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两会建议 | 汤敏:再不正视50万处濒危文保单位的困局,文化复兴事业危矣
来源:古村之友
作者:汤敏
2021-02-24
1137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论在报纸、电视还是大小会议上,都常听到这样的惯用表达方式"在某某领导或部门的重视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绩"。或许我们听的次数太多,自然习以为常不去反思,但我今天想给大家讲讲另一方面的观点,如果靠重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那应该就不是什么棘手的问题,因为重视这个行为太简单,太轻浮。而那些根本就不敢正视的问题,就一定是些紧迫且棘手的问题,因为已经棘手到不敢正视。所以今天我来给大家说点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那就是粗略估计,我国50万处濒危文保单位的困局。

 
 

为什么说我国仍有50万处濒危文保单位,

而有关部门却一直不敢正视?

 

 

从全国第八次文物普查的统计数据看,国保文物单位约5000处,省保文物单位约20000处,市县保文物单位10余万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60余万处,加上各种未纳入文保单位保护的有价值历史建筑,粗略估计,我国各级不可移动文保单位总和约两百万处,这两百万处就华夏文明几千年来的物质家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不要觉得两百万处绝对数量很庞大,要是除去14亿人口,也就平均每700人才有一处文保单位的滋养,加上我国城乡文保单位分布的不均衡,人们享用文保单位的滋养就更少,所以这个家底并不厚实,甚至可以说是僧多粥少闹饥荒。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批5058处分布图

 
\"\"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5批6819个村落分布图

 

就这么一个局面下,我仍说其中还有50万濒危文保单位未被正视,这也是我特别气愤的原因。在我国的公共语境中,我们常听到濒危动物、濒危植物甚至濒危老人,几乎听不到濒危文保单位的提法,似乎我们的文保单位都保护得当。但真相是这50万处濒危文保单位的现实,根本不逊于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压力,甚至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我会估算出有50万处濒危文保单位,当然这一数据未见有任何官方数据和研究报告,而是来自我对中国基层文保现状的多年观察与调研。我所界定的濒危文物指文物本体出现明显坍塌、屋面严重漏雨、主体梁柱部分严重损坏等情况,并在台风、暴雨、大风等天气下极可能彻底倒塌的文保单位。约5000处国保和近20000处的省保单位相对较少存在濒危状况,10万市县保中应该有20%处于濒危状况即2万,60万未定级文保中应该不低于50%处于濒危状况即30万,剩余百万历史建筑中也应不低于30%处于濒危状况。综上,我国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守估计,仍有50万处处于濒危状况。

 
 
\"\"

全国超过50万处类似濒危不可移动文物

 

当然会有很多文保部门的领导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数据,认为我在危言耸听甚至蓄意造谣。但是如果更多领导愿意走近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偏远县城去调研文保状况,你们会认同我的看法,而不是只去调研北上广深的文保情况,或者只去关注国保和省保的情况。只要走进中国的县城,去关注那些低级别和未定级的文保单位,我相信你会为当下50万处濒危文保单位的局面,焦急万分。

 

为什么要对这50万低级别文物如此在意呢?保留好珍贵的国保和省保不就好了?或许很多人会这么想。这些低级别文物广泛分布在最广大的县域,是最广大群众身边的文化遗产,尽管他们没有故宫的豪华、良渚的厚重、长城的巍峨,他们就是最不起眼分布在村口的寺庙、乡里的名人故居、远处的楼塔,但他们可以天长日久就近为广大群众提供最亲密的文化滋养,这是故宫、良渚和长城都不能及的,他们是真正的群众文化遗产,平民文化遗产。

 

像扶贫一样,总书记讲,真扶贫、扶真贫,我们共产党人最讲实事求是,文保事业当前最大的实事求是就是这50万的濒危低级别文保单位。在过去20-30年里,仅国家统计消失的文保单位就有4万余处,还不论广大处于乡野未统计就消亡的文保单位,如果有全部统计数字,我相信会是触目惊心的。所以我们不能再大意了,要正视这50万濒危文物的困局,它们也可能就在未来3年、5年因为一场大雨、一场台风而彻底消亡。

 

如果这50万真消亡了,可能堪比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文化浩劫,我们如何对得起几千年华夏祖宗的辛苦传承?如何对得起习总书记对文化复兴事业的殷切嘱托?如何对得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的急切渴望?如何对得起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文化滋养?靠抖音的精神麻醉、几台晚会的虚伪说教、几部电影的票房兜售,怎么撑得起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脊梁?我们不能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所以,我真诚建议国家文物局开启濒危文物统计调查,正视这个残忍的现实。

 

 

这50万处濒危文保单位该如何救援?

 

 

近十年,我们一直在为这些濒危文保单位寻找出路,正如扶贫工作要找到穷根一样,造成濒危文保单位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财政资金不足吗?如果按平均每处50万元进行抢救,总共需要财政投入2500亿元。2500亿元对当下中国的财力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抢救之后,这些濒危文物后续如何持续走上复兴的道路呢?还是两三年后继续返回濒危状况?

 

经过古村之友这些年抢救了数百座濒危文保单位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濒危文保单位尽管需要抢救资金,但更需要认同它的人共同出资众筹抢救它,这样既筹集了资金也获得了广大群众持续热爱文物保护单位的投入,广大出钱出力参与文物保护的群众也可以以芳名碑的形式与文保单位一起万古流芳,通过抢救濒危文保单位发动社会共建共筹共治,这其中的社会教化力量正是文保单位最无价的内涵。

 

在这种共建共筹共治的模式下,政府部门改变过去全资抢救、文化包办的独角戏形式,转化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财政支持的共同参与模式,既有效减少了财政压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广大群众热爱文保单位、自发管理运营的长效机制。

 

如果以2500亿资金的总盘子为准,以政府全额投入,既可能两三年返回濒危,同时群众也无法认同文物价值。换成共建共筹共治的模式,从我们过去的经验看,政府仅需要1/5的资金,500亿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平均每处濒危文保单位参与人数300人,将共计1500万人参与进这项伟大的濒危文保单位抢救大行动中来,这对全民文保教育是最难得的契机。以我们过往的经验看,只要国家文物局采用这种社会化方式抢救濒危文保单位,用不了三年这50万濒危文保单位将永久脱离濒危局面。

 

 

因此,我真诚建议国家文物局,重视濒危文保单位抢救的社会动员工作,组建社会动员处,运用社会共建濒危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律,快速开展濒危文保单位的抢救工作。

 

 

结尾

 

 

本文主要向社会和有关部门传达三个观点和请求:

1.正视濒危文保单位的抢救仍是当前文保事业里非常紧迫的一项工作,并且规模之多是超出常人想象的,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调研经验,不会少于50万处。

2.建议国家文物局启动濒危文保单位的普查工作,尤其县域低级别濒危文保单位的普查。

3.建议国家文物局组建社会动员处,发挥社会抢救濒危文保单位的热情,快速完成50万濒危文保单位的抢救。

 

 

濒危文保单位线索举报

如您发现身边有濒危文保单位

请给我们提供信息

我们将推动相关部门联合抢救

 

濒危文保单位线索表

请识别二维码填写

\"\"

 

 

古村之友 汤敏

2021年2月23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