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丰中国的本土策略
来源:2008年 春季刊 No.37
作者:王 辉
2008-05-30
1744
领域 乡村振兴

 

 

 
沛丰中国的本土策略--以与微软的合作为例
 
 ◎  王  辉
 
       2002年,法国沛丰协会(PlaNet Finance)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作为以小额信贷项目为主导业务的非营利组织,沛丰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支持小额信贷行业和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消除贫困。从一开始在农村地区开展小额信贷,到目前和微软合作,同时在城市从事社区发展,沛丰正在经历策略上的“转身”。
 
      
 
沛丰的策略调整
 
        沛丰进入中国后,不仅在宁夏、陕西等贫困地区开展小额信贷,还在城市地区开展“城市社区发展”项目。后者是在微软的“潜力无限”项目资助框架下的项目,为期三年,双方合作的主要形式是“社区学习中心”。2004年7月,沛丰与微软、北京西城图书馆和西城区团委共同合作,在北京创建了由微软公司“潜力无限”项目资助的第一个“社区学习中心”,主要为进城务工青年、社区及周边的弱势人群提供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以下简称微软“社区学习项目”或沛丰“城市社区发展项目”)。
 
        该项目依托北京西城区图书馆作为培训场所,旨在推动这些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项目初期,每期有80名左右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现已增至160人。在3个月左右时间内,学员们利用晚间或者周末,每周4次参加培训,讲师由西城团委和西城区图书馆共同招募高校志愿者担当。一方面培训工作技能,以便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也让学员懂得利用所学,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通过软件编辑完善自己的求职简历;通过建立电子邮箱或在线通讯工具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络,使自己的打工生活不那么寂寞。
 
        虽然为目标群体提供计算机技能培训,也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却不能打消人们对其开展的“社区学习项目”带来的疑问:“城市社区发展项目”和小额信贷有何种关联?
 
       “沛丰进入中国就是希望通过支持和促进小额信贷行业来推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中国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创业青年和下岗人员提供创业机会。”沛丰城市社区发展项目主管郭岸茹说。郭岸茹是在微软的“社区学习中心”项目开展一年以后才加入沛丰担任这一职务的。之前,她曾就职于世界自然基金会,从1996年起,还一直是红枫心理咨询中心(原妇女热线)的志愿者。
 
      “城市社区发展项目之所以没有立即去和小额信贷接轨,主要还是由于中国的金融服务行业还没有完全对外放开,沛丰的小额信贷项目依然还主要集中在中国农村的贫困地区,而针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小额金融服务,目前还处于停滞阶段。尽管沛丰一直尝试着从各个方面寻求一些实质性的突破,但目前看来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进展还不是十分理想。”
 
        微软公司的“潜力无限”项目,作为一个以推广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培训项目,可以说为沛丰在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开展小额金融服务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机会。在谈及沛丰“小额信贷”和微软“潜力无限”项目结合时,郭岸茹说:“任何一个机构,包括沛丰在内,都有自己的优先领域,这个优先领域是跟每个机构的愿景和使命密切相连的核心(如沛丰的核心是推广小额信贷技术服务),否则它就无法在有限的资源和范围里实现其总体目标。”沛丰希望通过与微软结合,在城市里建立起一批潜在的小额金融服务“客户”群体。他们可以是进城的打工者,也可以是青年创业者,还可以是那些下岗的再就业者。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曾经希望可以通过微软‘社区学习’项目的实施,打造出一批可以熟练使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操作的‘精英’学员,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他们脱贫、创业的梦想。学员们可以通过网上开店或者掌握的一些专业技能软件知识,比如平面设计和制图等,增加收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郭岸茹解释,沛丰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小额信贷业内的技术优势,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但是,由于现有的条件有限,时机尚且不成熟等原因,这个计划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仅落实到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及弱势人群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功能上。
 
      “当然,这种情况仅限于城市,而在农村,沛丰的‘小额信贷’和微软的‘潜力无限’项目的结合已经很到位、很成功,如在陕西安塞的小额信贷业务。”显然,郭岸茹对沛丰目前在农村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还是较为自信,同时也相信一旦时机、条件成熟时,这样的业务在城市也会很好的开展起来。
 
        虽然“城市社区发展”项目在目标上转变为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社区及周边弱势人群,但另一方面,沛丰却努力使项目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希望将产出最大化,让这些进入“社区学习中心”的贫困人群,学习到计算机技能之外的,包括工作信息、生理保健、心理健康、法律维权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他们在城市更好地生活。
 
      “现在的工作由原先的单一化,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在发展。由早期单纯的IT培训,开始向多样性进行转变。”郭岸茹在谈及项目在实现“社区学习中心”的综合职能方面所取得的一点进展时说。另外,让她最高兴的是,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本土的、国际的NGO也陆续地加入,充分利用这个已经搭建好的平台,服务于城市中的外来群体和弱势人群,以实现NGO倡导的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沛丰与微软的合作,以及沛丰从“小额信贷”向“城市社区发展”项目的转换,某种程度上表明,沛丰在中国扎根过程中,在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的情况下,能够依据自己的“优先领域”和使命去锁定机构的发展战略,从而重新形成对目标人群需求的定位,以此来实现项目的本土化。用“曲线救国”式的路径,来形容评价沛丰在中国的遭遇以及探寻到适合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尽管郭岸茹对此不太认同,但仍可表明沛丰在城市所采取的发展策略。目前,沛丰已在上海、郑州和昆明等7个城市相继开展了“城市社区发展”项目。
 
