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本文为北京协作者常务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李真在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举办的“影响力慈善沙龙”的发言,经作者整理,与大家分享。
李真
“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
社会工作督导
研究倡导总监
北京协作者中心常务主任
高级社会工作师
全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优秀社工人物
今天的中国,平均每4个人当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每两个中国儿童中就有1个是受到人口流动影响成为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从2003年成立伊始,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即背上图书、活动物资,走到流动儿童生活居住的社区,开展探访服务,后发展到在社区建立协作者童缘,开展从儿童到家庭到社区进而影响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服务。
我们在服务中遇到很多挑战,一是流动儿童自身需求多元,重点体现在教育、营养、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等诸多方面。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处于儿童期这些需求的满足情况,决定了这个个体未来是否可以成长为人格健全、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于这些需求的回应既紧迫,又需要专业、系统地介入;二是来自这一群体的客观现实:数量大,流动性强,这都为服务的有效性、持续性带来挑战;三是针对流动儿童开展专业服务的公益组织少,专业人才少,再叠加流动性,导致服务成本和风险非常高。
面对挑战,怎么办呢?协作者的解决策略是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保障服务质量。
第一,建立服务管理系统。协作者从2013年开始建立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经过长达近十年的探索,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需求评估、服务计划,以及到每一次服务活动参与情况,都能在第一时间精准地统计出来。在此之前,为了精准的统计,我们要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比如说到底服务了多少个流动儿童,有多少志愿者参加、有多少志愿服务时长等;怎么识别判断这个孩子是不是身处困境需要救助,需要哪些方面的救助?今年、明年、后年有什么不同,是否需要持续救助……还比如有时候往往一个孩子要参与多个服务活动,会被重复统计,那么怎样精准的识别出来?我们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解决了这个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精准度。伴随AI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在OA系统中也植入了AI技术 ,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对信息做出技术处理,这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基础性支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开展数字化赋能服务。协作者认为仅仅是社会工作者利用数字化技术还不行,数字技术不光是管理服务的工具,也是赋权服务的工具。基于“助人自助”服务理念,协作者认为有必要让服务对象掌握数字工具。于是,早在2003年成立不久,协作者便带领农民工学习使用计算机,设计开展数字赋能项目。2017年,协作者和微软合作开展系统的数字技术赋能项目,一是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需求调研,完成中职生职业技能发展需求调研报告,结合报告发现的需求,通过培训中职学校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和职业发展软技能,进而改进中职生的数字学习质量;二是在社区开展打工青年和打工妈妈数字技能培训班,使大家获得与时代信息化发展同步的职业发展能力。数字化最大的意义是平权,坚决不能因为智能技术的发展再次加剧数字鸿沟。所以我们要和服务对象一起去学习、掌握与使用这一技术工具。
中职生准备数字技能能项目技术课程考试
2024年,协作者和腾讯基金会合作开展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聚焦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需求,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展物质救助+赋能服务,开展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动态需求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培育包括社区商户在内的本地力量,以数字技术为支持形成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网络。这一项目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通过数字券的虚拟形式,让救助资金快速、准确而又便捷地进入到流动人口家庭及社区,快速扩大受益人群的范围,大大提升了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效率;其次,以数字技术构建以支持流动儿童健康为核心的社区生态,把各方联动起来;三是通过数字赋能服务,提升了流动儿童家庭数字化技术掌握与使用能力,进而增加其在公益服务中的选择权、参与权,拓展了社区支持系统。由此,数字技术与社会工作技术的融合,产生了1+1大于2的多元服务价值。
流动儿童家长志愿者介绍协作者开展的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
结合技术赋能的实践,我们有两点反思:
一是技术赋能应该以谁为中心?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但现在有一种现象是把技术捧得高高在上,而把人给忽略了。很多的应用场景里很难看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在这方面,协作者有过深刻的教训,2013年我们刚开始要建立信息化系统时,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公司,免费帮我们来开发,要求我们全力配合,投入了上百万,也没有开发出来。最后他们承认低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他们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程度。他们最后的反思是,应该以我们为主导来,而不是以他们为主导。这充分说明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为本才是信息技术赋能专业服务的根本,所以,协作者提倡AI技术应用应该遵循的是“社会工作+”,而非“互联网+”,前者是社会工作为主体,数字技术为工具。公益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让AI成为信息、智能和技术平权的促进者,而非保守的既得利益者,关注人类命运的发展。
协作者开展AI 赋能主题团队能力建设
第二个反思是我们如何做到不排斥信息技术,拥抱新技术,怎么拥抱?协作者的实践行动是建立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管理系统。技术的背后要靠制度,比如说协作者服务制度要求所有的服务信息要在第一时间上传到服务管理系统,这就倒逼着社会工作者走出舒适区,利用信息系统;比如我们所有的项目财务工作都要在线实现,从而建立了高效而安全的财务管理系统。协作者智能信息系统的建设基本都是协作者自己在实践中一点点开发建立起来的,正是有制度的保障,制度的背后还有文化,文化使制度从强制走向自觉。这里的文化依然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公益文化。
总结来说,数字赋能体现在一方面是赋能社会工作者,让智能技术成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为有效、有质量地开展服务的工具,是“社会工作+智能技术”;另一方面是赋能流动儿童,使流动儿童在服务中提升权能,使智能技术成为弱势群体平权和发展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