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4)》收录了由协作者创始人李涛撰写的案例研究报告《社会组织志愿者培育与发展机制的构建———来自 “协作者” 的实践》,该案例结合“协作者” 的实践, 一是从微观操作层面, 梳理 “协作者”培育发展志愿者的方法经验; 二是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总结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功能优势, 建设志愿者培育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视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社会组织是促进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载体,志愿者是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而社会工作是保障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质量的专业支撑,三者的融合发展不仅关系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质量。
纵观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经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锤炼,志愿者的社会知晓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均呈现极大的张力。但张力的背后很大程度依靠政府动员,以大型场馆化、运动式的短期志愿服务行为为主,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率和活跃度有待提高。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在志愿者培育和发展机制中的专业优势,一是社会组织作为公众实现志愿参与的主要组织载体,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每万人比例为6家,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每万人60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每万人10家,导致志愿参与的途径较窄,公众“想参加志愿服务,但是不知道到哪里去参加”;二是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培育和发展能力不足,导致志愿服务类型单一、形式化,公众对志愿服务产生了片面认识,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反观海内外志愿服务发展经验,其发展进程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成正比关系。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模式、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特点,是志愿者培育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激励社会组织参与志愿者培育和发展工作,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促进不同主体间有效联动,成为构建志愿者培育与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
协作者针对志愿者开展培训和团队能力建设
基于此,本报告以“协作者”为样本开展实践研究,一方面,基于“协作者”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长期扎根社区,联合社会各界志愿者为有需要的农民工、流动儿童和困境儿童等困弱群体提供公益服务,并在服务中培育服务对象由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实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在志愿参与中的共同成长,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志愿者培育与发展的模式。
协作者注重培育服务对象从受助对象成长为助人者
21年来,“协作者”为超过1513万名困弱群体提供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培养了17928名志愿者,其中60%是从服务对象成长起来的志愿者。另一方面,“协作者”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本土经验,推动志愿者、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的融合发展,为全国8.46万名政府干部、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及志愿服务社团/志愿者开展了专业支持服务,培育支持了上千家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组织。
“协作者”的服务模式被复制推广到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和江西等地,被民政部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被共青团系统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两次荣获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授予的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从而使“协作者”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协作者”的实践:志愿者培育与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
“协作者”志愿者培育与发展工作体系在机制上由志愿者管理运作机制、志愿者能力建设机制和志愿者资源整合机制构成,在操作上具体为志愿者培育与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方式。
(一)志愿者培育与发展的理念: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
在社会组织中,以动机划分,志愿者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工具性使用和价值性培育两种类型,前者将使用志愿者作为组织补充人力资源的手段,组织没有义务培育发展志愿者;后者以发展志愿者为组织使命之一,组织有责任培育发展志愿者。动机差异源于组织者的理念,即如何看待志愿者培育与发展工作的价值取向。
“协作者”坚信“每个生命都有尊严,每个弱者都有力量”,因此以“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作为服务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引下,“协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有助人的意愿和能力,再弱小的人也有助人的意愿和能力,再富有的人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志愿服务是人与人实现联结的基本生活方式。基于该认识,“协作者”将志愿者培育与发展工作视为组织的使命,而非手段。
1. 团结协作
“协作者”认为,公益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公众参与,另一个是公共利益,两者不可分割,推动公众参与到维护和发展公共利益的行动,这是公益的本质。如果脱离了公众的参与,公益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社会组织理应将发展培育志愿者作为促进公众参与的使命。此外,“协作者”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协作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需要促进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因此,“团结协作”成为“协作者”志愿者培育与发展工作的理念,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一是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建设多元化的志愿者团队;二是协调多方力量参与志愿者管理,共同应对志愿服务中的挑战。
案例1 政社协同的志愿服务活动
2010年7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举办了北京首次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推介展示暨资源配置大会,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之间资源配置的平台。“协作者”作为主要协办单位,承接大会志愿服务工作。
