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但如果你最爱的亲人被棕熊打伤,家里的牲畜成了雪豹的腹中餐,赖以生存的玉米地不到一小时就被野猪们“折腾”得乱七八糟,你还会对这些‘人类的朋友’报以宽容和理解吗?”
近2年时间里,“老虎进村”、“人猪大战”、“一路向北云南流浪野象“、“秦岭羚牛进屋袭人”、“美国爱达荷州狼满为患”等一些列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事件频频登上热搜。
(斯里兰卡人与大象的冲突)
动物误入人类居住地,威胁人身与财产安全→人类开启报复反杀→野生动物数量进一步减少,破坏生态平衡→自然食物链受影响→野生动物为饱腹,“下山”寻找食物,一个恶性循环正在形成。人和野生动物如何和谐相处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西部的高原山地中,有这样一支力量。他们秉持着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理念,促进每一个生命可持续地共享自然所带来的福祉为愿景。在3年时间里,培训了73个本地兽医,帮助当地700多只流浪狗绝育。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流浪狗问题。
同时,为缓解人熊冲突,促进人熊共存,他们在青海祁连山和玉树囊谦开展工作,调查超过150户牧民,梳理了2010年后至今的防熊方案,完成了第一份关于青藏高原“人熊冲突”防护状况评估报告,同时进行的一些防熊措施,已经初见成效。
(安装防熊“刺绳围栏”,摄影:旦增,受访者提供)
他们的名字叫做:雪境。取自雪山圣境,“雪山”代表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圣境”是当地人心中的圣地,结合两者来表达机构希望在雪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愿景。“行走在那片雪域圣境中,与牧民围坐牛粪炉前, 时间犹如手中的经筒, 转动间寻回曾经与自然共处的密码。”这正是在雪境团队的梦想,也是雪境创始人尹杭的梦想!
(雪境创始人尹杭,受访者提供)
她对动物的喜爱仿佛与生俱来
四合院的角落里,小土坑的旁边,蹲着几个聚精会神的小孩。
“快看,快看,它动了……”
“哈哈哈哈,好神奇!”
土坑里,有几只小虫缓慢爬着。从趴着的小孩背影里,能看见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姑娘,那就是尹杭。那时候,城市里没有那么多人养猫养狗。
小土鳖是这些孩子们,唯一能找到的小宠物、小生命。而尹杭对于这些小虫好像也从来不会感到害怕,她喜欢观察,这些小家伙在她眼里都是可爱的小生命。
(尹杭和小牦牛,受访者提供)
有一次,尹杭的父母带她去郊区,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卧着一只巨大的狼狗,小尹杭想也没想冲过去抱住大狼狗。当时,爸妈都吓傻了,担心她被狗咬。但是大狼狗可能也感受到她没有恶意,任由她抱着,一动也不动,小尹杭抱了好一会儿,才撒开手,心满意足的走开了。
现在回忆起来,尹杭说,从记事起自己对动物就有一种由衷的喜爱。
快上小学的时候,尹杭在电视上看到了吕植老师记录在野外观察熊猫的纪录片,吕植老师在秦岭做大熊猫研究,抱着大熊猫的样子,深深刻进了尹杭的脑海里。当别的小朋友沉迷于动画片时,尹杭却对各种动物纪录片百看不厌。
她昂着头,对爸爸妈妈说,“长大以后,我要成为和她一样的人,做一个动物学专家,去了解动物、观察动物,守护这些可爱的生命。”
说起自己的经历和现在投身的事业,尹杭感叹,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好像有什么未知力量的牵引,她一直都在走向那条自己心中的目标,也一直在和动物,保护动物发生链接。
高考报志愿,尹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态学。2003年,尹杭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生态学专业就读。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熏陶,更是让她树立了“人是生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价值观。
在热爱的领域遇见名师指路
2007年,尹杭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在自然之友,中国成立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
尹杭的工作包括绿皮书的撰写,可持续发展案例的收集。这样的工作内容,对于初入职场的尹杭来说,帮助她深入了解了一个公益机构存在的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帮她树立了自己的职业信仰。从最初对职业的懵懂,单纯知道自己的兴趣是观察野生动物,但并不清楚这样的兴趣爱好能和这个世界产生什么联系,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到看到一些前辈为解决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所做的努力,达成的结果,她大受震撼。
曾经在《如何改变世界》那本书里看到的人和事,仿佛是在这个世界真实存在的。对于尹杭来说,她看到了“哇,我也能改变世界!”的希望。
那个时期的自然之友,遇见那个时期的尹杭,成长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着。
在自然之友,尹杭还遇见了自己职业发展的第一位导师,自然之友的发起人之一,梁晓燕老师。那时候,晓燕老师总是出现在年轻人的身边,她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做公益,如何让更多人认识自然之友,如何培养志愿者,晓燕老师看待世界的视角,对人和个体的理解,总是给到尹杭很多启发和帮助。
在各种线下活动的交流中,尹杭和晓燕老师成为了朋友,关于自己想要离开自然之友,去野外工作的想法,尹杭也问了晓燕老师的意见。
老师建议她,作为职场新人,最好在一个组织待够2年,学会系统的做事方法后,再考虑其他职业机会。尹杭听从了老师的建议,而事实证明,自然之友的工作经历对她之后的工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基础性作用。
2009年,离开自然之友,尹杭去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启了她为期5年的雪豹追逐之旅。
雪豹是一种神秘的物种,被称作“高原的隐士”,世界上很多研究雪豹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看到雪豹。也许是和动物特别的缘分,在尹杭去到青海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竟然先后见到3次雪豹,这对她的鼓舞是不言而喻的。
尹杭始终记得,与那头美丽“大猫”近在咫尺的感觉,不是恐惧的战栗,而是因自然的神圣而感到的震撼!每一寸肌肤,都兴奋地颤抖……
