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青岛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车晓琳应邀前往江西省上饶市,为130多名儿童福利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儿童督导员及儿童主任进行了题为《守护流动的童年——多方联动视角下流动儿童保护体系构建与赋能发展》的专题培训。此次培训聚焦于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政策实践与创新服务,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看见儿童、尊重儿童、赋能儿童”的深刻共鸣。
车晓琳,青岛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
精准破题:流动儿童保护的现实挑战与政策机遇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流动儿童的数量不容忽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中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总数约为1.38亿,其中流动儿童大约有7109万。尽管这些孩子能够与父母共同生活,但他们却面临着众多挑战。车晓琳就流动儿童在学习环境、社交互动、心理适应、文化融合等方面结合实例展开讲解,让大家意识到流动儿童保护的重要性及为什么要服务流动儿童。“当我们谈论流动儿童时,不能只看到‘问题’,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家庭韧性与儿童自身的生命力。”车晓琳分享了流动儿童小莉因方言自卑却在社区戏剧中勇敢发声的案例,“每个孩子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蹲下来,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
政策支持:为流动儿童保驾护航
针对基层儿童工作者政策执行难点,车晓琳对2024年国家《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的“五个首次”创新并结合江西省实施方案,从工作目标、监测摸排、重点任务、建立关爱服务基础清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政策的温度在于落实。”车晓琳举例说明“六大保护”融合机制的实操路径:当流动儿童面临辍学风险时,司法部门可发出“督促监护令”压实家长责任,教育部门同步协调公办学校学位,民政部门提供临时救助,形成“发现-干预-跟踪”的闭环服务。基层儿童工作者纷纷表示,这种“政策工具箱”式的解读,让抽象的文件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协作者模式:让儿童从“受助者”变“助人者”
作为在流动儿童服务领域深耕20多年的专业机构,协作者开发出了一套有效的“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车晓琳基于这一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了深入分享。例如,在服务创新方面,以儿童为中心的赋能实践,通过精准识别困境儿童,并从多个维度提供系统性支持;通过协作者童缘开展社区教育,构建了“儿童-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促进孩子们在自我认知、家庭关系、社区融入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在研究倡导方面,让儿童声音成为政策起点,建立了动态评估机制以深入了解儿童需求,并通过公众教育让流动儿童的声音被听见,利用民众戏剧等形式展现他们的现状和需求,从而推动政策倡导。在专业支持方面,培育 “本土化守护力量”,培养了志愿者和公益组织,为专业人才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流动儿童服务团队。
“以前总觉得流动儿童需要‘保护’,但协作者的‘优势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要相信儿童的能力”“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蹲下来’与孩子对话。用儿童的视角设计服务、用他们的语言传递政策、用他们的力量推动改变。”“对《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的解读太及时了!让我们的服务有了政策依据,知道该‘要什么’‘怎么要’。”此次培训让大家对流动儿童保护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从业人员“人民至上、儿童优先”思想认识与底线意识。聚焦新时代儿童福利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儿童福利领域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供给,积极开展以社会工作赋能基层服务实践,通过“以培促建”“选优培优创优”提升儿童工作者专业能力与履职水平,为儿童权益保障落实提供人才支撑。由上饶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上饶市民政局主办的全市儿童福利领域社会工作人才暨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示范培训班在市委党校举办。上饶市市民政局相关科室人员,市儿童福利中心业务负责同志,县(市、区)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业务负责同志,基层儿童工作者、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社会工作者、公益组织代表130余人参加培训。
接下来,协作者将继续深化流动儿童服务,相信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流动儿童保护体系会不断完善,这些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流动儿童的幸福童年贡献力量!
让爱长长久久,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一路同行,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