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学堂 | 让社会工作成为专业赋能的核心力量——记协作者学堂开学典礼暨五周年论坛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协作者云社工
2025-09-17
1041


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怎样有效回应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否能够在社会基层治理服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满足困弱人群的需求?同时,公益组织常被指责效率低、专业性差,且与社会工作专业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两者可以如何融合?协作者学堂——由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发起并建设的社会工作社区教育平台,在9月8日举办开学典礼暨五周年论坛。此次论坛以“依托协作者学堂,以社会工作促进专业赋能”为主题,结合其实践行动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以探讨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的“围墙壁垒”破解之路。



微信图片_20250917192839.jpg



典礼以协作者学堂2025年纪实短片进行回顾,之后协作者学堂发起人、公益导师李涛老师做主题发言,回顾协作者学堂的发起历史,并重点介绍学堂在2025年取得的突破性实践:在社区志愿者培育方面,学堂在去年协作者西村试点实践的“向日葵计划”基础上,将课程体系优化为“为什么做公益”和“怎么做公益”两大板块,并通过TOT培训的方式培育学堂的教练和学员,进而在南京、北京、珠海三地实践,让流动青年、打工妈妈等社区居民完成了课程学习,这些学员不仅能听懂、能讲述,更能将知识应用于服务实践。正如学堂创始人李涛老师所强调的“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不仅是服务的简单接触,更是在接触中传播专业、发展专业”,而这一经验的核心在于“信念引领,方法支撑”——既要坚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又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将服务逻辑转化为培育逻辑。



在社会组织赋能领域,学堂结合协作者与泰康溢彩基金会合作的溢彩星光项目,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学习小组,成果成果显著:11家不同类型的为老服务机构通过学习,联合产出了《为老服务入户工作指引》,涵盖回迁房社区、失独家庭、高龄老人等多元服务场景的专业方法。“学员们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这一突破的核心经验在于“扎根土壤,播种专业”。李涛老师指出:“社会工作专业要落地,必须有坚实的职业土壤。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唇齿相依,用专业赋能社会组织,才能让专业本身获得承载和推动。



微信图片_20250917192950.jpg



在基层工作者和妇联干部的培育实践方面,学堂持续助力专业能力提升与理念认同。当前80%的社会工作考试报名者是社区工作者,但“有证并不代表认同专业”,真正的专业认同需要在实践中感知价值。通过与东城区妇联、丰台区妇联等合作,学堂将课程嵌入基层培训,形成“专业魅力,催生认同”的实践路径。



“检验社会工作教育的指标并不复杂,就是学有所从,学而有信,学以致用。”基于学堂的教育理念,2025年的这三大突破让学堂从单纯的教育项目,逐渐成长为赋能平台和共生网络,未来也将持续推动专业力量的生长与传递。



主题发言之后,以“依托协作者学堂,促进专业赋能”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开始,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李真老师作为主持,带领参与学堂学习实践的嘉宾结合自身今年依托学堂的学习与实践,分享收获与反思。




微信图片_20250917193044.jpg



曾有4年外卖骑手经历的协作者学堂二期学员苏小俊,分享自己因孩子与协作者结缘,从服务对象成长为志愿者后报名成为学堂学员,如今在四季青童缘开展实践服务。从最初认为做活动无需做计划、评估,到深刻理解并接受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理念;结合具体案例分享,小俊认为自己是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共同成长。结合学堂的专业知识学习,小俊认为自己在理论理解与运用方面仍存在挑战,但在服务中也会不断摸索结合服务对象需求设计活动的专业方法。


微信图片_20250917193133.jpg



协作者学堂一期毕业生张艳艳,有着保姆、保洁、服务员工作经历的她,从打工妈妈蜕变为协作者社会工作者,负责协作者东四和西村童缘的工作,将所学传递给更多打工妈妈和流动儿童。结合自身经历,艳艳分享在带领“向日葵计划”的社会工作学习小组中,自己用打工妈妈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知识,在小组开展中营造互助氛围,团队的默契配合也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理念。尽管曾因担心会不会误导他人而焦虑,但在伙伴支持下,加上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带来的自信,更坚定了传递“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和决心,也为参与“向日葵计划”的学员带来了改变。



艳艳在发言最后明确呼吁:“感谢益圈郑岚女士支持协作者西村童缘开展向日葵计划,使打工妈妈、打工青年可以学习公益及社会工作知识,让他们可以成长为有助人自助理念,有专业方法参与公益的助人者。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资源支持这一计划,让更多有意愿参与公益的打工朋友都有机会,可以获得持续的‘向日葵计划’的支持。”



微信图片_20250917193221.png




作为“向日葵计划”代表学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余静静。2022年,余静静经其他家长介绍了解到协作者,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积极参与和推广,她分享自己通过参与“向日葵计划”,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从不敢表达到勇于发声,孩子也在协作者的影响下成长显著,从依赖工作人员到能独立完成任务,这让她深刻体会到协作者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为“向日葵计划”第二阶段课程主要设计和带领者,协作者学堂教练王瑞海在南京协作者针对12名打工妈妈开展社会工作学习小组课程,不断学习、完善课程。他分享自己对社会工作者在赋能中的角色定位、学员身份认知等的反思,突出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互动的授课经验。



