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 | 王文:打破”舒适圈“,共塑一个生机勃勃的春
来源:灵山慈善基金会
2021-05-07
945

 

有人说,今年是公益的“寒冬”, 表面上的原因很简单, 疫情带来的捐款潮过后, 募款低谷的到来,似乎自然而然。然而事情背后的逻辑却复杂得多, 或许,借这个低谷, 重新梳理下对公益的认知, 是助力慈善机构走出困境的关键。

 

\"\"
 

王文

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秘书长
上海灵青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公募的本质

 

 

今年,公益难, 公募更难。 要突破公募困境,首先要理解,到底什么是公募。

 

世俗的理解是面向公众的筹款都可称之为公募。但,严格说,只有面向非特定用户的募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募。

 

比如很多机构参加99, 如果是事先动员好的捐款,即使是公开的手段, 仍是定向募捐。

 

再比如, 一个机构,向她的上千万志工线上公开募捐,无论筹款额有多么惊人, 从逻辑上讲, 这依然是定向募捐。

 

真正的公募, 是一种破圈的、找到潜在、未知用户的能力……捐赠人, 不该只是来自你的社群,或你的朋友圈。

 

那么,怎么才能破圈, 这便要解析另一个永远与“公益”并驾齐驱的词——慈善。

 

 

慈善的本质

 

 
今天的公益慈善遇到价值模糊的困境,通过慈善改变世界的原教旨的公益情怀受到冲击,慈善和商业的边界在模糊。

 

慈善, 是悲悯之心的体现,是人类独具的不忍众生苦的闪光品质的体现。

 

\"\"

 

所以, 一些能激起情感共鸣的项目更易筹款。

 

但情感上的动因, 应该被尊重,而不是被消费,这就要求, 每一个调动大家情感呼应的故事必须非常真实。如果总是在消费情感,就会很快流量见底, 如果情感上没有更真实的表达, 你都不好意思再说了。


 
比一时的情感呼应, 更久远的相伴是价值认同。比如有些机构与捐赠人,共同认可善因善果的因果逻辑,就可以在募款人与捐款人之间,构架一个互相支撑的需求体系。

 

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时,要试图找到一个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原因,要构建出一种与捐者产生价值认同的逻辑。 这不是简单的扶危济困, 你得能改变一个社会议题,引领一个潮流, 才能输送勃勃的生命力与温暖。 就像有些机构卖东西很贵,但他告诉你这是为了保护地球。

 

除了理解慈善的本质, 增强自身的项目逻辑外, 联合各方也是让公益机构抱团取暖,走出困境的关键, “联合劝募”,便是其中最常见的现象。

 

 

联劝

 

 

从募捐角度讲,公益机构需找到在情感和价值上能产生共鸣的捐赠人。

 


从捐赠人角度讲,他们也在苦苦寻找自己认同的项目和机构。

 

而一些大型公益机构,他们在募捐的同时, 还有一个任务——寻找优质的合作伙伴。

 

目前公益机构的困境, 除了公募资质是个坎,还有个难题就是捐赠人的获取。互联网公益的兴起, 让很多机构只能依赖于大平台的流量, 难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用户, 即使获得,也很难维护。

 

这是我们为什么做平台技术研发的原因,我们要做数据共享,要让合作伙伴们都能平等受益。

 

公募机构,如果只是和合作伙伴共享资质,就成了二道贩子,是空心的。

 


专业顾问能力和平台能力要提升,让合作机构需要你,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让合作机构需要你?这就要问问,联合劝募的初心在哪里?别人为什么要在你的平台捐赠?

 

首先, 你的项目必须是好项目,你的心未必坏,但甄别力不足时是会出问题的。捐赠人看不懂你的财报,也看不穿你的真假。于是捐赠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捐赠人和项目之间的高效适配。我本来要捐100万,没有好产品,就捐10万,反之, 则可能捐150万。

 

其次, 联劝要有专业的能力,要有获取用户的能力。怎么获取用户?除了品牌营销,还有项目设计。

 


你的心在哪里?是在你的专业上,还是在你的用户身上?技巧是很容易被驯化出来的。心, 才是一个慈善机构最核心的能力。这就回到刚才所说的, 联合劝募的初心在哪?对合作机构更是如此,不要老想,他能给你带来数据,先想想, 你能带给他什么?你是否在他的项目设计,项目预算上给出了专业建议, 你是否真的能带他认清桎梏,成功破圈?

 


让我们先看看,大多数机构的舒适圈在哪,如何突围。

 

 

破圈

 


当互联网进入慈善时,我们说慈善的春天来的,但如今, 我们依然在春天守望春天,流量见底怎么办?

 

很简单, 捐赠人的诉求要被关注而不是被消耗, 大家都在相对轻松的领域里浴血奋战的结果,就是春天依然寒冷。

 

不是公益不行了, 而是一些公益人变”懒“了, 信念缺失。

 

以前,我们做公益时哪有互联网,都是亲身去。现在, 编篇文章,发朋友圈, 公益完成。这或许证明, 你不是有理想的人, 你自己没想真去改变什么, 只是让别人喝你的鸡汤。这是割裂的人生。

 

你在想什么?

 

现实中, 部分公益人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

 

9:30的时候想,别人都没到, 我也可以不到。


5:10分的时候想着要下班。


上班时间之外,想着这是自己的时间……

 

这样的状态是否值得捐赠人拿出善心善款养活你?

 


如果不值得, 那你会很惨,你应该很惨。甚至你还会抱怨,为什么今年的所得少了。

 


再这样下去, 土壤会贫瘠, 流量会见底。专业会缺失, 信任会危机。

 


这是我们在春天里感到格外冷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DAF

 

 

其实,任何一个寒冬里都蕴藏着春天的信息。当艰难来临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某些更符合时代脉搏的模式,将应运而生。

 

这里我想介绍的, 是在西方已存在百年, 在中国仍是新名词的DAF。

 

何为DAF?捐赠人出资设立子基金, 捐赠完之后,保留建议权。 美国的DAF捐赠金额,占了公益筹款的很大比例。

 

这种信任交托逻辑,让捐赠变得更高效,这是灵山基金会引出邻家计划的原因。(以家族名义成立基金会, 形成建议性捐赠)

 

你跟一个人能处得长久,往往是因为你了解他的动因。

 


捐和募两者之间得相处也是如此。

 


从联合劝募到DAF,有某种意义上的必然性,昭示了我们对捐赠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真正把他视作信任交托。

 

\"\"


DAF一定是中国未来公益的趋势。

 


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第一代人正在老去, 如果他们想捐赠,谁是他们信任的人?

 

在人与财富的关系,因着一代创业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发生变化时, 你怎么能找到目标捐赠者,完成他们的慈善诉求?

 

答案是,你首先要成为那个和他们有共识, 能将他们的公益理念, 传承诉求实现的人,所以这个时代对慈善人的要求,是你对专业和人性的认知,越来越深刻。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传统追求, 在现代社会, 它可以靠慈善体现, 人的终极追求都是利他的。如何把利他的追求, 结合法律法规变成现实,这是公益人要思索的。

 

\"\"

 

截止2021年3月31日,灵山基金会、金百临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具备DAF模式的邻家计划,用2年的时间,拥有了349支基金,项目189个,累计基金总额34339385.99元,项目筹款总额10452937.81,合计44792323.8元

 

是的,这个春天有些冷, 但只要珍惜每一缕春光, 在不断探索中, 播下一粒粒利他的种子,那个收获的秋天,一定会到来。

 

口述王文
整理令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