现在谈起和雪豹的缘分,尹杭还是开心又激动,电话那头传来她愉快的笑声。“我觉得我终于可以做我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这一辈子的理想一下子实现了的感觉”。
爬山、布设红外相机、捡拾雪豹的粪便、追踪雪豹的足迹。通过了解它的生存情况,更好地保护这种“大猫”,也更好地了解雪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
除了这些工作,在这5年时间里,在研究和观察雪豹的过程中,尹杭也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课题,“人兽冲突”。
一个叫索日的牧民,养了270多只藏羚羊。这是他们一家7口人的生活经济来源。
但不巧的是,他家附近的山洞里住着一窝雪豹。于是索日雇来了猎人,准备射杀雪豹,在猎人瞄准雪豹宝宝的时候,雪豹妈妈突然挡在了枪口前面,索日突然放弃了,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5个孩子。
(索日家的羊群,右侧来自年保玉则生态保护协会)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
人类和雪豹生存的区域有重叠,雪豹为了捕食,进入人类生活的区域,捕杀人类的牲畜,如何缓解这种“人兽冲突”,这个问题在尹杭的心里扎下了根。
能把兴趣发展成自己的职业,尹杭的经历,让很多人由衷的羡慕。谈到自己是否因此失去了什么,尹杭很坚定,“我从未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一直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坚持,现在也是”。
虽然常年在野外,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皮肤也常常晒的黝黑,给父母的陪伴时间,和朋友社交娱乐的时间,也是少得可怜,但身边的朋友都支持她的选择,自己的爱人也是在工作中结识,对她的工作表示支持和理解。
创办雪境,致力于解决“人兽冲突”
2014年,尹杭30岁了,都说三十而立,已经在公益这条路上坚持了7年的尹杭,也决定有所突破,一方面是学业上,另一方面是事业上。
学业上,她考上了英国肯特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专业的研究生。
事业上,她离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辞职创业,成立了“雪境”。秉承着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理念,“让每一个生命可持续地共享自然所带来的福祉”为愿景,雪境扎根社区,从传统智慧中了解“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自然保护的挑战提供民族和历史的视角,并将研究的结果反哺社区,分享和共建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聚焦在当地流浪狗问题的解决上,青藏高原的流浪狗,大部分为被弃养的藏狗(即藏獒),这些狗进入大自然无人看管的自由状态,又会互相结合产生杂交犬只。
2014年随着“藏獒热”的褪去,大量藏獒开始流浪草原、街头、寺庙。它们不仅会袭击牧民的牲畜,还会伤害各种野生动物,甚至会咬人,传播病毒,威胁人和动物的安全。但是超过90%以上的当地人反对通过捕杀的方式来解决流浪狗问题。如何在尊重和支持当地生态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去解决流浪狗问题,成为保护工作者们的新课题。
雪境采取了“绝育+免疫+领养”的联合行动,和当地政府合作,链接外界兽医培训师,通过培训本地兽医掌握绝育手术的方式,开展控制犬只数量增长,和当地寺院合作,推动流浪狗的领养与宣传教育。曾经身价上万甚至数十、数百万的藏獒,经过了饲养热、市场萧条、流浪牧场与街头的波折境况后,重新获得了尊重。
(雪境在做犬只绝育手术培训,受访者提供)
从2019年起,雪境开始关注青藏高原越发激烈的“人熊冲突”,经过2020年开展实地调研,2021年缓解“人熊冲突”已经成为雪境的核心工作内容。
在雪境曾经的调查中,超过96%的三江源居民反映受到过不同程度的野生动物影响。“熊伤人”事件也在近20年时间愈演愈烈,西藏棕熊闯入当地居民家里破坏房屋、捕食家畜、致人伤亡。棕熊不像从前那样怕人,他们开始频繁进入到城镇、寺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区,雪境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挨家挨户的访谈,梳理和学习各种措施的经验和教训,在青海祁连山和玉树囊谦做的防熊措施,也已经初见成效。
同时,雪境还在搭建藏区文化的桥梁,希望连接每一个支持青藏高原的保护者,把本地传统的生态文化观通过自然绘本、纪录片等方式传递出去,也将世界各地自然保护的有效方式通过“云讲堂”,藏汉双语的文章传入藏地。
作为雪境的创始人,尹杭在创业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由于疫情的原因,这几年基金会在缩水,雪境在尝试通过月捐的方式,深度链接每一个真正愿意了解这个项目的人,对野生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兴趣的人。
虽然困难重重,但尹杭丝毫没想过放弃,因为她坚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看到雪境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从雪豹姑娘到防熊大使,从北京到西宁,从英国又到成都,尹杭,一名行动者,不断拓宽着她的生命版图,也用行动探寻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之路。
谈到公益职场和普通职场的区别,尹杭说,这是两条平行线,没有哪一条路更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关键是:不管在哪里都要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实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职场人也会在工作之余,在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中发光发热,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如果你也想加入公益事业,却觉得无从下手,可以跟随一些专业人士和专业组织进行探讨和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向,通过兼职或志愿者的方式开启自己的公益之路。
「职场人时间捐赠计划」就是这样一个任何职场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活动。在这里,已经有无数职场导师帮助职场新人解决职场难题,链接工作机会,帮他们渡过艰难就业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