一切配件都是随时可以配,可以组合的,它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树莓派这个基金会是10年前在英国成立的。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小电脑在全球卖出了2500万台!全世界的人用它来干嘛呢?最大的用途其实是在教育界。大家用这样的小电脑做各种东西,像我们国内的创客大赛都会用到这样的东西来做它的控制系统。因为它本身很小,可以镶嵌到各种地方。这里我列出了一些学生的作品,比如有人用它做一个智能的农场,可以控制定期开灯、加水,包括测量土壤的湿度,还可以把传感器联接起来。还有的老师把它直接引入课堂,组装一个计算机。这样的一些事情都会让大家觉得非常神奇。因此,树莓派这样的产品,它的出现使全世界的教师和创客爱好者得到了一个东西。比如我自己家里有五六个,我会用它来控制家里的灯,鱼缸里的水泵,看起来有点无聊的事情,但会很酷。利用它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各种创意来实现,它提供了创意的加速功能


说到这里,要提到自组织的威力了。刚出来后不久,它到底能在教育界干什么?有很多老师都在做尝试。这时候有来自美国三个不同地方的老师,一个在密西西比,一个在华盛顿,另一个在马里兰。他们有的是计算机老师,有的是科技老师,他们发现各自都可以用树莓派做一些有趣的东西。这时,大家就觉得应该把已经做的这些课程进行分享,因此就成立了一个小组织。这个组织发展了几年之后,目前已发展到了在美国地区1000多人,在全世界就更多了。他们究竟会干嘛呢?他们会把自己工作和教学中利用树莓派所开发的软件、课件和学生的学习记录等等全部分享出来还会每年定期有两次的教师分享会,大家在会议中间会看到彼此学生是怎么做的,因为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里面有很多学生的各类作品,比如前面展示的有一个老师带着学生做了整套的智能农场,把农场中的各个环节都用智能化系统控制了。怎么给牛放音乐,怎么给花浇水,非常有趣的各种项目连接在一起。如果你看到这个农场的视频,都很难想象这是一群中学生所能做到的事。而最美妙的地方是只要有一个人把他的智能农场分享之后,就会有荷兰和欧洲的老师他们当地的学校模拟着把这个事情也做到了!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小朋友的收获是非常大的。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线上工具和自组织完成的。这就是在开源的世界中给大家带来的一种力量。他们这个活动现在也是非常火,用小的树莓派做标志。很多老师都把这个当做非常大的资源库,去寻找东西,同时也贡献自己的发明。



自组织的国内案例




再举一个例子,武汉2020项目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例子,但它非常国际化。大家都知道从新冠病毒开始肆虐之后,第一时间武汉出现了各种数据信息。大家也都想要做很多数据的分析,但发现这些数据是缺少一个地方能够快速给人看到的,这时候有几家公益基金会和志愿者就组织了一个开源项目。来自中国的开发者就主导发起了一个开源项目,这个项目从2020年3月份开始形成了一个网站,大家也可以查到这些网站信息。从第一天开始,网站会把所有关于疫情的信息汇总起来,同时把一些求助信息、新闻报道等都放在这个网站上,就像网站上面写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就希望大家能共同为抗疫做出贡献。后来,我们发现参与疫情防控的组织现在越来越多,例如除了武汉2020社区外,还有大鱼营的社区是由志愿者所组织起来的,从事一些社区场景的救助活动;还有各领域创业者联盟也在尝试做些救助;还有比如开源社是偏技术人员组织的等等。而在武汉2020项目中,我们发现它的构成不仅仅是只有技术人员组成,除了计算机技术人员外,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形成了全球化的协作。大家可以看到他们有纯线上分布式的协作,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另外一个内容,在现在很多工作都需要线上完成的时代,这种开源的工具或者线上协同的工具是怎么帮助我们实现自组织的?我给大家以这个项目发展为例,进行简单的分享和介绍。



