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 | 身体障碍,融入普通教育的「柏林墙」
来源:恩三公益
作者:雷丽婷
2021-05-06
842

 

 

\"\"

 

2016年上映的电影《喜禾》,是国内少有的以自闭症群体为主角的电影,电影的主角喜禾,是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9岁男孩。

 

他的母亲田琳希望喜禾尽可能地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但同学和家长们对喜禾的情况和他的间歇性发作感觉越来越恐惧。

 

  • 家长们要求校方开除喜禾,送他去特殊学校。
  • 学校迫于家长的压力,只好暂时让喜禾离开学校待在家里。
  • 田琳拒绝妥协,把所有心血倾注在喜禾身上,喜禾得以四次被留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直至家长们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局面慢慢变得无法控制,这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关注,而他们的关注却可能只是对当今社会热点的追踪,到底谁能来真正帮助喜禾实现融入社会的愿望......

 

电影的导演表示,影片是根据深圳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学生,被19位家长联名上书要求将其赶出校园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影片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社会能够关注自闭症这个弱势群体,让患有自闭症的人群能够被这个社会更多的理解与接纳。

 

在电影中喜禾的世界里,我们能轻易感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

  • 喜禾妈妈的坚持
  • 家长们的强硬反对
  • 校方的无力

 

 

「不能因为一个孩子,毁了全班几十个孩子的前途」

 

 

这是不少家长坚决拒绝心智障碍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学的理由。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掀起对自由、平等追求的民权运动。融合教育思想便由此萌芽。当时宾州一位家长在开学日带着他已经达到学龄,但智力评估不到五岁的孩子去普通小学求学,家长和校方直接轻蔑地表示,「你孩子有智力障碍,本来就什么也学不会,来学校干嘛呢?不是给大家添麻烦吗?」

 

同样面对此类质疑,面临特殊孩子加入普通班级引发的种种矛盾,从普通大众基于效用的价值观,如果事实真的是一个特殊孩子的加入将对几十个孩子的前途造成威胁,我们可能都会赞成牺牲那一个孩子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以保证更多孩子的教育质量。但我们是真的必须做这样的抉择吗?「少数派」的权利天生就该首先被牺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是莎士比亚告诉我们的待人的方法,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可以将更多差异化主体置于平等的平台上,享受平等的权利。就像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就像五十六个民族就有穿着五十六种不同服饰的人大代表,作为「少数派」,平等地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并非不可实现。

 

小男孩张峻绮三岁便被诊断患有自闭症,作为妈妈也曾犹豫是否要送他去接受特殊教育。但她首先选择相信孩子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拥有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权利,应该和所有人一样,一起学习、工作、参与社会生活。由此,即便多次遭到拒绝,妈妈便愈加用心和校方及班上父母沟通,甚至自己制作「学校与家庭联系手册」,记录孩子在校内外的现阶段表现、自闭症的相关介绍,并表示自己会承担所有责任。最终,大家被一个母亲对孩子热烈的爱感动了,接纳了他们。自此,不管遇到其他多大的困难,即便是艰难的历程,峻绮依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面对这类问题,美国的举动同样可以借鉴。1972年宾夕法尼亚开学日的案例,校方的拒绝,并没有击退家长,相反,他们联名将校方告上法庭,义正言辞地在法庭上举证——只要给孩子足够机会受教育,任何孩子都可以学习!智力状况(任何的特殊需要)从来都不该是剥夺特殊孩子接受教育机会的理由!可喜的是,宾州12个学区最终败诉,四条宾州州法律直接受到违宪质疑。此后的宾州学风大变,学校不仅必须给特殊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同时还必须保障特殊需要儿童的训练与教育质量,要符合提供给一般学生的水平。自此确立了宾州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的里程碑。此事件也受到了美国国会的关注,并于1975年颁布《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明确将特殊儿童纳入到融合教育的范畴中,让特殊儿童最大限度享受到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服务与支持。

 

美国「少数派」的行动,撼动了法令,为特殊孩子争取到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自闭症男孩张峻绮顺利完成学业,还在班上交到很多好朋友。「一个孩子与几十个孩子」的尖锐比较,不攻自破。现在,在宾夕法尼亚普通学校的课堂里,我们已经不能分辨出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了,因为,我们本就不该有这种区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这个班级中,有一个属于他们的特殊位置。

 

\"\"

 

 

「家长们的反对,是否是校方推脱的理由?」

          

 

在面临类似喜禾的情况时,不少学校声称迫于家长的压力,只能让孩子去接受特殊教育,校方一味地将责任推到特殊教育身上,融合教育的融合性何以体现?

