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溢彩星光是“公益1+1”资助行动框架下聚焦社区困难老人服务议题的资助项目。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导下,由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泰康溢彩基金会)和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联合发起,在服务困难老人的同时,助力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本文是溢彩星光伙伴北京市美丽心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美丽心灵)的社会工作者曹霏的成长故事。
北京市美丽心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曹霏
我是曹霏,一位在社会工作路上走了19年的“老社会工作者”。从助残服务到社区救助,我始终相信,每个特殊群体的需求都值得被温柔回应。2020年,当我带着对残障服务的熟稔踏入某保障房社区时,却在叩开一扇扇独居老人的家门后,被另一种沉甸甸的需求击中——那些照顾残障子女的银发身影,那些对着空墙吃饭的孤独面容,让我意识到:这里有一群更需要“被看见”的困境老人。
曹霏(左一)参与溢彩星光项目一期辅导会
溢彩星光:让我们真正触摸到困境老人核心需求
2021年6月,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协作者发起的“公益1+1——溢彩星光”项目,像一束光照进“美丽心灵”的服务蓝图。此前,我们虽关注到老人需求,却苦于缺乏系统支持:如何精准界定“困境老人”?怎样设计可持续的服务模式?项目的介入如同及时雨,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带来专业方法论的赋能——在立项评审会上,溢彩星光项目的公益导师带着我们逐字分析服务定位,从“物质帮扶”到“身心关怀”的转变,让我们真正触摸到困境老人服务的核心: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帮助,更是被理解的尊严。
初入社区时,矛盾频发的环境曾让我们束手无策。但溢彩星光项目反复强调的“优势视角”,教会我们换个角度看社区——当看到居民主动帮老人打车时,我们不再视其为个别善举,而是敏锐捕捉到社区自带的“互助基因”。在项目组的支持下,我们搭建起“以老助老、以残助老” 的志愿体系:将热心居民转化为“社区合伙人”,每月最后一个周四的“志愿服务日”,成了老人们掰着指头期盼的暖心约定。一位曾被帮助的残障老人后来成为志愿者,他说:“从前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发现还能帮到别人。”这种改变,正是溢彩星光倡导的“赋能式服务”: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当志愿者们穿上统一马甲穿梭在楼宇间,当老人们主动分享家里的腌菜,社区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变成了有温度的共同体。
美丽心灵的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共同打造社区小花园
如果说志愿服务是面镜子,照见社区的共性需求,那么个案工作就是一把钥匙,打开困境老人的个性化困境。在第二期项目中,我们接手了老李和小李的案例:父亲老李身患重病,儿子小李智力残障,父子俩挤在一间屋子里,医疗、照料、心理支持等问题交织成网。这样的复杂个案,单凭过往经验根本无法应对。关键时刻,溢彩星光项目组协助对接了某区的未成年儿童保护中心,又联动了多个部门同时介入,北京协作者的资深社会工作者带着我们拆解问题,从“我能做什么”到“服务对象需要什么”,完成了专业视角的重要转变。当历时一年的介入终于让老李住进合适的养老院、小李获得日间照料服务时,我才真正明白:困境老人的需求从不是单一的,唯有打通“政策 + 资源 + 专业” 的服务链条,才能织就兜底保障的密网。
社会工作者曹霏为服务对象小李开展个案服务
热情+专业,才能把好事办好
19年的社会工作生涯,我曾以为“热情”是做好服务的关键,直到在开展“溢彩星光”项目的服务中,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懂比爱好”,社会工作服务是带有温度的服务,但是有时候开展服务时间长了会有所倦怠,有时也会感到你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服务,但服务对象还是对服务不满意。反思后发现,问题出在“不懂”——不懂老人经历过的历史创伤,不懂他们对“被怜悯”的抵触,更不懂政策落地的具体细节。做到“懂”服务对象需要做很多的功课,需要双向评估,需要反复进行需求调研,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过往,需要了解当时的政策和现有的政策,需要和户籍地进行沟通,还需要懂得医学、懂得护理学和康复学,总之要懂得很多很多。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就很难说是“懂”服务对象,就做不到真的“爱”服务对象。如果服务成为被动的服务接受者,那么社会工作者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原有的热情也会逐步被消耗。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的助人专业,学习了社会工作,掌握科学的助人方法,能够“把好事做好吗?我认为社会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善意,更在于以科学的方法实现“把好事做好”的专业目标。而掌握专业知识、建立正确认知,正是践行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这些科学方法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当接待老人倾诉过往时,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倾听者,更要运用专业技巧,在尊重隐私与保障安全的边界内,敏锐捕捉言语背后的情感需求与未被满足的潜在诉求;当入户走访,发现老人桌上散落的药瓶,需以温和的询问、专业的观察,构建起对老人健康状况的系统性评估;面对老人关于政策福利的问询,更需以扎实的专业储备,提供精准且清晰的回应。正如在编写《为老服务入户工作指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唯有秉持真诚沟通的态度、保持细致入微的观察,并给予及时且专业的回应,才能真正叩开服务对象的心门,将专业服务落到实处。
社会工作者曹霏在参与溢彩星光项目三期中期辅导会现场做分享
三年溢彩星光路,改变的不只是服务对象。对“美丽心灵”而言,这是一场全方位的能力跃升:从最初依赖外部指导,到如今能独立设计“需求评估-资源链接-成效评估”的服务闭环;对我个人而言,从残障服务的“熟手”转型为老年服务的“探索者”,每一次项目组组织的参访、每一场与同行的经验交流,都在重塑我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最动人的是社区的变化:当居委会主动邀请我们参与养老服务规划,当居民看到社会工作者就热情打招呼,我们知道,好的项目就像一棵树,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主干,而机构成长、社会工作者蜕变、社区融合,就是那一片片舒展的绿叶,在阳光雨露中共同生长。
如今走在社区里,看着志愿者们搀扶老人散步,听着活动室传来的欢声笑语,我常想起溢彩星光项目的核心理念“两不限两鼓励”——不限制服务方法,鼓励我们在实践中创新;不限制资金用途,让资源真正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这三年,我们不仅学会了“爱老人”,更懂得了“懂老人”:懂他们藏在皱纹里的故事,懂他们欲言又止的期待,懂他们对尊严与价值的渴望。
社会工作者曹霏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活动
展望未来:让点滴善行 汇聚成璀璨星光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老人的需求不仅仅只限于物质方面,而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服务中是“供给侧”,老人在服务中是“需求侧”,要根据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服务的供给,从单一的服务变为多元的服务。这三年来,在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协作者“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下,为老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给予了关怀和支持。社会工作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在深耕中彼此成就。感谢溢彩星光,让我们在服务困境老人的路上,既有了仰望星空的方向,也有了脚踏实地的力量。未来,我愿继续做“懂老人”的社会工作者,让每一份关爱都精准抵达,让点滴善行汇聚成璀璨星光。
让爱长长久久,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一路同行,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