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岁+”何时成了人生和事业的“荣枯线” ?
“35岁还买不上房,新一线城市已经不想要你了!”
近日,由于合肥市出台的购房新政,这一话题登上了热搜。
4月份,合肥市发布《关于新建商品住房公证摇号公开销售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刚需购房人除了要满足市区内无房、缴纳一定期限的税收和社会保险等规定,还得“年龄在35岁以下”。此举引发众多质疑,被指年龄歧视。
面对网上“骂声”一片,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回应称,调控政策并未排除35周岁以上人士的购房资格,他们可参加普通摇号购房。同时表示,已出台各项人才租房、购房优惠政策,无论租购,均有稳定的保障途径。
但在很多网友看来,这个解释很无力——为了留住年轻人和人才,牺牲了普通“中年”人的利益,没有人情味,且有失政策公平。从公民权利的角度,将买房资格与年龄条件捆绑,加剧社会“35岁+”人群沦为人力成本的焦虑情绪。
事实上,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劳动力的整体年龄早已迈过“35岁门槛”。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1985~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其中城镇38.37岁,农村38.42岁。这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程度提高的自然结果。
然而,部分城市和用人单位无视人才成长的这种规律,考录、招聘人才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90化”,不仅是一种歧视,更是一种无知。“35岁+”人群找工作、换工作、稳工作频频亮红灯,不仅不算人力资源,反而沦为“人力成本”。
“35岁+”何时成了人生和事业的“荣枯线”?
事实上,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相比刚毕业的大学生,“35岁+”的中年人在知识和经验上更加成熟。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这个群体理应在职场上受到优待,让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滑落到鄙视链的底端。正确的人才观不应把年龄视为包袱,而应看作财富。这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然而,相关调查显示,中国35岁以上求职者有近一半因收入下降,从中高收入群体降至低收入群体,有九成左右遭遇求职困难。这种只图“人口红利”、不管负面效应的做法,无形中暴露了一些城市发展理念上的功利主义,缺乏一个城市应有的包容和温度,也不利于民生和社会和谐。
抛开年龄歧视看,合肥“35岁以下购房”的政策背后,折射的是城市想要减缓城市老龄化速度、减轻城市抚养比的意图。
第七次全国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还未公布,从已公布的26个地级市的人口数据来看,其中有8个城市户籍人口均列入负增长行列。辽宁抚顺是目前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情况最糟糕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沈阳数据相对好一些,为-3.34%,紧随其后的是山东威海,为-3.05%。此外,还有台州、扬州、镇江、常州和无锡5个城市。
人口自然增长下降,首当其冲的是劳动人口减少,社保支出增加,年轻人承受的社会负担加重。
据央行4月17日转发的工作论文数据,从劳动人口数量看,预计2035 和2050年,我国分别比2019年下降4.6%和15.2%,而同期美国分别增长2.4%和7.7%。从劳动人口占比看,2019年中、美分别为70.6%和65.2%,我国比美国高5.4个百分点。而到2035年,这一差距将缩小到3.2个百分点,2050年,我国转而比美国低1.3个百分点。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老龄少子化问题凸显,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00后”比“80后”少约7200万人。在人口流动放缓背景下,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大幅分化,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外流。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先后掀起“抢人”大战。
而在总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年轻的劳动力人口必然僧多粥少。有专家指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未来如何进一步充分挖掘潜在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实现“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才是重中之重。“35岁+中年危机”面临的就业、买房障碍,不仅加剧了社会焦虑、构成“年龄歧视”,更是对人力资源的挥霍和浪费。
总之,只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社会变化和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真正解决城市老年化问题。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内卷”恶性循环。对企业发展如此,对城市发展也是如此。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