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 | 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现状及变革方向
来源:晓更基金会
作者:晓更基金会
2022-03-17
302
领域 残障融合




残障人士的就业发展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及2030远景发展目标下残障人发展事业的重心和难点。其中,职业教育是促进广大残障青年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进而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


近日,晓更基金会、融合中国家长组织网络与融爱融乐共同举行职业教育专题(线上)研讨会。邀请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校代表、家长代表、一线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方共同探讨,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形势下,残障人的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优化空间还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更好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落实相关政策?


在研讨会上,重庆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智力残疾人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许家成以《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现状及变革方向》为题进行了演讲,阐述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察和建议。


以下是演讲全文。




一、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理念





残障理念是不断在演变的。从最开始的“残废”,认为“残”了就是“废”了,到后来的“残疾”,认为“残”是一种“病”,需要被治疗、被康复,从而“正常化”。无论是“残废”还是“残疾”,传递的理念都是消极的,而且是把“残”归因于“个体”的思维模式。所以,残障人的就业会被认为是困难的,残障程度重的个体是不适宜就业的,甚至是不能就业的,圈养起来就可以。


国际上,特别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残障”这个概念,即“障碍”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结果。在个体因素上,个人可能在机能和结构功能上存在局限,但是结构功能本身也是可调的。


其次,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障碍的因素,在结构功能的个体因素之外,还需要特别强调在社会环境当中的活动和参与。“活动”是指个人的吃喝住行等日常活动,而“参与”就是学习工作、社交、实践等。实现这些活动和参与,就需要关注环境一端的调整和便利来促进活动和参与的实现。


在这样的理念下,“障碍”就演变出来更多的词汇,可能就不带“残”了,强调社会环境的“障碍”。人人可能都会有障碍,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环境下,可能人人都会有限制。在这样的理念下,残障人士也是能够做劳动,为社会做贡献,也能够享有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


所以,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理念,必须有这个新的认知,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理念的转变。我国参与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简称“《公约》”)的推动,也参与了《公约》的制定。这个“残障”概念也是《公约》立法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在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中,就需要结合国际的理念和法律,在法自身法律框架下建设具体的机制设计和具体的工作体系转变,体现其内涵。





基于残障互动理念作为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残障者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互动。在互动的因素当中,要强调三个点:反歧视、无障碍、支持系统。


第一,反歧视。在很多残障议题的研究当中,发现对残障人的歧视是第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从反歧视的角度提出三个层次要求,反对公开的歧视、反对隐蔽的歧视、提供合理便利。拒绝提供合理便利,也是一种歧视。拒绝提供合理便利,会把隐蔽的歧视外化出来。


第二,无障碍。现在社会上广泛地强调无障碍。无障碍,至少是两个层次。一个是物理环境的无障碍——例如修一个斜坡道,或者做一个无障碍设施。另一个是信息环境的无障碍——在一个信息社会当中,残障人士可以使用无障碍的手机和电脑。因此,互联网是需要有无障碍的元素,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在信息环境当中无障碍的生活。


第三,支持系统。现在国际上对支持系统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以前比较强调残障人士的康复,其实康复只是专业支持当中的一部分。专业支持又远比康复广泛得多,包括很多方面的专业,例如法律、心理等等,这方面形成了一些更完整的支持系统。因此,当下在国内的语言体系中,也逐步提出来社会支持、自然支持、通用支持、专业支持等概念和实践,这些都是支持就是资源,也是消除障碍的重要手段。


如果在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当中,能够把反歧视、无障碍、支持系统这三个因素整合在现有的职业教育的设计体系中,未来的职业教育会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也是我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




中国已经在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比较缓慢。在“十四五”期间,预计会得到很大提升。过去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准备式的职业教育——就是利用常态人职业教育方式,按照一个专业来培养人,再按这个专业去就业。


但是这一理念和方法如果用在针对心智障碍者的职业教育时,会因他们具有的明显个体差异和环境适应性障碍,面临很多困难。


在准备式的职业教育理念之下,残疾人职业教育一直是受到限制的。比如,视力障碍人士有触觉方面的优势,就认为所有视力障碍人士都应该把做按摩作为最佳就业方式;又或者让所有听力障碍人士都要去学平面设计、学美术。这样一来,就可能把视力障碍人士限制在按摩行业,听力障碍人士限制在平面设计相关领域里面。但事实上,他们的资源和个体的优势与才能被忽视了。


同样,在准备式的职业教育理念之下,智力与发展型障碍的人群(心智障碍人群),貌似就只能进行低技术专业培训。但是现在很多属于低技术专业的就业都面临很大困难。这样一来,残障就业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就面临瓶颈。


因此国内推了十几年的支持式职业教育。我们发现就有几个做法,比如按照国家的专业申报,比如烹饪、旅游、计算机,而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就业岗位开发的职业样本进行培训,可能比较适合心智障碍者。而在做职业教育的时候,则是在大专业框架下按照一些职业的岗位设置一些职业样本,按岗位做教育实习;而在就业时有就业辅导员提供支持。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残障人士能够从原来的职业教育当中衔接过渡到到就业的岗位,这个就业转衔的过程非常重要。而且更重要的,让残障人士能够在就业现场环境中建立一个支持系统,在有支持的环境中实现的就业才有可能实现稳定就业。


有稳定的职业以后,能为很多心智障碍者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甚至对他们整个生活都带来很大的改变,心青年的整个精神面貌会因为工作发生很大变化,因为他们是进入一个常态化的社会环境中继续成长学习,提升自主能力。



三、我国职业教育转变的方向




国家正在修订《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基本走向就是增加国家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当中的比重。过去我国义务教育之后就是升学教育,都去读大学,现在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在残疾人职业教育当中,职业教育办好了以后,融合职业教育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更多学生在融合环境下的学习成长,为后续融合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直接的就是《“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这个提升计划里面,特别谈到特校、职校要建立特殊学生的特教部或者特教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势。特教部或特教班可能在特殊学校里面办,如果要在普通职业教育学校里办特教班,还需要更多探索来积累经验。然而,融合职业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而且国家文件里面提到,每一个省都要有一个中职校,都要办高中班,同时高校和成人教育都可能要开展融合教育随班就读。这就带来了一些全新的职业教育或者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高中后职业发展的教育很大的驱动方向就是要实现就业。因此,支持性就业,也会获得一些新的发展空间。


总结一下,未来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应该考虑如下几个建议:


第一,深化“职业教育支持模式”。在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样本,支持系统的建构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深化建设,进行变革提升到的。


第二,可以强化“转衔-支持”环节,因为特需学生要从学校进入社会,到就业岗位,是需要就业的评估和辅导员队伍的参与,正好我们国家在这个期间,给了两个职业种类,一个就是职业评估员和就业辅导员,这两支队伍的建立,对将来的转衔过程会带来一个非常专业化的支持。


第三,拓展“融合-支持就业”的机会。
我们国家有按比例就业,按比例就业,所有单位都得按照1.5%以上的比例来就业,才能有多种就业的融合环境。除了这个按比例就业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在网络或者在别的形式的融合就业的机会。在融合就业当中,强调要建立一个支持系统。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给融合就业和支持模式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