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学堂 | 以社会工作为志业: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选择
作者:协作者
2025-07-24
19

“公益1+1” 溢彩星光社区老人关爱服务项目旨在通过资助与赋能相结合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在服务困难老人过程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协作者学堂为项目资助的社会组织开展了社会工作实务系列(#点击查看合集:溢彩星光社会工作实务系列学习小组了解更多信息)。本篇文章由主持学习小组的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李涛组织学员通过课程作业汇编而成,以分析影响社会工作者投身专业的因素,看见他们的动力和阻力、韧性和努力。协作者云公益与大家共享。

image.png

是什么让社会工作者选择了这项志业?


我为什么选择从事社会工作

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很难让人坚守下去。而这种热情,源自人内心的良善。

“有一次,我去探访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家庭。走进那狭小昏暗的屋子,看到患者虚弱地躺在床上,旁边是他忧心忡忡的家人。当我向他们详细解释大病救助政策,告知他们符合救助条件,能通过申请获得资金支持以延续治疗时,患者的母亲拉着我的手,泣不成声地道谢。那一刻,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切实改变他人的困境,给处于绝望边缘的家庭重新带来希望,这成为了我持续投身社会工作的核心动力。这种能够直接给予他人帮助、见证他们生活转变的机会,让我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意义非凡,驱使我不断前行,去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务。”北京同福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丁铭鹤认为她从事社会工作的动力源自于为困境群体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这同样也是很多社会工作者最初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最初动力。“看到重症肌无力患者受病痛折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大学时,我参与了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活动。初次接触自闭症儿童,看到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难以与外界交流互动,我的内心满是触动。我坚信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平等的关爱与发展机会,这份价值观促使我不断深入了解自闭症群体,学习专业知识,希望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改变。”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关爱服务中心的杨俊娟和雄安新区雄县民联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中心的董珍惠也同样是在看见弱势群体的处境后下定决心投身服务为他们带来改变。

当然也有“误打误撞”不小心进入,但在实践中体会感受到社会工作价值从而选择投身的情况。“自己曾经历过职业年龄歧视……当时觉得这个社会太糟糕,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女性就业非常苛刻,尤其是企业。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社会组织,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进这个行业。但在了解后竟意外发现,这个行业原来对年龄的接受度出乎意外地高,在这里即使是非专业的,只要热爱这个行业,肯努力,不管是专业还是年龄,基本不会有太多限制。因此,我和社会工作的缘分就此开始,这一干就是5年。”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韩明光分享道。

社会工作强调“尊重”“接纳”等专业价值观,对从业者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服务对象,也促进了服务者自身的改变与成长。“接触到社会工作后,真切觉得这是项极有意义的事业。它让我看见并投身于充满积极正能量的工作方向,这种感受本身就是巨大的鼓励。对比以前那些纯粹以商业价值观为导向的工作经历,社会工作的正向意义不止让每个工作环节都洒满快乐与阳光,更让我的生活整体有了不同的质感。现在我会用更善良、包容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人与事,也总能感受到身边人事物给予的温暖反馈 —— 这种双向的能量流动,让我越来越确信当下选择的事业方向,既是正确的,也是真正值得投入的。”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刘云鹏分享道。

这些社会工作者的故事,都说明了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价值导向的专业,核心动力源自对“人”的深度关怀与价值认同。这种动力既来自个人内在的道德约束,也源于对 “助人自助” 理念的信仰与实践。

image.png

溢彩星光的伙伴董珍惠和唐辉在进行讨论


什么障碍了社会工作者

然而,一个决心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在当下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

北京睦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甄善红分享了她在服务李阿姨的过程中,遭遇了两大现实困境。首先是案主家庭配合度极低:李阿姨的前夫和女儿态度冷漠、抵触,不仅拒绝承担照护责任,面对社会工作者组织的多次家庭会议,即便有街道、居委会共同参与调解,他们仍以“多年断联、毫无感情” 为由,拒绝提供任何协助。这使得社会工作者试图为李阿姨重建家庭支持网络的努力屡屡碰壁,大量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说服家人上,工作推进举步维艰,严重打击了工作积极性。其次,资源整合难度超乎想象。在协助李阿姨申请入住养老院时,多重难题接踵而至:经济困难的低保身份,让符合条件的养老院选择寥寥无几;申请流程涉及民政、卫健等多部门,要求不一、审批周期漫长,需反复沟通、提交材料。社会工作者先后联系5家机构,不是环境欠佳,就是费用超出承受范围。即便找到合适的养老院,又因家属拒绝配合签字,导致申请被退回。资源短缺、部门对接不畅、家庭不配合的多重压力交织,让社会工作者在困境中疲于奔命,工作阻力不断累积,职业热情也在持续消磨。

北京市美丽心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韩亚歆分享在注册时面临无业务主管单位承接管理的困境,却仍需耗费大量精力应对各类检查,并填写繁琐的套表文书,行政事务占据了大量工作时间。她坦言:“我们也需要发展,也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很多时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都是从书里找答案,从我们工作的角度来说,希望有专业的督导,但是没有地方去找,只能是自己想办法”。

北京市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罗丽平认为,社会认知不足是她工作中难以回避的挑战。在开展服务时,部分居民对社会工作存在误解,将社区活动简单等同于“领礼品”,即便她精心设计听力调查问卷,也常遭遇敷衍应付的情况。这种认知偏差,如同给工作热情泼了冷水,严重挫伤了她的积极性。此外,职业发展困境也让她倍感压力。薪酬待遇偏低、晋升渠道狭窄,再加上外界的不理解,这些现实问题像层层枷锁,不仅限制了个人职业成长,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工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先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杨永浩作为非科班实习生,面临“低薪+高流动+专业认可难” 的三重压力,实习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岗位可替代性强,且家人不理解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认为 “挣不到钱、没前途”。当“助人自助” 的理想与 “养家糊口” 的现实发生冲突,职业认同感便面临考验。

image.png

课堂上李涛老师就大家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澄清


基于一线工作者的困惑,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李涛老师在社会工作实务系列小组中梳理回应了背后的因素。一线工作者投身社会工作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一是受自身“助人”价值观驱动,看到社会不公平现象、边缘群体困境时就想要伸出援手;其二是身边榜样力量的激励,如老师、领导、同事带来的持续带动;其三是在实际服务中体会到专业技能的价值,像沟通技巧发挥作用带来的启发;其四是个人成长经历中的某些事件所引发的触动。而面临的阻力同样有四个方面,首先是资金、收入、人力等资源的限制;其次是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接受度与认同感低;再者是大量行政要求和套表填写等事务造成沉重负担;最后是因收入低引发家人的质疑,成为压在从业者身上的巨大压力。结合系列小组对社会工作历史、专业价值观及未来发展等分享,李涛老师希望社会组织的伙伴们能够意识到尽管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在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中,要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推动和面对从事社会工作的挑战压力,这是一个值得与之一生同行的专业。

社会工作的魅力,恰在于它始终直面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褶皱。那些在动力与阻力中挣扎的社会工作者构成了社会服务的毛细血管”—— 他们可能不够宏大,却真实触摸着时代的痛点;他们未必完美无缺,却始终向着更有温度的社会"”缓慢而坚定地生长。正如《我不是药神》中传递的信念:“世界上只有一种病是穷病,但比穷更难治愈的,是失去对善意的信仰。”而社会工作者,正是在荒芜中播种信仰的人。


让爱长长久久,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一路同行,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

image.png

image.png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