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 给青年公益人的建议
来源: 基金会论坛
作者: 基金会论坛
2022-05-17
308



导读



5月10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青年是常为新的;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正在从事公益慈善的青年,会遇顺境也会遇逆流,会有成功也会有迷茫。如何走好脚下的路,为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青年公益人要用实践作答的命题。


2021年,在鄂尔多斯市聚祥公益基金会支持下,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秘书处联合长青文献图书馆开展“中国基金会行业发展40年与新征程”系列专访。在专访中,一些前辈结合自己的公益经历和人生阅历,对青年公益人提出希望和建议。现摘编如下,以飨青年读者。




康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


既然你选择了这个领域,就不能仅仅是为了谋生,起码你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应该和这个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匹配度。这样的话在这既能养家糊口,又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于少数人,真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他人、为社会、为未来做些积极的有价值的事,追求一些不朽的目标,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些无法要求所有的人,因为大家还是要生活,必须找到单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有收入,才能继续活着。当一个部门成为职业时,你就不能要求大家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凭着我喜欢,那太任性了,还是要解决大家的衣食住行问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年轻人刚进入这个领域,往往也都是要啥没啥的阶段,非常艰难,生活压力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对梦想的追求,还能有余力做个梦,那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所以要说我对年轻人有什么期望,我觉得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吧!然后社会应该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行业发展条件,让每个人在这里,能够把“人之为人”、人性中光辉的那一面都发挥出来,这就是我的期待。


何道峰
资深公益人


第一,认真审视你所在的组织值不值得你去贡献或耗散你未来珍贵的生命。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行业,找一个适合你的机构非常重要。适合不适合,其一要看跟你的公益价值观一致不一致,价值观不一致,协调难度很大,我觉得还是早点离开比较好,不要在那里耗费你珍贵的生命。其二要审视那个组织能否挖掘你生命的潜能,提升你的能够。如果二者都有问题,你可能还是选择离开为好,不要混日子。哪怕自己独创一个草根,对你的能力和价值观体验都是一种独特的历练。这种历练许多年后会在你的生命中萌动发芽,开花结果,时候满足了,可能给你动能与翅膀助你的生命起飞。


第二,即使选择在这个组织里工作,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思考做慈善公益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你的生命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如果你能找到答案,你就可能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就能找到坚守在这个领域的神圣价值源头,就能尝试用这种神圣价值来评判自己现在做的事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即使你是无名小卒也没关系,你要相信,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生命中必有不一样的使命,需要你在生命过程中去独立思考并挖掘它。有了这样的信仰,你就可以尝试寻找基于价值观连接的伙伴,构建新的社群生活。即使大家不在同一个组织,但是在共同价值观的相互连接中,可以分享各自的生命体验,从而更加坚固共同信仰和价值源头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逐渐变得成熟而自信。基于共同价值观连接的社群生活,相信你在这一代人中就不会辱没自己的使命。过10年后回头来看,你会非常庆幸,原来你一直行进在正确的路上,充满信心、和平与宁静。


第三,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协调的弹性技巧。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技巧是最容易学的。这个时代教你技巧的人太多了,你随时打开移动互联网,满屏都是“术”。哈佛、耶鲁这样的大学都变成了不教“道”只教“术”的学校,到处都在教奇门遁甲术。因此,我提个醒就够了。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坦率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奠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框架,有价值但也有局限性。你看现在我们的捐赠总额,总是上不去,这是有点遗憾的。你们这一代人要看到我们的局限性,应该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来发展。


中生代和青年公益人,你们要注意西方的经验。咱们目前短平快的项目多,要做大的发展、大的发明、大的项目的设计和规范,链条要长一点。不仅仅是宏观政策,也需要很多慈善领域的基础设施的设计,要有各种各样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设计机构,一系列的链条搭建起来以后,要运用它,支持它。


在经济领域,企业家们善于创造;我们在社会领域,在公益慈善领域,我认为更应该放开手脚,进行多样化的创造,展现我们的活力。这恰恰就是中生代和青年公益人最具有的优势。



马伊里
上海市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我很赞成《“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里面的提法,从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的发展。关于什么是质量,是什么样的质量,不要等着政府来提,社会组织主体不动,政府再动也没用。你们这个领域自己要研究怎么做,考虑自身的进步,考虑新一代公益人到底要为社会贡献什么。


社会组织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可以在公信力、创新力、影响力这“三力建设”中有所突破。公信力是社会组织的底线。那么,什么是我们的公信力,指标有哪些?比如组织的现代性、公益性、社会性、民间性、独立法人的意识等等。创新力建设,包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行动力、资源的整合能力等等。影响力建设,到底有多少进步理念是由你们这代人提出来的,影响了制度、政策,带动了政府和企业的进步等等。这些我是特别期待的。


我们这代人是从无到有,从社会组织不被重视到一点点开始被大家重视,但是怎么做,其实还没好好开始。所以我非常期待年轻的公益人、未来的基金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近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在整个社会组织的组织生态中,基金会非常重要。如果基金会在“三力建设”当中有所作为,一定会对整个社会组织的“三力建设”起到领军、引领的作用。我非常期待看到年轻的你们做出更大的贡献!



