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乡村振兴•重庆专场”: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建设的一次创新探索
来源:善达网
作者:马广志
2022-04-29
532





27日-29日举行的“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活动,作为特别支持方,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一个“大礼包”,包括5000万元种子配捐资金、2000万元传播广告金、机构数字化能力建设、千万组织企业公益激励等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支持。

 

可以说,这既是腾讯公益继99公益日之后,基于公益嘉年华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升级,也是其支持区域公益生态建设的一次探索。因为这场活动的落地正是腾讯公益近两年来的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2021年5月,腾讯公益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发布“推动公益生态可持续发展”新战略,将全面促进公益机构、公益项目和用户捐赠等公益生态的繁荣、健康、多样化发展。


8月启动的“共同富裕专项计划”也提出,将持续助力在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今年1月14日,又明确提到“持续推进公益向常态化方向发展。”



注重公益生态建设公益3.0时代的显著特征



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公益领域也是一个生态。只有在良好的公益生态中,不同主体才能发挥最好的效能,促进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不良的公益生态既是慈善事业不完善的原因,又是慈善事业不完善的结果,必须着力构建良好的公益生态。


注重公益生态建设是公益3.0时代的显著特征。随着慈善事业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转型,公益范式也从1.0时代向3.0时代演进。如果说公益1.0时代强调公益组织内部的项目开发和成果展示,是一种线性公益模式,公益2.0时代强调行业沟通协同的重要性,注重公益体系的构建,那么,公益3.0时代则强调公益也应遵循生物学规律,重在培育和构建区域公益生态系统。


一个良好的区域公益生态既包含公益组织、爱心捐赠者、地方枢纽机构、筹款平台、政府、资助型基金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主体的生存发展状态,更包含这些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这些不同主体与当地政策、传统、制度等构成的公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虽然公益生态建设现在已经是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整体来看,我国公益生态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发展、公益组织发展的不平衡等;“不充分”则主要指社会组织能力不足、潜力释放不够、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等问题。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除了受不同地域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外,更多的还是与各方在认识上的无意识相关。


首先,生态建设理念缺乏。很多地方对于构建公益生态并没有什么顶层设计和全盘规划,甚至连公益生态的理念都不理解。我们少有听说有地方就本地公益生态建设进行制度设计的构想或实践。


其次,资助支持力量不足。一方面是社会支持不够,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就曾指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有待加强,结构有待优化。”另一方面是绝大部分基金会都属于运营型基金会,只关注自己的事儿,对公益生态建设不关心,不参与。


第三,社会组织能力薄弱。当前,受经济发展和疫情影响,有不少社会组织还处于如何活下来的状态,有的组织连机构使命都坚持不了,更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支持公益生态建设了。而且,大部分社会组织的项目开发和实施、管理、创新、资源整合利用、传播倡导和可持续发展等各种能力都很不足。


最后,就是从公众和媒体舆论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在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危机(比如疫情)中各个不同公益组织的表现,或者对某个个案或特定群体的救助,对公益生态建设几乎没有概念。


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关注,就是学术界及研究机构还明显缺乏针对公益生态系统的分析和阐释,更缺乏对于区域公益生态发展经验的案例分析。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些是发展过程中有所偏重造成的,有些则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比如社会组织能力薄弱主要是因为原来只重视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提升;而多数基层公益组织对公益的理解还停留在公益就是做好事上,没有对公益项目和公益产品上打磨强化。


显然,我国很多地方的公益慈善还处于1.0或2.0阶段,虽然诸如像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浙江敦和基金会、福建林文镜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关注到了公益生态建设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行动,但公益3.0时代还远未到来。


可以说,如何解决当下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公益慈善建设,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慈善事业应该致力发展的方向。



重庆区域公益生态的四个特点



此次腾讯公益资源下沉支持“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活动,符合其去年提出的“推动公益生态可持续发展”新战略,也契合持续推进公益向常态化方向发展的要求。腾讯公益或许意识到,每年的99公益日太集中了,需要进一步开放平台资源,才能实现腾讯基金会秘书长葛燄所说的“公益不再是一个边缘性行业,更多的可以成为一种创投的集聚点”。


在2022年“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活动新闻发布会表示,“在全国首个区域场的选择上,腾讯首先想到的就是重庆。从腾讯公益平台大数据来看,来自重庆的善款金额、捐赠人次等数据连续5年稳居全国前列,是当之无愧的公益重镇,为全国行业伙伴们起到了很强的带头作用。”


为什么重庆能成为“公益重镇”?这是因为重庆公益慈善生态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文化包容性强,慈善氛围好。重庆有3000多万人口,城区人口占80%左右,但居民都是周边县市“移民”而来的,所以包容性特别强。而且重庆人比较耿直,喜欢助人为乐,腾讯公益平台上来自重庆的善款金额、捐赠人次等数据连续5年稳居全国前列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政府支持度力较大。重庆绿叶义工会长张海峰告诉笔者,重庆市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思路比较开阔,比如会通过行政的力量推动公益慈善传播,他举例说,公益组织可以很好地申请到户外的LED屏的广告位;公交站台做公益宣传也很便宜。而且,政府还先后出台志愿者服务条例和《重庆市慈善条例(草案)》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为区域公益生态发展营造了相对好的环境。


