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培育| 在协作者,找到未来生活的一种意义
作者:协作者
2025-08-07
9


自2004年接收第一批高校实习生以来,截至2025年6月,已有来自50余所高校的超过500名学生到“协作者”参与了专业实习,其中,有三批是来自国际的实习生。前两批是在新冠疫情前来的,而最近一次,是在美国圣母大学北京中心的组织和引荐下顺利合作的。美国圣母大学是一所“新常青藤”学校,其工程、商科、会计、建筑等众多专业在全美排名前列。


2025年,美国圣母大学北京中心与“协作者”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开展美国圣母大学“全球职业体验教育实践项目”的社会实践板块在华落地。美国圣母大学选派的学生在此兼具双重角色:他们不仅是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更是此项目的正式成员。学生们每年春季在校内学习全球职业教育的学分课程,夏季便来到“协作者”,在专业指导下践行公益实践、积累全球职业经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人民,完成教育的闭环。其中本科学生Dylan Hockx(中文名:于知非)Gaspar Larraín Varas与(中文名:兰港博)便是该项目在“协作者”的首批实习生。


2025年5月23日,美国圣母大学北京中心程新宇老师带着于知非和兰港博来到北京协作者童缘。初次见面,两位学生正装以待,眼神里既有对未知的审慎,也藏着跃跃欲试的期待。“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常务统筹李真、中心副主任卢金艳和社会工作者张艳艳参与了接待,向两位学生介绍了“协作者”以及他们即将开展的实习。


image.png

于知非和兰港博第一次来访“协作者”合影


对“协作者”来说,语言交流可能是挑战,但不会因此有什么距离。就像圣母大学北京中心主任王晶玉老师所分享的,“协作者”不仅把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运用到了服务对象身上,也运用到了每一位和我们接触的伙伴身上,“你们的耐心,不仅是体现在对服务对象的,包括孩子、老人、打工家庭和骑手等弱势群体,也包括对我们的学生,你们的耐心和关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但仅仅有理念是不足够的。得益于“协作者”规范的实习管理体系,包括开展实习前的评估与计划,实习过程的督导与陪伴等,“协作者”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情况设计了周密的计划,比如,在第一周实习中,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和融入环境,协调安排了社区走访、服务对象和志愿者互动交流等活动,让知非和港博在“街巷里的烟火气”感受和体验。


image.png

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环境


image.png

前往服务社区的路上


image.png

与服务对象交流


知非至今记得和社区志愿者一起包饺子的午后,“暖心帮帮团的阿姨分享的,‘人只要心里有爱,就不会变老’,我开始了解“协作者”如何支持培育草根组织……”包括初始的实习任务——翻译“协作者”的服务简介,也是为了协助学生更快、更深入了解“协作者”服务而专门设置的。


image.png

志愿者教知非包饺子


学生通过督导反馈他们对社会工作和“协作者”的认识与理解。“虽然我们明白,内心也在乎服务对象的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助人自助,他们可以自己帮助自己,只是需要一些资源(的帮助)。”兰港博在实习一周督导会议分享的话语里的笃定,透露出他对社会工作最质朴的理解。


image.png

兰港博与服务对象沟通


两周过后,两位学生结合他们个人所擅长的技能开始他们主要的实习任务。中文表达非常流利的知非希望为流动儿童开展系列英语学习小组。因此,社会工作者协助和支持知非,从计划讨论、需求评估、计划设计、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到后续传播等,按照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严谨地开展了下来。


0b32752d5a20fc82bb973a401ba453a3.png

开展英语小组论证会


image.png

知非开展英语小组需求前测


3299a6db47b0492fd7c400725a5c575a.png

知非在协作者童缘开展英语小组


“我理解了开展一个小组要写计划书、评估和消息,知道如何进行分工,也知道了如何和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在开展小组的时候,我一直想着“协作者”的‘每个弱者都有力量,每个生命都有尊严’这句话,我觉得孩子们学习英语最大的挑战不是他们的成绩,不是他们家庭的经济水平,是他们的自信。如果我们能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英语,对英语感兴趣,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他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学习得很好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升他们的自信,这是我最重要的”。在实习总结会上,知非用近乎母语水平的中文分享了他的收获与反思,而他助力流动儿童英语口语显著进步的事实,也收获了大家的积极认可。


image.png

知非在实习总结会上进行汇报


在知非的实习总结会上,亲情跨越了空间,联结起大洋两端:他的父亲深夜从美国在线上参与,而母亲于虹女士则踏入“协作者”童缘小院,与众人一同见证孩子这段成长旅程的珍贵时刻。于虹女士对孩子的成长感到非常欣慰,“看到知非过去七周做的事情,能够对‘协作者’有点帮助,我还是很欣慰的。在实习之前,他有两个实习机会,一个是去国际知名的新闻媒体机构,一个是来‘协作者’,我当时建议他选择财新,但他选择了‘协作者’。来了‘协作者’之后,我问他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很充实……我觉得这个实习经历,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是让他终身受益的事情。圣母大学很棒,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持续不断地来到‘协作者’,另外如果我自己有可以帮忙的,我也很愿意帮助‘协作者’,因为你们做的事情真的很有意义。在中国,有‘协作者’这样的组织帮助弱势群体,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感谢‘协作者’这段时间以来对知非的帮助。”


image.png

知非妈妈于虹女士在实习总结会上分享


而“技术男”港博则是从他的翻译任务中找到了他能够发挥特长的工作——考虑到已有的翻译工具无法很好匹配“协作者”公益服务的语境,且更多是直译不容易被理解,因此他自学了语言翻译的知识,结合他擅长的编程能力,为“协作者”开发一个中译英的工具。


image.png

港博在实习总结会上汇报


尽管实习期间,港博因为身体原因缺席了一段时间,但仍不阻碍他的热情和使命感。在实习总结会上,他用显著进步的中文分享道:“对我而言,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项使命。甚至在我出院前夕,在病床上敲代码的时光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做这些并非出于义务,而是深知其承载着更深的意义。我们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在尝试为他人托起梦想,这份价值无可估量……我的职责是让你们每个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绽放光芒,这样,语言障碍和与潜在线上捐赠者的沟通,才不会分散你们对持续支持的流动人口群体的关注。”


image.png

港博父母在实习总结会上分享


“谢谢‘协作者’让港博来到这里实习,谢谢圣母大学提供了这个机会。谢谢你们对他的照顾,在他健康遇到问题的时候和他一起度过难关。看到他现在站在这里这么好,我真的感到非常开心。”港博的父母亲在实习总结会上也表达了对“协作者”和圣母大学的感谢。


除了具体的实习任务与收获,对每一个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在“协作者”实习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打开一种可能性。“在过去七周,相信两位学生在“协作者”看到了未来生活的一种意义。因为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那么寻找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和他人的接触中去建构意义”,“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老师在实习总结会分享道。


image.png

协作者李涛主任在实习总结会上分享


这也是为期七周的实习中,“协作者”努力去创造的,让学生们能够与服务对象、志愿者、捐赠人等接触互动,并从具体的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农民工群体的需求状况,找到未来生活的追求。正如王晶玉老师肯定的,“这不仅是一个实习,更是一个培养人成长的教育方案。通过这七个星期,我看到学生能力的进步,思想的进步,跨文化理解的进步,工作经验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学生更多发现了自己是谁,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


image.png

王晶玉老师在实习总结会上分享


每一段实习总有结束的时候,但生活仍在继续。期待未来有更多学生来到“协作者”实习,和社会工作者一起看见服务对象的力量,在服务中思考并追寻到其人生的意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