郭虹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我们跟现在的你们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做公益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因为这不是我们的职业。我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事业,从世俗的观点来讲,我们都是有保障的,可以拿到退休工资。


对于今天很多年轻人来讲,我是真的不赞成他们把公益作为自己的职业,除非是从事公益以后,凭自己的能力可以保障正常的生活,但不能指望这个能发财,只指望一种满足感。我也经常劝我的一些学生和年轻人,如果你们需要更多的收入,有更好的选择,你完全可以不在公益领域做,可以去做出更好的选择,只要能做个好公民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专职做公益。


所以我想对年轻人说,如果你有财务需求,最好还是先去满足你的财务需求,再来做公益。做公益什么时候都不晚,但是如果把公益作为职业来做的话,真的要做好心理准备。



杨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要对你们年轻人说,一定不要把自己看“死”了。遇到点困难,就觉得没希望了、一生就这么交代了,或者自己现在的事业、现在的社会站位一眼就看到底了。我以我的经验告诉你们,人的一生的变化可以很大很大。一定要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看他人、看社会。但也要透视“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于我而言,没有改变的、一直支撑自己的,是要做一点对别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不过,什么是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对这样的价值判断,我是有变化的。而对于自己要成为对别人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样的想法,我一直是没有变的。我所有的“变”都是基于这个“不变”的。


对于中生代和青年公益人,我不会只是期待,而是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鼓励他们,必要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干。我从来都是行动派。只要想到的事,该做的事,都会努力去做的。



徐永光
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希望工程发起人


现在这个年代,按理说我们早应该出局的。如果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还在指手画脚,整体上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用我们过去的价值观和生活的经历,来对现在的青年人提要求也不合适。现在的新生代处于人机一体的生活环境,和我们时代面对的社会形态完全不一样。用过去的理念来要求新生代,我们经常会有误判、误导。


但是,中生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特别重要。中生代相对比较了解老一代,也容易了解“人机”新一代。所以,中生代的强大,就代表着中国公益的未来,这是我特别想说的。


我们在历史上是留下东西的,虽然我们铺的这条路不是很宽,崎岖蜿蜒、起伏不平,但是这条路的目标是好的,方向是对的。年轻人踩着我们铺的路或者是踩着我们这些铺路石,往这个方向走,一定不会错。



高小贤
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荣誉会长


我离开公益一线很长时间了,对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完全了解。但我相信,未来是你们的,相信每一个选择公益行业的年轻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着自己的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人是一群追梦的人。现在选择做公益,社会的认可度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好很多,但仍然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生活的压力。所以坚持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非常重要,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要进入这个行业


进入公益行业后怎么走,每个人有不同的路子。有人抱怨这个行业发展的空间不够大,我不这么认为。大家常说,公益机构存在的价值是提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是怎么来的呢?是靠我们和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一起努力探索得来的,这个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等于一场社会实验。而公益人是这场实验的牵头人或协作者,这对于立志社会发展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难得的锻炼机会。


我常跟机构的年轻人说,你的一生和公益交织或许只有不长的一段时间,要好好珍惜这段时间,用心地参与到每个项目,也就是每个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调研、设计、执行和评估中去,真正感悟一场社会实验的全过程,这样的机会在其他职场是不多见的,它将会是你一生的财富


我特别怕做公益的年轻人,把项目仅仅理解为一份职责,把自己变成实施项目的工具,机械地做完建议书中的一项一项活动,却忘了项目所针对的问题,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目的。说直白一点,很多项目其实都是一个行动研究,项目目标就是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整个项目活动都是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理解项目活动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不理解的人,在项目后期的结果表现上会大不一样的,这也是对实施者理论功底和执行力的考验。


所以我喜欢行动研究,也鼓励所有公益行业的年轻人把项目当成行动研究去做。这样做你会发现,未来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会多了一种选择,既可以在公益行业做项目管理者,有合适的机遇时也可以到大学去上课教书,让你在项目中的探索、经验和发现,成为你的博士论文或学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实践型的学者,实践和学问,两者兼得



资先生
资深学者


年轻人信息来源多,各种想法会比较多,比较能够创新,像我们这种老人总会受到过去的一些旧观念的束缚。我自己希望能尽量打破束缚,跟大家共勉。但是真正的希望还是在年轻人身上。现在00后都已经起来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尽量有多少空间就做多少事情,如果遇到哪些束缚,不必怨天尤人,自己去找到可以做事的空间


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并不一定都像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分裂、追逐热点和八卦,还是有相当一批有志的年轻人有创新的想法、在埋头做事,这些人多起来就会比较有希望。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