第三,比较重视品牌建设。我们知道,很多公益组织的公益项目大都千篇一律,没有特点。但是重庆的很多公益组织大都有自己的品牌公益项目,且都申请了知识产品保护。比如此次“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活动有94家机构上线了近300个乡村振兴类项目,涵盖产业帮扶、养老帮扶、教育帮扶、人才帮扶、儿童关爱、扶弱济困、生态振兴7个方面,而且这些项目从品牌名称到服务内容都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


第四,重视筹款和捐赠人维护。张海峰告诉笔者,重庆体量比较大的公益组织很擅长利用腾讯公益、灵析等筹款平台,而且渠道搭建也比较全,网站两微一抖都一应俱全。同时在捐赠人维护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为有源头活水来”,筹款就是筹人,捐赠人维护好了,公益项目自然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虽然这些环境条件确实让重庆的慈善事业发展相对比较好,但也只能说,重庆还处于公益生态系统的转型和演化中,并没有形成一种模式可以为行业所借鉴,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公益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其实这是募捐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问题,许多官办慈善组织拥有公募资质和与政府的联系,掌握的资源比较丰富,不需要考虑行业建设问题,甚至不需要考虑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就能生活得很好。


而大量的基层公益组织只能依靠政府购买服务以及与这些官办慈善组织合作才能生存和发展,哪里有钱就做什么,使命坚守、议题聚焦和能力提高都成为阻碍其发展壮大的因素。


其次,不注重成果和解决社会问题。有一些公益组织奉行筹款GDP主义,为了筹款而筹款,但筹来的钱用在何处,是否有成果,受助人群是否真正受益,好像并不关心。


还有一些组织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看起来搞得轰轰烈烈,活动搞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但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所以,要推动重庆的区域公益生态建设,一方面要打破一定程度的“垄断”,联合包括社会公众、头部机构、各级社会组织、政府等各方力量;二是对那些公益理念还停留在做好事阶段以及做事重产出不重成果的社会组织进行培训和赋能。




“乡村振兴•重庆专场”价值及注意问题



从此次腾讯公益投入的资源来看,着力点正在于上述两个方面,一方面集合了当地关注公益事业发展的各方力量,二是给予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5000万元种子配捐资金,2000万元传播广告金;为公益伙伴能力成长提供学习培训、资源扶持、技术开源等支持。


一套生态系统的建设,不是靠一家组织单兵做战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在打造公益生态上必须联合行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腾讯公益提出了“公益共建”的公益生态建设理念,这是值得整个行业借鉴和学习的。


所谓共建者,就是把其所积累的数字科技能力与当地公益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规律整合起来,共同去做公益生态的转型和升级。


此次活动的参与方非常多元,有各级政府部门、头部基金会、企业、各级社会组织等,因为公益生态建设需要多方有意识地去推动,从自觉到共识,再到行动,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才能谈生态建设。


为什么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如果大家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引进发达国家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开始的话,那就很容易理解腾讯基金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将为重庆区域公益生态建设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了。


一方面,腾讯公益平台通过输入技术、资金、思维方式等资源,在与公益界的互动中,可以帮助公益组织获取更多的资源与关注,开拓其视野,拓展其思路和启迪其思维。


比如说,很多原来习惯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就会认识到,原来通过项目化运营和互联网平台也可以生存和发展,降低单一化资金来源风险。


另一方面,资金和技术带来的竞争挑战,则会倒逼当地的社会组织重视机构能力以及项目成果的提升,优化公益项目和公益产品,促进公益生态的平衡发展。


另外,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汇聚公益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腾讯公益采取以议题为中心来支持当地公益生态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对资金需求高,对议题专业性要求高,也需要合作方从项目合作思维转向共同解决问题。但不管是腾讯基金会提供的资金,还是乡村振兴局各级政府支持,还是广大社会组织的参与,都符合这一模式的特点。


但是,腾讯公益的这种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可能也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这也是其他资助型基金会在仅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时需要注意的。


首先,社会组织能力的提升固然需要培训,但更重要是“实践出真知”,学的东西如果不落地,那就是空中楼阁,学了也没有。而且,社会组织是有本地化特征的,在彼地做得好的项目,在此地可能就做不下去。所以,有效的培训一定要保证培训的落地和结合当地的本土化特征。当然,考虑到基层社会组织的能力较低,也要有包容性,给社会组织试错的机会。


其次,资金的流向要高度透明。这么大量资金的配捐和支持,有的社会组织可能会对配捐比例的问题有所猜测和顾虑,所以,整个配捐过程一定要保持透明,要经得起质疑。建议在活动结束后,腾讯公益出具一份评估报告,让大家看到资金和技术最终流向了哪里,是否流向了有需要的机构和人,是否真的对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以及公益生态建设的完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避免出现“马太效应”。


总的来说,“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活动在区域公益生态建设中是一次有益的创新探索,为社会组织提升能力、避免单一性筹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其他基金会参与区域公益生态建设拓展了思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