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公益慈善是一种社会事业,推动其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种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相关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善因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作为连接资源、构建场景的抓手,在新发展阶段大有可为。
拓展市场新疆界
近年来,公益捐赠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2015年-2019年,国内社会捐赠总规模连续多年超过千亿元,平均增幅超过了8%。其中,企业捐赠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
可以看出,企业一直是公益慈善捐赠的主力军。
原先,许多企业参与公益大多是“一捐了之”。在共同富裕的大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善因营销,不断探索市场与社会价值的融合。
这其中,电商平台在助农抗疫,精准扶贫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2020年,阿里巴巴聚划算启动“聚划算爱心助农”项目,为受疫情影响滞销的农产品,搭建“爱心助农”线上专区。
据统计,聚划算当年助力广西、云南、四川、海南等32个省提升农产品的销售,共涉及370多种滞销农产品,为近250000户农村家庭,年平均增收40816元。
聚划算也因此提升了三四线市场的渗透率,一时间圈粉无数。
实践表明,善因营销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改善用户心智,也有助于降低内外部运营成本,从而取得市场成功。
建构便捷参与场景
苏·阿德金斯在《善因营销——推动企业和公益事业共赢》中,“一切与慈善和公益事业相关的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直销和赞助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善因营销”。
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组织,是善因营销中3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社会化媒体与公益营销传播》一书中,46.2%的受访者注重参与活动的便捷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众通过日常消费,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公益慈善之中。
以阿里公益宝贝为例。据统计,从2021年10月20日到11月4日,淘宝平台上2.3亿消费者和爱心商家共同助力,双11“公益宝贝”所产生的爱心捐赠订单达到12亿笔,募集善款超过6000万元,预计110万人次受益。
2021年,有超过5亿网友,通过淘宝、天猫上228万商家购买公益宝贝,这些消费产生的公益捐赠帮助到了214家公益机构的2450个公益项目,变成了对留守儿童、困境妇女、孤独老人等群体的爱心帮扶。
《中国公益消费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1000多位消费者中,66%的受访者购买过带有公益宣传内容的产品或服务,其中74%的群体期待能够有机会参与更多。在没有购买经历的群体中,76%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
可以看出,无论是规模化的电商平台、小微商家,还是普通消费者,都不缺乏参与公益慈善的意愿。在适合的场景下汇聚起来,就能产生改变的力量。
多维度连接社会资源
善因营销可以将公益项目与产品销售相结合,在获得捐赠的同时,推动相关社会议题的改善。
这种多维度的连接,也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2022年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开展的《社会组织筹资能力建设》调研显示,“筹款能力有待提升、缺少外部资源、筹款方式创新不足”是公益筹资的主要挑战。
其背后的原因是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欠缺,方法单一,已经不能满足捐赠市场的需求。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社会组织和企业需要从认知、机制和价值判定等方面着手。
首先,公益慈善与商业不是平行线。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公益与商业的融合,不会丧失组织自身的独立性,也不会使品牌沦为资本的附庸。
很多企业为了避免被误解为“作秀”,认为做公益应该低调。实际上,善因营销有助于培育慈善商业文化,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在传播时与社会组织统一口径,聚焦议题而非产品,就可以避免跑偏。
其次,社会组织的运营机制要与时俱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公益慈善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持续成长的有效手段。社会组织应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将议题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许多社会组织将发证书、写新闻、开表彰会、做探访、组织企业志愿者活动等等视为对企业的维护或激励手段。但是,这些短、平、快的方式,没有真正将议题融入企业的核心业务,也没有彰显组织使命的感召力。长此以往,自然让企业兴趣寥寥,也很难形成长效机制。
因此,作为组织的负责人,需要从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对于捐赠方的管理机制,以共创共享社会资本为出发点,为捐赠企业带来可感知的价值。
另外,对于筹资(捐赠)价值的判定,应聚焦使命,回归议题。一个社会问题的改善,绝非朝夕之功。筹资是实现公益目的的手段,不能仅以筹资(捐赠额)论英雄。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社会组织与企业共同拓展增量市场,更有助于达成共识。
从企业角度来看,原先参与公益慈善主要是捐款捐物,相关部门或人员只要履约即可。开展善因营销,需要跨部门协调,全过程推动。虽然这看上去增加了工作量,但是企业的公益部门实现了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转变,对提升部门影响力和个人领导力,也大有裨益。
企业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企业主要是经营性的组织,以利润作为主要目标。企业直接去操盘慈善项目,可能会导致低效或资源浪费。顺应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共同建构科学高效的机制,才能发挥各自优势取得成果。
在开展善因营销前,企业和社会组织负责人不妨思考几个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认为,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构成了当今社会发展与财富分配必要且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善因营销有助于社会组织、企业发挥在社会分配机制中的主体作用,在推动资源连接,社会议题改善等方面,变得日益重要,消费者也可以从中获得更为愉悦的体验。
如何让善因营销品牌化、可持续、规模化是社会组织和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