自组织的发展阶段



如果把武汉2020项目看作一个自组织,组织的发展大概会经历6个阶段,分别是准备期、早期、发展期、稳定期和成熟期,而到达成熟期后,系统还会进行一次大的变革。我们今天可以一起回顾一下它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准备期。准备期一定是以目标驱动的,这个目标决定了我们要聚集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而到达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开始思考如果要达成我们的目标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这时在实践过程中会打造出一些基本的模块。组织早期阶段的尝试会很多,也会犯很多错,但因为参与的人数也不多,所以大家仍能保持紧密的协作和沟通,基本可以打造出这些实施项目的雏形,这些雏形为组织进入发展阶段奠定基础。第三个阶段,依托已出现的各类项目雏形,大家开始关注到底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到这里我们就真正形成了项目的闭环,这个闭环一开始看起来可能有点初级。或者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制作的小板凳一样,前面几个都不像板凳的样子,但是到最后会变成个很好的成品。之后组织才会自然过渡到迭代期,又叫作组织可持续化,我们进一步探讨就是如何把已经做出来的成果变得更好。紧接着,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我们开始关注如何把这些产品或者结果,把这些方法论复制到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最终,组织在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之后,也就进入了成熟期。但我们可能又会面临着新的外界变化,需要做出调整,也就进入到了下面的新的变革。


依托以上对于自组织发展阶段的描述,我们可以具体结合武汉2020这个项目来分析一下。首先,他们在第一个阶段想得特别简单,就是想把疫情的数据收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类人员参与:一类是由志愿者所组成的数据收集人员。因为有一些网络数据其实不一定特别准确,所以志愿者要在前期做些核对;第二类就是程序员。他们负责在志愿者把这些数据收集和整理之后,进行简单的网页界面设计和软件开发。最后,再把数据的问题反馈给志愿者,志愿者进一步的迭代,整个过程非常简单。但组织的发展其实有点像你在开车的过程中造轮子,不断地改善现有的东西,然后边走边看,这个阶段可能会稍微有点混乱。而当网站的数据量在不断增大,志愿者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开始使用在线的文档,比如“石墨文档”在线协同工具。这个可以把数据收集完之后录入数据库。这个时候程序员们相应也开始了分工。这个时候我们看他们的网站,数据展示比原来就更好了,数据来源也更好了。因为整个团队的人员变大了,分工细化了,有人做技术模块,有人做信息处理模块,也有人开始做产品设计展示模块。同时出现了协调员,这个组织也开始变大。下面进入到更复杂的稳定期,他们的人员就会更庞大,有产品端,有技术端,有设计产品交互体验端,同时也有收集信息的模块,大家都是在总协调员的协调下,在一起协同地工作。这时候他们的网站数据量非常的丰富,有很多的功能。最后,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引入各种各样的线上协同工具,这种工具的引入对赋能自组织的发展非常重要


比如他们一开始通过公众号招募志愿者,通过微信群进行数据交流和筛选。后续整个内部工作会用Slack进行沟通,这个平台的好处在于可以存储之前所有沟通的信息。这个功能可以保证即使后期加入的人也能快速知道大家之前讨论过什么问题,节约很多沟通的时间。同时期间还会运用到比如视频会议等工具,同时利用“flgma”工具把已经讨论过得东西记录下来。因此,虽然他们之间是完全异地,但依然可以非常流畅的协同工作。如果在以前,让一个公司来做这个事情都不太能想象。今天他们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了。


今天,这个自组织已经进入到非常成熟的阶段,成员间有了多重的角色。比如他们的理事会包括了最早期的程序员、数据志愿者,以及中间加入的居民、生产者、捐赠者和开源的贡献者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以及更多的志愿者和产品使用者。我们看到组织进入成熟阶段后,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大社群。而在过去几年中,从几个人开始的志愿者小组织,结合自组织的发展过程,配合着非常有用的线上协同工具,实现了从这个节点去看,非常棒非常酷的事情。我相信每一个参与的人,在这个经历中,他们肯定都会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我也相信今天所有在线参会的老师,大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也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和学校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我希望大家未来也有机会能经历这样的自组织发展过程,最后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好的,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