 

接纳心智障碍孩子入学并非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使命,推广融合教育,也是普通学校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前,宾州学校有拒绝接收智力障碍孩子的权利,在国内,198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教学计划的通知》的文件中首次出现「随班就读」一词,在大多数学校里,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最直接的实现形式,就相关研究者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当时「随班就读」的形式已经在国内存在,但「随班就读」这种模式只是囿于形式主义,并没有上升至理念层面。调查发现,尽管多数普校老师赞成融合教育的观点,但他们绝大多数(约80%)更愿意选择特殊学校来教育特殊儿童。同时,校方和相关官员也表示支持随班就读,但又承认自己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资源和人员的不足,建议还是上特殊教育学校。

 

我们需要知道,融合教育的「融合性」,是基于教育均衡化与个体差异化的衍生。普通学校作为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场所,仅仅对融合教育有支持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意义的融合应当延伸并覆盖每一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因此融合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及国家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使得融合教育的价值和成效贯穿于每一个孩子成长生活中。在这一方面,美国首先在《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简称IEP)中提出要为每位残障儿童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IEP就是融合背景下,针对每一个儿童身上的差异化特质和个性化需求来设计的教育计划,从那以后,IEP成为美国实施融合教育的核心途径。

 

有了政策法令的倾斜,美国开始做了更多的尝试。从最初「零拒绝」「最少受限制环境」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将通用设计(简称UDL)的理念引入融合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课程设计之中,提出学习通用设计理论。学习通用设计的理念要求融合教育在信息呈现方式、学生参与方式、知识技能展示方式等环节都具有灵活性,即校方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需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择的知识获取途径,如观看视频、收听播客、阅读期刊文章或浏览主题网站;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包括视频、播客、宣传册、论文或演示文稿等。

 

校方的目的就是为学习路线创造选择,能够让学生更快到达目的地,减少挫折感,减少在课程指引方面的障碍。校方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支持条件和适当的学习挑战,使得所有学生都可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果。经过接近四十年的发展探索,到2016年,美国6~21岁特殊学生在普通教育学校的安置比例已经超过了93.99%。

 

这得益于美国对制定政策的一贯坚持、对开展融合教育的高标准,由此根本性地改变了特殊学生受教育状况,呈现出显著成果。美国作为当前融合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实践和理念探索的过程也可以为推动国内融合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

 

 

父母在融合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

 

 

现实中很少有父母像喜禾妈妈一样有勇气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放弃家庭和事业,作为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对孩子受教育权利的坚持,对孩子的一生意义重大。

 

据相关研究报告发现,对于残障儿童及其家庭而言,家庭内部所拥有的力量是其生活质量的核心来源。家庭参与、家庭支持、家庭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伙伴协作,将有利于孩子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而家庭内部的力量主要来源于父母对融合教育等的关注和支持,因为是否接受融合教育的决定往往取决于残障儿童父母。

 

那么父母该怎么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融合教育呢?针对这个关乎孩子一生的问题,父母需要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认知和思考。

 

  • 首先父母需要对自身孩子的残障情况有清晰的认知;
  • 再者需要将学校融合教育环境和课程开设情况与孩子做一个匹配。在这过程中,我们应该警觉不少父母可能因为融合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和家校协调更为困难而直接放弃让孩子接受融合教育,实际上父母早期的尝试和支持是孩子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而这种支持在弱势儿童中显得更为必要。如果孩子自身情况适合融合教育,父母应减少对融合教育的误解,家庭应该积极与学校合作,对孩子的学习生涯进行战略规划,制定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找到适合孩子的发展方向。
  • 最后,融合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免不了困难和障碍,需要各界提供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支持。

 

我们相信,千千万万个「喜禾」能够共享美好、和谐、有爱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戴建雨,葛新斌.特殊学生家长融合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与阐释——基于扎根理论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21(2):18-25.

[2].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4):125-129.

[3].博士级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D)林凡裕:美国融合教育什么样?(一)(2020)

[4].郑伟,张茂聪,侯洁.美国融合教育的政策特点与实施效果[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7):99-106.

[5].利用“学习通用设计”让融合教育落地,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刘 斌(2018)

[6]."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Child Count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EB/OL].(2017-07-15)[2019-01-14].

[7].Dana Hilbert. Perceptions of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ndwithout Disabilities Attending Inclusive Preschool Programs[J]. Journal ofEducation and Learning,2014,3(4).

[8].Ochoa Theresa A., et al."Universal Usability and UniversalDesign for Learning."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56.5(2021).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