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曲栋:法律人的公益探索
来源:公益律芽发掘计划
作者:公益律芽
2021-12-17
305
领域 残障融合



“庞大的社会目标与个人之间缺少内在感受性的连接,而且着眼于大的社会目标也容易让人产生自大傲慢的感觉。”


“带着一种长期的、自己也乐在其中的状态,投入到公益过程中,日积月累,就会有合适的时机,有更多的发现。”


“重要的不是能够马上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有一种热情,一种不断向上的生命状态,愿意不断探索更有价值的东西。”


“要做得开心,不要苦哈哈地做公益。”



从法律人到公益人:曲栋的人生历程



2021年11月17日,公益律芽发掘计划第六期再度起航。第六期的第一次课程由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发起人曲栋主讲,主题是“法律人的公益探索”。


曲栋自述了他从法律人成长为公益人的人生经历。



曲栋来自东北一个小县城,从复旦毕业后怀着梦想进入外企,过上了全年无休的加班生活。在律所工作多年后,曲栋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机缘巧合下,曲栋受朋友邀请,第一次尝试在社区做志愿服务,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志愿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平等善意的互动,这让他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甚至有“像谈恋爱般的感觉”。自此,曲栋便常常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做公益,并最终决定辞去律所的职务,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之中。


刚入公益大门时,曲栋从学界汲取营养,受“三部门理论”影响颇深。该理论认为公益会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避免政府与市场失灵。彼时,曲栋更关注社会整体层面的目标,所办的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渐渐地,宏大叙事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庞大的社会目标与个人之间缺少内在感受性的连接,而且着眼于大的社会目标也容易让人产生自大傲慢的感觉。



曲栋介绍其创办的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曲栋决定进行转型,从法律人变成真正的公益人,从以推动整个公益领域发展变成做具体的公益服务,尤其是罕见病和残障人群。在这个过程中,曲栋尝试放下法律人严谨冰冷的逻辑,用感受去理解弱势群体的处境。在多年的工作和探索中,曲栋对残障人群的生存困境有了很深的体会。常见的对残障人群问题的理解是:从权利视角出发,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认为残障人群无法享受一些健全人群的便利,因此要求社会对此进行改善。但这种观点容易使得残障人群缺少自主性,只能依赖于别人观念的提升,但自己的生命状态却没有发生改变。在多年的实践中,曲栋意识到,平等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自于特别的宝贵的价值。残障人群也需要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也需要发挥残障人群的特长,为别人提供特别的宝贵的价值。这就需要公益人做出创新。




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曲栋从公益人变成创新者,又从创新者变成创业者,创办了一个社会企业。曲栋指出,公益要彰显人的价值、解决社会问题,待公益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后,是可以从公益模式发展到商业模式的。


具体来说,曲栋带领团队为残障人群赋能,给残障群体做培训,推动残障人群从传统就业到创新就业。他们首先推出72行职业体验,与行业机构合作,让残障人群体验半天的就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针对盲人群体的手心咖啡项目。


在克服技术难题后,视障群体成功上手学习咖啡制作,并参与组织国际性考试,还参加咖啡竞赛并获奖。虽然视障咖啡师比能看得见的咖啡师效率低,但是他们在冲咖啡时拥有一种不可比拟的、专注的生命能量。这是符合人们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的,也是有潜在的消费市场的。此外,曲栋也在开发和运营海尔正念按摩师、倾听师、疗愈师等其他创新项目。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