本次大会参会社会组织较多、会场面积较大、功能分区较多,需要近百名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而且还要在会议当天完成大会现场全部合作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在会议结束前1小时内将数据递交给大会主办方,向社会发布。
“协作者”接到该任务时,距离大会不到两周时间,且时逢上海世博会和暑假,组织动员难上加难。为此,“协作者”与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联合成立了工作组。
工作组整合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资源,首先由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发挥行政优势,出面与分管的志愿服务组织和高校联系,但发现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较弱,志愿服务经验较少。对此,“协作者”发挥专业优势,设计了包括动员招募、面试考察、专题培训、现场演练和评估总结、社会宣传等一整套专业流程的志愿者招募与培育方案,协助志愿者从松散的个体组建成关系紧密的志愿服务团队。
工作组首先从合作单位中快速面试、选拔了100多名志愿者,重点考察了志愿者的参与意愿,这是参与志愿服务的基础;进而开展了系列能力建设。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基本保障,“协作者”也相信志愿者是充满智慧的,最核心的动力源自他们自己。因此,“协作者”重点发掘志愿者的内在动力和智慧,协助志愿者从松散的个体组建成关系紧密的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志愿者根据各自的特长选择志愿岗位,根据任务分工形成小组,进而引导各个小组讨论,共同制定志愿服务规则,建立了6-2-1沟通支持系统,即志愿团队分成6个小组,由2名骨干志愿者分别负责协调3名小组长,1名社会工作者全面负责志愿者团队的服务与管理。
经过培训和演练,各个志愿者小组将大会的各个环节有效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参会的400余家社会组织、1500余人提供了志愿服务,这次大会被评为当年十大社会建设事件之一。志愿者也通过本次活动更加认同志愿服务,继续参与到其他志愿服务中。
2010年,北京首次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推介展示暨资源配置大会志愿者合影
基于案例,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
一是发挥政府行政动员和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支持的优势,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在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而高效地带动各界志愿者广泛参与。
二是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志愿者围绕志愿服务目标,形成团队协作关系。
三是志愿服务充满挑战,要求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将应对挑战视为共同成长的机会。在志愿者培育中,社会组织要时刻认识到,志愿者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视角,志愿者培育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发掘其内在动力,唯有相互支持和共同参与才是最好的方式;同时需要鼓励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管理,实现志愿者的自我管理。
2.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也是公益服务的目的。在长时间的实务探索中,“协作者”认为助人自助具体到志愿者培育与发展工作,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服务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在服务中协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服务对象自我服务,实现自助。
其二,服务对象从受助者转化为服务提供者,并将受益的理念和方法传递给新的受助者,实现互助。
其三,服务者在服务中收获新的经验和成长,实现助人自助。这也是志愿者培育和发展的目的,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3.平等接纳
平等和接纳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伦理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以身份、文化和价值取向等差异排斥服务对象,为每一个想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社会性是志愿者、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共同的特性。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非常多元,从服务社会到好奇从众等等。因此,要想让公众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遵循平等和接纳的伦理原则对待五花八门的志愿者;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专业服务,协助志愿者也树立起平等接纳的服务理念,将个人化的、感性的和一时兴起的参与动机,转化为社会性的、理性的和持续的参与动机,从而保障志愿服务质量,并成为公益共同体之一员。
“协作者”志愿者团队的构成非常多元,既有企业管理者、政府干部、高校教师、媒体记者、青年学生,也有农民工和流动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协作者”要求社会工作者秉承平等接纳的理念,与志愿者交流互动,尊重他们的意见,也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并在培育过程中鼓励志愿者将团结协作、助人自助和平等接纳的理念传递给服务对象。
案例2 陈宜:从走投无路的农民工到助人自助的志愿者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陈宜是一名残疾人,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她一心踏踏实实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也任劳任怨。然而,2010年10月18日,她与三名打工姐妹被工厂无故辞退,且没有经济补偿。作为一名身有残疾的母亲,陈宜是家里的顶梁柱,失去工作让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她和姐妹们多次与企业协商,但面对企业的律师,陈宜紧张、委屈又说不出话来,没有得到任何说法。
走投无路之下,陈宜与打工姐妹找到南京“协作者”。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王瑞海接待了她们,为她们端上了热水,耐心询问她们的情况,这让几位打工姐妹倍感温暖,倾诉了自己的遭遇。
了解情况之后,王瑞海详细地与陈宜分析相关法律依据,一起梳理了如何寻求劳动监察大队、妇联、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之后,在王瑞海的陪伴和鼓励下,陈宜等4人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调解过程中,再次面对对方律师,陈宜在手心里写下“我不怕”,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妈妈鼓足勇气,根据自已学习的法律条文逐一反驳对方,使律师无话可说,最终维护了自已的合法权益。
南京“协作者”在跟进陈宜的案例时,不仅为她解决眼下的问题,还带她参观机构,将志愿服务知识通过通俗的语言与她分享,并鼓励她参与志愿服务,帮助身边遇到困难的人。通过鼓励和陪伴,陈宜不仅自己学习法律知识,而且陆续协助身边10多名遇到类似困难的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陈宜不仅自己持续参与志愿服务,还带动家人和工友积极参与。
2024年99公益日期间,南京市6家万达广场参与支持南京“协作者”发起的“流动书桌助学计划”,助力困境流动儿童教育。南京协作者的公益广告一夜间点亮南京万达广场。
协调万达集团支持南京“协作者”公益服务的,正是长大后的陈宜的女儿。
传统志愿服务将服务对象定义为弱者、被服务者的角色,缺少对其潜能的尊重和发掘。案例中,“协作者”将助人自助和平等接纳的理念融入志愿者培育发展工作,一方面,让陷入困境的服务对象得到救助;另一方面,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到服务中,培养其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志愿者,服务身边的困弱人群,使助人自助、人人公益从口号转变为实践。
未完待续
本文亦是“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实践成果,特别感谢李真、卢金艳、王瑞海、刘倩、王立宏、袁晶、刘文静、杨凯丽、杨瑁、任文欣和潘愉等同事对本文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