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挺喜欢参加菁莪计划的评审,上周六又参加了一次,这可能是我连续参加的第四次。
每一次都有机会和两类人交流。一类是高校学者,博士、博士后、讲师、副教授。一类是民间研究者,主要是在公益组织工作,又以研究作为工作手法之一的人。
我把自己归为第二类,民间研究者中的一员。
每一次评审,都有一些申请者光彩夺目。他们在年少时就得遇名师,进行着长期持续的职业训练,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研究使命,视野开阔,志向高远,他们思维敏锐,文采斐然,他们在三十多岁就已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但是也有一些申请者,年近四十,不管是研究还是事业,都到达了瓶颈,甚至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我经常一面评审一边想,我作为一位民间研究者,出路在哪里?我必须做点怎么才能有一点点突出的成绩?有时候,我还会想我的儿子,他怎么能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点弯路,能够有所成就。关心儿子的事,纯属一个父亲的牵挂,各种曲折和坎坷,只能他自己去选,结果也只能他自己去承担。
先谈谈我对民间研究者的观感。
第一,整体上,我们的优秀程度低于高校学者。高校学者,他们接受过博士研究的训练,经受着非升即走的严格竞争,有着发表论文KPI的指标考核。这种严酷的高度内卷的竞争,虽然饱受批评,但也激发了个人潜能。高校学者们维系着一个学术共同体,他们能够相对直率地评价和反馈彼此的观点和作品。而我们公益从业者彼此反馈的氛围几乎空缺,直率程度也不及学者。
第二,当然,我们也不必缺乏自信,并不是所有博士或教授都比民间研究者优秀。有相当一批高校学者,他们并不热爱学术,他们用于研究的时间很少,他们阅读量很低,他们对理论浑沦吞枣,有的甚至还不太明白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找到自己热忱的方向。
鉴于第一条,对于30岁以下,对研究有浓厚兴趣的朋友,建议你早去读博士。
鉴于第二条,如果你已经35岁以上,也喜欢从事研究等知识型工作,读博士去高校任教已经不是优先选项,不妨看看我下面的建议。
民间研究者的出路在哪里?
第一,建立问题意识。
绝大部分人没有问题意识。你要对一个或者一组相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去研究它。
关于是什么问题意识,什么是好的问题,我这里不论述了。我讲一讲什么不是问题意识。
比如有的人是领域意识,研究公益生态、公益慈善、青年人的领导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公益组织的成长,这就是在领域层面,还没进入问题层面。
比如有的人是方法意识,熟练掌握某些方法,有了个人体会,推而广之,比如协作手法、评估方法、社群方法、咨询方法、教练手法等等。
比如有的人是提炼意识,自己有了不错的实践,概念化、框架化、理论化,总结提炼成一个模式、一篇报告。
很多人真是自己研究什么问题,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都讲不清楚,这是做研究的第一个致命问题。
第二,建立自我批判意识。
公益人身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少进行自我批判,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要推广和倡导给别人。有的时候是激情使然,太喜欢自己做的事情。有的时候是信奉了某种理念、价值观,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有的时候是明知道有问题,但出于筹款和倡导的需要,不讲述、不披露问题。
这种思维特点,在民间研究者身上也普遍存在。这是做研究的第二个致命问题。
我相信以下的常识,大家都是认同的。我们对世界的、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远未触达本质,远未触达真理。我们所掌握的模式和方法,还不足以应对真实的问题。对于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认识清楚,也没有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研究者,要放下我们的理念、方法,去投身真实的世界,理解真实的世界,反思我们的实践,提升我们的实践。
第三,公共写作、公开发表。
先不论写得好坏,作为一名研究者,你必须写作、必须发表。这就像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教学生一样。你不能既想当研究者,又不想写作发文章。
这里说的是公共写作、公开发表,不是做咨询项目给客户写报告、写手册,那是单个客户定制的知识产出,不是公共产品。公共写作,关心的是一群人的共性问题,是对共性问题的回应。
有的人说,我能说但不能写。作为管理者是可以的,但作为研究者是不可以的。
你有没有过这么一种经历,有些话你说出来觉得挺有逻辑、挺有道理的,但是一旦白纸黑字写下来,就发现它的混乱和平淡。
写作是对思维的检验,发表是接受公共的检验。
第四,建立研究共同体。
你要找到一群朋友,能够和他们进行智识上的对话,能够坦诚而无所顾忌地交流、挑战,你能给他营养,他也能给你支持。
最好你还能找到几位老师,你敬佩他,他也愿意花时间指导你。他很可能已经五六十岁,人生的重心已经调整到培养年轻人。
以上是四条建议动作,接下来是两条不建议动作。这两件事情,你一定要慎重, 它们看似短期有利,长期却伤害极大,浪费你大量时间,很可能引你走向死胡同。
第一,慎接委托课题。
当你具备了一些研究能力,总有人委托你做个调查、做个评估。这类委托课题,能接触到不同的实践,也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但是,它的题目是由别人定的,不是由你定的,你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试想一下,今天你研究公益基础设施,明天你研究基金会治理,后天你研究公益捐赠,大后天你研究组织成长,你能研究明白什么东西呢?
第二,不要做个人职业者。
当你有了一点技术,总能找到活干,现在斜杠青年的概念也很火。但是,我真的不太建议这么做。个人职业者,看上去很自由、很轻松,甚至收入也不低,但是它会让你脱离同事之间的相互反馈,也会让你脱离适度的压力环境。反馈和压力,对个人成长都极为重要。
当然,人生虽有计划但总是充满意外。
作为民间研究者,没有体制的保障,没有慈善家的包养,就像漂泊在一片没着没落的大海之中,一条现实的海浪,就能干翻任何梦想。
前路多歧途,你我多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