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老龄社会前夕的“养老院”困局


“总体来说,一半盈利,三分之一亏损,剩下的勉强维持,”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状况调查显示。
8月14日,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开张不久,入住率仅能达到30%,大部分房间闲置。通过招标获得老年公寓经营权的马剑说,虽然政府每月给予一个床位150元的补贴,但每个床位单维护费就要一千多,仅此投资者一年必须付出数百万费用。
与此形成对比,一些至今仍是官办公营的养老院,人满为患,想要入住的人需要登记排队等待数月。
全国老龄委最新披露,中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6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而从今年开始,中国将步入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数据还显示,每年中国6000多万离退休人员实际购买力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然而当前市场提供的产品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
8月17日,接近民政部的人士透露,一份系统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正在酝酿,重点在于框定政府和民间资本在参与养老服务业方面不同的责任,并落实、细化支持民间资本提供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比如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
多方调研:公办民办待遇不一
目前各相关部委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政策调研,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前期调研,全国失能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老年人失能等级划分标准》、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发展老龄产业等专题调研,其中针对民间养老机构福利院的调研被作为重点之一。
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首次全国范围内的民办养老机构状况调查正在进行。该调查自去年下半年始,已由四川、新疆多地取得一手数据。
8月14日,调研课题参与者、中国人民大学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姜向群介绍,通过调研发现,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机构者越来越多,到目前比重超过60%。
但经营管理情况又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档次较高的民办养老机构有所盈利;而少部分位置偏远、新开张的福利院由于交通、成本等问题,入住率低,亏本负债经营。
一位地方从事老年工作的官员透露,公办养老院收费较低,环境较好,故很多人争着住进去,真正能住的只是少数,且多是干部,真正困难而又不具备经济条件的,并无合适的养老机构可住。
她同时透露,也并非这些公立养老机构不亏损,而是国家为了保证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不计成本”,所有亏损由政府财政兜底和补贴。
“相对这些公立福利院,民营养老院获得的补贴力度很少。”这位知情者坦言。
政策难落地,矛盾丛生
调研中还发现,对民营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尤其在地方。
由于财税优惠措施要求达到政府规定的养老院标准才能享受,“卫生、防疫、环保、消防、工商、税务,每个部门手续都要全”,一些机构干脆放弃这些优惠,转而另图他法。
办法之一,一些高档的养老机构为了减少亏损,不惜在政策范围内打擦边球,将部分空置房屋临时作为宾馆客房或休闲会所搞“创收”。
还有一些民营资本盯上了国家对于福利用地的优惠政策,通过与当地乡村政府合作,名为建养老机构,实为开发房地产。
更为恶劣的是,一些条件较差的私营养老机构,以降低服务质量来减少费用支出。例如,长春就曝光了一家“黑心”养老院,给老人每天吃刷锅水泡的馒头,甚至还把老人捆绑起来虐待。今年4月这些消息经媒体曝光后,已被查处。
“由于国家政策规定不细致,特别是对养老机构作为公共福利资源的特殊地位,未明确地厘定政府责任和企业空间,导致一些问题,甚至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上述知情人士直陈。
应让NGO团体参与
“政府应该主要接收身体不能自理的老人,建立特别护理院,通过财政倾斜政策照顾这些老人中的弱势人群;政府买单的养老院也不能建得太高档,要着眼于帮扶真正困难群体”。国家发改委社会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赞成这种提法,关键是政府如何合理分配资源。
杨表示,由于养老服务的特殊性,不能指望这是一项“暴利”的行业,应该让一些专业NGO团体参与进来;而谋取“暴利”者逐渐被市场淘汰。
此外,为了提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上述官员建议将公立养老机构不计成本的“暗补”变为“明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而对于民营养老院,政府通过服务标准和原则政策框定其经营范围后,不宜作再多干涉,但如果其占用了公共福利资源谋取私利,政府就应坚决取缔。
该官员指出,关键在于,新政策中要建立关于政府资金立项、使用及评估的全过程体系,要吸收包括老人子女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资金的使用和评估中,保障纳税人对于父母保障的愿望得到合理实现。
姜向群认为,通过这种民主监督和评估,还有利于及时解决养老机构或服务中诸如“虐待老人”的极端案例。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