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北京女孩,高中就读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本科在美国学习物理,研究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环境工程。这位光环加身的“别人家的孩子”,却没有像大多数学霸一样选择光鲜亮丽的职业,反而远离CBD,一头扎进农村,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这位女孩,就是202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青年奖”的获奖者——任晓媛。
TIFP公益新力量第二季持续关注公益创新,希望能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公寻求在公益领域深耕的新锐力量,用实践解锁公益领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分享公益新知、启发创新实践,展现正在改变的中国公益新力量。
第一期,我们邀请MyH2O吾水信息平台的发起人任晓媛,讲述她与中国乡村饮水安全的故事。
作为MyH2O吾水信息平台的发起人,任晓媛一直奋斗在中国乡村饮水安全最前线,致力解决3亿中国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是什么让这位“天之骄女”改变原定轨迹、踏上公益的征途?
因为高中时成绩优异,当时的任晓媛会不自觉地拿外界的标准来定义自己。这种状态让她对未来产生了疑虑:“有一天我的成绩没了,我剩什么?”
感觉到外界标准的局限,她尝试去想办法拓展生命的宽度。而公益,让任晓媛看见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积极参与公益行动成为了任晓媛的一种习惯。留学时期,她曾前往海地,参加植树造林、开掘水井、建设医院和学校等支持弱势社区的工作。为完成研究生毕业课题,任晓媛多次前往印度,调研贫困社区水安全问题。
正是此时,她开始关注中国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却发现资料残缺,数据不容乐观,这促使任晓媛萌生了创建“吾水信息平台”的想法。
△晓媛在印度调研
2015年,在任晓媛的推动下,一群有着专业背景,主修环境、化学、数据等学科的姑娘们,发起了“MyH2O吾水信息平台”。2017年,硕士毕业的任晓媛决定回国,全职投入“MyH2O吾水信息平台”的建设,这也改变了她曾经设想过的人生轨迹——
“我做了很多方面的衡量,我真的想了解农村,想用数据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想到水,我们联想的是干净、清澈、透明、美好这类词语。但在大部分农村孩子的认知中,他们从未意识到水可以是透明的。
△忻州市忻府区周围村落家中储水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已有超过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然而仍然有17%偏远、隐蔽的村庄的饮水安全问题,未能通过自来水工程得到全面关注与解决。
任晓媛和她的团队在六年内,不断走访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检测水质,收集数据,“绘制”乡村水质地图。
在走访中,她们看到了村民们为对抗水污染所采取的各种努力:
一个扎了洞的矿泉水瓶,在蓄水池中承担了“过滤器”的功能;
一瓶桶装水,是专供孩子或逢年过节才会拿出“奢侈品”;
两条小金鱼,它们的存活成为储水缸水质安全的“风向标”;
......
△村民利用金鱼判断水质好坏
遇到越多这样的案例,任晓媛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越发沉重,于是不断加快项目推进。但随之而来的困难,让她和团队始料未及:
捐赠的水站疫情期间水泵坏掉,4个多月无人问津;
捐赠的净水机孩子不爱用,老师就把零件拆解分卖;
有村民觉得,安装净水站说明水质不好,担心影响村子名声;
......
面对这样的情况,团队开始对项目进行复盘:当初只关注环境问题本身,只思考技术的介入,却忘记了环境中鲜活的人。
没有村民的支持,没有改变他们对用水安全的旧观念,不管落地怎样的解决方案,都只会徒劳无功。
△落地的水站“开张营业”
所以在新项目中,任晓媛开始跟社区合作。让社区一起参与到方案的制定与规划中,一起参与定价,思考费用使用方向,思考怎样传播让更多人接受吾水的理念。
渐渐地,村民开始跟方案、技术和水产生了更深度的链接。他们更乐意为提高用水安全出力,而团队也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沟通法则,能更好地引导村民,潜移默化增强“MyH2O吾水信息平台”影响力。
△团队与村民一道开展项目
凭借团队的努力,有1000多名青年志愿者、150多支高校团队,参与到“乡村水质检测”项目中。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4个省份、千余村庄,收集了3800余份水样检测数据。而正在“绘制”中国水质地图,也变得越加完善和清晰。
△部分志愿者团队合照
2019年,任晓媛入选《福布斯》杂志“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20年,她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青年奖”,这是联合国为年轻人设立的最高环保荣誉。
在这些新的光环背后,是这个90后女孩胸怀天下、改变世界但不改初心,是年轻一代拒绝躺平,勇于担当的时代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