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万钉钉运动用户捐步守护零星大熊猫
作者:约未来
2025-09-08
19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公益事业正以创新形式融入大众生活。截至2025年9月7日,钉钉运动平台联合阿里巴巴公益、爱德公益基金会及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的“守护零星大熊猫”公益计划,已吸引超过205万用户参与捐步,累计筹集520余万个公益梦想(每10万步对应1个公益梦想),为野生大熊猫保护与熊猫村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这场以“运动+公益”为核心的行动,不仅展现了科技平台的社会责任感,更探索出一条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新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908015005_304_286.jpg

钉钉运动项目页面截图

从“人进熊退”到“人熊共生”:公益行动破解生态困局

在我国西南山区,分布着众多约1000个“熊猫村”。这些村庄虽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却长期面临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矛盾。

据统计,全国现存野生大熊猫中,仍有部分“零星熊猫”生存在保护地之外,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竹笋、竹林等生存资源被村民与大熊猫共同争夺,盗猎行为亦时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花花”等网红大熊猫的走红,零星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更引发社会关注。

“守护零星大熊猫”公益计划直击这一痛点。项目通过钉钉运动平台,将用户的日常步数转化为公益资金,每10万步即可支持1单位熊猫森林的守护。资金由阿里巴巴公益提供,经爱德公益基金会统筹,最终由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落地执行,用于退耕还林补贴、巡护监测、生态教育等场景。

这一模式既解决了传统公益“捐款门槛高、参与感弱”的痛点,又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人人可参与、步步皆公益”的愿景。

微信图片_20250418041958 - 副本.jpg

标准化与颗粒化:公益行动的“精准手术刀”

项目以“内容化、标准化、颗粒化”为三大核心策略,确保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落地。

内容化方面,云养大熊猫共益平台推出“云养大熊猫”线上社区,用户可通过数字化熊猫百科、公益答题、参与线下探访等方式解锁“熊猫志愿者”“熊猫村荣誉村民”等称号。2025年以来,平台已组织9次月度巡护监测活动,吸引村民志愿者、熊猫少年、奥运冠军等群体参与,累计清除猎套、记录野生大熊猫生活痕迹超百次。

标准化建设是项目可持续性的关键。针对“熊猫村”农户,项目制定退耕还林补贴标准(100元/亩),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科研教育处选定的12个熊猫县、1200亩林地;针对熊猫志愿者,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提升其动植物辨识、栖息地监测能力;在信息采集领域,建立“熊猫百科”“熊猫村”数据库标准,为全球大熊猫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颗粒化执行则体现在资金使用透明度上。项目以平均“0.5元/平方米”为单位核算林地保护成本,预计守护1200亩熊猫森林。例如,在四川洪雅县丛林岗零星熊猫社区保护地,用户捐步资金直接用于支付村民巡护补贴,确保每一分钱都流向生态保护一线。

3.jpg

从“输血”到“造血”:公益生态的良性循环

项目不仅关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更致力于构建“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公众参与”的闭环体系。

在生态保护层,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计划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开展零星熊猫种群监测。同时,通过“熊猫织造社”项目培训留守妇女成为“熊猫绣娘”,将传统针织技艺与大熊猫元素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传承非遗文化。

在乡村振兴层,项目针对“熊猫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推出差异化扶持计划:为60名品学兼优的林童发放“熊猫奖学金”,资助其完成学业,播种生态种子;为老年林农提供生态守护补贴,鼓励其参与退耕还林;通过12场能力建设工作坊,提升妇女就业技能,助力家庭增收。

在公众参与层,钉钉运动平台创新激励机制,除常规荣誉称号外,还推出“公益时”兑换体系。用户累计获得15公益时以上可参与抽奖,奖品包括熊猫文创周边等;年度捐步排名前20的用户更可受邀探访熊猫村,实地见证公益成果。2025年12月底前,探访活动将如期开展。

2025年4月17日,约未来团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九寨沟管理总站甲勿池保护站,参与参与巡护大熊猫栖息地以及调研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情况。.jpg

科技向善,步履不停

“守护零星大熊猫”公益计划的成功,印证了科技平台在公益领域的巨大潜力。

云养大熊猫公益计划入驻钉钉运动项目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阿里巴巴公益、专业机构的合作,探索“运动+公益”等新模式,让每一步行走都成为熊猫村生态保护的注脚。

正如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执行负责人王俊尧所言:“当205万用户的步数汇聚成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个社会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在这场跨越山川的公益长跑中,科技与善意同频共振,正书写着熊猫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