最后,学堂开展的社会组织助力计划代表、北京市美丽心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及督导曹霏进行了分享,他十分认可学堂创新的社会工作教育形式,参加5期小组活动后,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与职业的开放包容。小组中,各机构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伙伴共创的力量也让他受益良多;李涛老师对社会工作发展脉络的讲解,让其对专业充满信心;小组推荐的电影也让其认识到社会工作行政和研究方法及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学会用优势视角看待专业发展等。曹霏在分享中强调:“协作者学堂助力社会组织的系列小组活动,不仅支持组织的发展,更是赋能社会工作者,尤其遇到困难、迷茫时,可以让自己通过回顾专业发展,立足当下问题与现实,能够有信心、有力量展望未来,更好地行动。”



每年9月8日都是协作者学堂固定举办开学典礼的日期,而今年对于学堂二期学员苏小俊尤为特殊——这一天,也是她的2025年生日。论坛尾声,李真老师代表协作者学堂为小俊分享了来自她的家人和协作者服务对象的祝福,并送上了协作者四季青童缘和西村童缘服务的流动儿童们亲手制作的生日贺卡,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传递着协作者学堂对“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带有温度的专业”的独特解读。



微信图片_20250917193417.png



现场交流互动中,来自公益组织、高校、企业等多方嘉宾表达了对协作者学堂社会工作专业赋能成效的肯定,也对如何发挥学堂优势促进专业赋能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社会工作教授罗瑞老师表示,他看到协作者学堂多年来在课程设置上让学生扎实掌握社会工作理论、价值观与实践,这让社会工作服务更有力和有效,也见证了学员在信心、工作认知及价值观内化上的成长。此外,他提及多年前王思斌老师曾强调本土化社会工作对中国社会至关重要,他认为协作者学堂从探索实践到将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内涵写入课程,形成理论并开展教学,传递给年轻人,使其得以践行并传承下去,这是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贡献,是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协作者志愿者任亦杰感谢协作者的邀请,感动于协作者作为发展多年的组织仍扎根社区,且愿意培养曾经的受助者去帮助他人,这能让组织有温度并连接社会。他引用“伦理并非宏大原则,而在于与他人相遇时,看见对方的脸和真实需求,进而产生责任”的观点,指出协作者正是这样的组织——在与服务对象的面对面接触中感知需求、肩负责任,极具责任感。他祝愿协作者更有影响力,培养更多有责任感和爱心的人。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英国肯特大学博士后汪伟楠认为协作者学堂打破边界,对所有人都有启发——即追求专业精神且知识并非高门槛,每个人都能学习和做好。他祝福学堂并希望未来能多参与其中。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邢宇宙老师肯定协作者学堂将多年服务实践与研究融入专业教育,能应对新政策环境并有所坚守;学员在学习和接受专业服务后的转变珍贵,同时也期待协作者学堂的专业教育实践与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融合,认为这一前沿探索未来或反哺学校专业教育。



美国圣母大学北京中心主任王晶玉老师感谢协作者对圣母大学本科学生国际暑期实践的支持,提及学生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勤奋、协作者老师的认真负责与育人精神,其形容这段经历成为学生本科生活的高光时刻,也提到学生因此立志未来为中美交流贡献力量,她也期待未来能将更多协作者故事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




协作者专家委员会组织治理专家,北京孚智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淼感动于协作者22年的坚持和学员的成长蜕变,愿为学堂贡献力量,提出可引入演讲训练机制、分享优势视角及家庭教育相关经验等。




协作者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原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司长任铁民表示每次听到协作者的故事都觉得生活和社会很美好,祝贺学员和协作者进入人生与发展的正向循环,认为这种正向循环体现在“自助助人”上。他提出当前世界处于快速变化的巨变时代,坚持本心与专业很重要,同时指出地缘政治、AI革命、气候变化、城镇化政策这四个领域的巨变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建议协作者在建立信任机制、帮助服务群体适应变化、推动相关政策落地等方面发挥作用,即便未来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更累,也是值得的。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协作者月捐人步明薇老师基于任老师的分享,提出应善用AI等科技,通过精准设定关键字减轻社会工作者工作负担,使其成为助力工作的工具。此外,她肯定协作者学堂将专业社会工作理念通过学术训练普及给打工青年的价值,见证了学员张艳艳、蔡冬英、苏小俊她们的成长,看到她们身上的光芒与希望,认为这是教育新形式的体现,能让学员在实践中成长并将温度传递给服务对象。



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朱家荃认为协作者学堂不仅是教育项目,更是如涟漪般向外赋能的平台,也是打破时空界限联结国内外、跨行业力量的共生网络。作为银杏基金会代表,其表示参与其中收获良多,同时倡议更多人支持协作者学堂。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涛教授首先感谢协作者20多年的坚持,认为协作者是能让人重获力量的地方。他指出,协作者学堂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坚实的实务根基,与服务紧密连接,能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形成了打通教育、服务与研究的新型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这种“没有围墙”的专业教育甚至能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他也希望学堂能辐射到高校,推动、拆除社会工作教育与发展的高校围墙,与高校共同探索合作。



微信图片_20250917193732.jpg



本次协作者学堂以“依托协作者学堂,以社会工作促进专业赋能”为主题的新学期开学典礼暨五周年论坛活动,同步通过云社工视频号和电信星播客进行直播,超过60万人次在线观看。



微信图片_20250917193815.jpg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