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六五环境日海报©生态环境部
说到美丽中国,自然离不开我们珍贵的生态宝藏——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名片,国家公园不仅守护着最壮丽的山水、最独特的生灵,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北京富群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余惠玲女士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栏目中,与我们分享过她眼中的国家公园故事。让我们跟随她的视角,一起走进这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美丽画卷。
关于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由国家批准建立,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的陆域或海域。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部分。
国家公园的原则和理念就是坚持生态保护,非常重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以及物种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国家公园能够实现整个栖息地的一个完整性的保护,从管理方面而言,期待能够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化的治理。
祁连山国家公园
一、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国家公园
1、住在国家公园的居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们的生产模式需要改变吗?
国家公园成立后,提倡的是最严格的一种保护方式,其实对生活在国家公园周边的牧民、农民的生产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周边的牧民放牧牲畜的数量在减少;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的农民在农田中施用化肥,农药的比例在降低,现在可能更多是倡导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生产方式。
也正是因为国家公园就是采用了这种更生态环保的措施,所以我们看到国家公园周边生态产品的价值得到极大提升。比如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出产的红茶举世闻名,三江源国家公园出产的高品质牛羊肉也是能够进到比较高端的市场。所以国家公园怎样处理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这也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永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要倡导生态体验、自然教育或者是比较绿色的生态的农牧产品。这样能够让国家公园真正的体现出全民公益性,发挥全民共享的重要作用。
2、我看到在关于国家公园的介绍中提到:“国家公园的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以及生态旅游模式的探索”,这也是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像您刚才提到的牲畜喂养方式、数量的控制、质量的提升,以及绿色生产的进一步推广,这算不算是生态产品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呢?生态旅游模式探索过程中又有哪些新的思路?
国家公园在建立日初就谈到它的首要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但同时是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我们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生态旅游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之一。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生态价值最优化,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一个途径。
在严格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其实不存在矛盾。生态旅游其实是建立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就是在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干扰的前提下去开展旅游活动。像富群在青海湖、祁连山地区开展的生态体验工作,帮助当地牧民实现转型发展。我们会参与设计自然观察线路,让公众真正的去了解这片地区物种的生存状况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提倡零废弃的生态体验。
尕朵觉悟生态体验
3、在国家公园做生态保护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在国家公园工作既可以享受到平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一种壮观的、震撼人心的景观,同时条件也很艰苦。像富群现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带动在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的社区参与自然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富群会在国家公园参与培养自然讲解员、科普爱好者、生态体验讲解员、生态管护员等自然讲解培训项目。
富群还从事社区工作,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因为社区共管共建共享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且非常有难度,涉及要理解怎么跟当地人打交道,了解生态保护知识,同时还具有沟通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富群在国家公园开展的工作中,也把当地的牧民或者是原来的农民培养成了生态管护员。我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就实现了“一户一岗”生态公益岗位,就是说每户选拔一个生态管护员,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包括开展巡护监测,然后去开展一些监测记录等工作,还有就是制止危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行为。
另外,国家公园管理局下面设有各个管护站,有很多长年累月坚持在保护一线的工作人员,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些领域的专家,外部的科研工作者需要依赖他们找到一些研究对象。有些管护站非常的艰苦,往往居住的地方没有水,没有电,还会受恶劣气候的影响。
4、如果想去国家公园玩,是不是还需要在体力上有一些准备呢,对身体的要求会不会高一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其实对公众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担心高原反应。富群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周边有一个生态体验线路,叫尕朵觉悟生态体验线路,这个线路获得了福特汽车环保奖“生态体验线路奖”。在这条线路所在的区域可以看到像雪豹、藏狐等丰富的生物,还能体验到当地非常传统的游牧文化。
虽然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但也不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富群一直在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青海湖国家公园,对体力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可玩性、可去性还是很强的。
二、 生态保护——“少有人走的路”
1、 2023年9月,我深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研究人员,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者沟通,深深地感知到做生态工作的难处。很多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执行。从事生态保护工作时,您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现在国家公园的人才非常缺乏,我们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包括在社区的工作中培养保护者,让生活在国家公园以及周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国家公园的守护者。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已经开始设立相关专业了。
2、 您是怎么走上从事生态保护工作这条路的呢?
其实我是2009年就进入到生态保护领域。当年我是到了珠峰自然保护区,从拉萨一路开车,走到了日喀则,再走到珠峰大本营,整个路程真是感受到了壮美的风光。现在我在生态保护领域已经十几年了,相当于是把自己的青春都放在了生态保护这个领域。其实刚开始有这个想法,也是出于对美好生态环境、清新空气、清洁的水的天然的一种向往。所以不知不觉就踏上了生态保护工作,现在已经稳稳地扎根在这里了。
3、 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是什么?
2013年的时候,当时我们领导就问我,你确定将来还要继续做这块工作吗?我印象中就特别确定。
2014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到现在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扎陵湖、鄂陵湖边开展社区共管工作。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我感觉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感到了在高海拔和语言不通地区开展工作的艰难。
我们做生态保护会感觉到挺孤单,尤其是社区共管领域的同行者越来越少。从2014年在黄河源头开展社区共管工作到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始试点,我们是见证以及参与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的过程。我本人也参与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规划,以及社区发展的规划工作,包括2017年去做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社会评价调研。短短三四年的时间,我们就发现三江源国家公园整个的生态环境,社区状态,跟2014年的时候相比就有非常大的变化。
还有一件我觉得印象挺深刻的事情,就是2014年我们第一次去三江源开展工作,我是真的跟着黄河源头的一支公益生态巡护队去巡护了一天。我一早就跟着巡护员骑着摩托车走到黄河源头,到达腹地去参与巡护,然后巡护队会从四面八方各个方向过来汇聚到一起讨论每条队伍发生的事情,有没有野生动物受伤之类的生态保护风险,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我觉得那天就过得特别有意义。最后我们回来的时候,太阳都已经落山了,我坐着他们的摩托车回到县城的时候,感觉到我的双腿都已经冻得失去知觉了,这个是我应该一生中就是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吧。
来源:富群环境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