 
 
磨合与合作
 
        项目的多个合作方,企业、NGO、政府和图书馆,均围绕共同的目标人群的需求展开合作,以社区学习中心为载体,整合和利用不同资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前,社区学习中心已举办了11期培训,近2000名学员。2007年6月底,3年的合作结束,但这不意味着社区学习中心停办。恰好相反,大家都希望能持续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学习中心能持续运转,并为其他城市的项目开展提供借鉴。
 
        在沛丰对合作伙伴进行多次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和领导力培训之后,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开始独立运作社区学习中心。2007年7月1日开始,沛丰又和美国富生基金会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合作,共同对外来务工人员和社区弱势人群健康培训项目提供支持,以完善学习中心的综合职能。就实际项目运作和技术支持层面而言,现在沛丰还一直跟西城区图书馆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在这种多方合作的过程中,以微软作为企业与沛丰作为NGO的合作最为引人注目。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对公益事业的共同看法的基础上,这点尤为重要。合作方多次提到“合作是大节,摩擦是小节,要注意到双方的合作是大局”,微软的社区事务总监张烨也一再提到,企业和NGO的合作的案例太少,且媒体的报道不多,所以不仅要宣传,还要从合作的正面进行宣传和报道。张烨曾经担任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于2006年1月受微软“潜力无限”项目的邀请,加入微软(中国)的社区事务部担任总监一职。微软积极鼓励员工融入他们所处的社区,参与到“潜力无限”项目的志愿者工作中。员工志愿者组成团队在社区学习中心任教,解决技术问题,也与打工青年进行心理交流。
 
        微软和沛丰建设性的合作对项目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来自不同背景的双方在一开始面对差异时不需要磨合。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什么样的立场去看待并化解它,从而形成双方在磨合阶段的正确认知。项目实施初期,双方曾在项目管理特别是项目的宣传方面有过不同的意见,但随后都较为顺利地达成了共识。对此郭岸茹解释,这主要是不同机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工作方式与手段造成的。由于企业比较注重商业效益和社会影响,而NGO更加关注的是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和持续性,这就难免造成由于关注点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异。郭岸茹更像是在重新解读人们眼中的“公益营销”概念:虽然企业和NGO之间的合作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也强调品牌效益,后者直接以目标人群受益为使命。微软(中国)社区事务部总监张烨说,微软和沛丰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也是NGO与企业合作需要争取的条件。
 
        众所周知,资源是项目实施的保障,也是项目运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谁掌握的资源多,谁就有可能在项目的运作中占主导地位,影响项目的决策。总体而言,与拥有大量资源的企业相比,很多NGO明显处于弱势。学界对此也有很多探讨,认为NGO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不适,是由于双方的不对等关系所导致的。早在1970年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的观点,当然,随着社会企业责任运动的兴起,使企业也由关注企业利润、股东利益等因素,逐渐开始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而NGO自身资源有限,所服务和代言的目标人群又是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所以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价值理念差异,拥有资源的多寡不同,造成这种地位上的差异是必然的。
 
        这样的解释深受一些人的认同,但沛丰却表达出不同的声音。“就项目本身来说,我们的目标群体是相同的,都是针对贫困人群”。微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沛丰则是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能力,降低他们陷入贫困的风险,从而完成自己的使命。合作双方虽然存在差异,在所难免,但却都在进城务工人员这个目标群体上找到合作的交汇点。“这仅仅是双方在工作方式或采取的手段的差异而已”,郭岸茹多次对此予以强调,指出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交流与沟通来增进了解,所以处理起来相对容易。谈到张烨,郭岸茹对与她的合作十分乐观,非常愉快。共有的NGO的工作?-验及发展理念,对开展的项目和合作的双方来说,无疑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合作方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更好地磨合。
 
 
 
后记:
 
        沛丰在进入中国完成其组织使命遇到困难时,定位于小额信贷并保持其“优先区域”不变,然后寻找发展的机会。这种策略性手段对其本土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此外,对沛丰来说,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必须经历磨合的过程。而沛丰对目标、使命的坚持,以及应对公益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的方式,都是基于对自身的清晰认识。
 
        联想到近些年,草根NGO大量涌现,表明社会出现了多样性需求,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为维持组织的生存发展,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致使有些组织在目标群体的设定和资源的获得方式上均出现偏差,甚至忘却了组织的使命。如何在合作过程中不失去组织自有的主体性,争取平等的合作地位,是NGO发展过程值得重视的地方。沛丰的策略以及和微软的合作实践,为其他组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