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专栏 | 这场研讨会,让“一老一小”需求被看见
来源:腾讯公益基金会
作者:协作者云社工
2024-11-21
429



城市化作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大量的人口流动及人口结构变化现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由此带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更加多元与突出。特别是“一老一小”群体作为全社会的共同关切,如何精准的识别他们的需求,并设计出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数字化及行业共创如何为社会服务创新助力?



带着这些问题,11月12日,在北京市民政局、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下,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市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北京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协办的数字化助力“一老一小”服务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微信图片_20241121130836.jpg



为什么要开展这场议题共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与会的行业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学界代表等力量共同加入到中国式现代化行列中来,特别是对‘一老一小’民生议题的关心,体现了广大社会组织、公益组织、企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王宇晓在致辞环节从国家及北京市有关“一老一小”政策角度分析了该议题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共创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意义。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分享了腾讯近年来在“老小”议题上的做法。“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长期关注‘一老一小’议题的伙伴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这些网络的串联和搭建,一方面能够精准的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形成合力效应,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王谦会长分享了他对老龄工作和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感受,以及该群体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和对数字化助力“一老一小”问题的肯定。


王谦会长指出:“‘一老一小’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涉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反之,解决‘一老一小’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种手段,其中数字化技术也有独特的优势,我很高兴看到腾讯基金会作为国内资助体量最大的基金会,既提供资金支持,也发挥其数字化的技术优势,探索数字化在‘一老一小’服务中的应用。相信腾讯基金会的善举不仅会直接推动‘一老一小’相关的服务,还会引领更多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加入到‘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构建中。”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服务对象分享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流动儿童家长代表陈文克来自山东,她在分享中说:“我和丈夫带着3个孩子在北京务工,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在协作者的帮助下,我开始学习电脑,为再就业做准备。孩子爸爸努力挣钱,我们今年还清了外债。大女儿的成绩也从中等考到了班级第一名。现在,一家人的生活正在一点一滴变好。今年8月,我参加了慈善月捐活动,每月捐款2元,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爱心奉献。”



在北京,我们要做什么?


本次项目启动会前期,腾讯基金会开展了近 4 个月的一线调研、行业座谈、专家及政府交流,发现“找准受助对象的实际需求, 并且让慈善资源去中心化的直达受助者”是核心关注。“数字化助力‘一老一小’服务创新行动”启动将以数字化能力为支持,以城市化下的困境人群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将开展以下项目:


数字助力老人助餐:在北京面向 8 个城乡结合社区助餐点开展支持性的运营陪 伴,利用微信刷掌能力,协助社区助餐点开展用餐身份识别。并以助餐点为阵 地,搭建老年银铃志愿服务队,服务社区的弱势群体。


数字助力老人助医:面向北京户籍的低收入、低保户中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 疗补贴,通过数字关爱平台让老年人电子账户绑定固定的消费金,助力医保之 外的医疗耗材、药品补贴消费。


微信图片_20241121131508.jpg


流动儿童数字关爱:以在北京市的流动儿童,特别是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依托爱心券面向流动儿童尤其是困境流动儿童家庭提供健康支持。


肿瘤患儿营养支持:肿瘤儿童治疗阶段对营养依赖非常高,而肿瘤儿童及其家庭在这方面的知识及支持较低,通过面向肿瘤患儿营养券资助+医务社工能力培 育的模式,增进肿瘤患儿及其家庭的营养素养。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利用数字关爱平台的“消费金”能力,为听障儿童资助科 学的绘本购买及指导服务,帮助听障儿童提升认知能力、促进社区与学校的融 合。


其中流动儿童数字关爱,将由协作者实施开展“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一是借助协作者流动儿童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动态需求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形成需求调查报告公开发布,为服务流动儿童的社会组织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二是依托腾讯数字“关爱券”支持,聚焦健康主题面向流动儿童提供“物质救助+赋能服务”,在为其提供有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物质支持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将通过健康知识培训、健康主题社会工作系列服务、“健康达人”培育等方式提升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意识与能力;三是培育流动儿童服务机构、社区商户和企业,形成流动儿童关爱服务资源联合体


数字化助力老人服务,他们有观点


在“数字化助力助老服务创新”圆桌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魏朝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隋玉杰、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艳蕊、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王衍臻等聚焦现阶段助老服务的痛点难点、数字技术如何突破传统助老服务瓶颈、政策如何支持和促进数字化助老等方面分别发言分享。《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主持该部分论坛。


微信图片_20241121131647.jpg数字化助力助老服务创新圆桌论坛


主持人:数字化助力解决养老问题,有什么好的案例或建议吗?


隋玉杰:一个最典型的场景就是疫情期间,社会组织牵头为有共同类型疾病的特殊老人家庭建立互助微信群,进行信息共享互动。此外,广州有一个针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服务团队,通过线上平台为临终关怀的家庭提供线上+线下服务。


王艳蕊:真正的数字化是要回到老年人生活场景中。这个场景中产生的需求才会不断的完善和推进这个产品往前发展。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老人使用数字化,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让老人更好生活的社会,数字化是其中一个技术手段。


比如2011年前,日本很多养老机构数字化系统并不多,直到今天我发现他们也没有很多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他们通过用电、用水、冰箱开启次数等方法去对老人进行安全监测。因为随着老人身体机能、视力、听力、触觉、认知的下降,我觉得调动老年人去使用这些工具是有阻力的。


王衍臻: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数字化,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可能救更加便捷。比如过去需要老人主动扫码用餐,现在腾讯通过刷掌就能够实现原有的复杂的操作过程。


魏朝阳:比如我们最近正在推行适老化改造补贴。这个政策时间时效非常紧,但又涉及到北京户籍的全体老年人,量非常大,但短时间内又要把钱很精准的花出去,怎么办?我们在国庆节前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发了一个微信的小程序,然后通过微信小程序申请,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票据、支付凭证,然后就能够把这项政策很精准的落实到每个需要的老年人家庭。


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服务,他们有观点


在“数字化赋能流动儿童关爱”圆桌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处长孙先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娟、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美团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王祎蕾等分析讨论了新时期流动儿童问题的变化和特点。《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主持该部分分论坛。

微信图片_20241121131846.jpg

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服务创新圆桌论坛




主持人:数字化对流动儿童的服务创新可以有哪些尝试?


孙先礼:政府部门要建立起流动儿童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是我们自己享用,要和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进行比对,目的是把我们各种儿童的总体状况要全部掌握。


邓锁:今年的流动儿童行动方案里面特别讲到有一句话,叫做构建大数据平台,提高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流动儿童他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他是流动的,流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行政的属地管理各方面,信息筛查方面都有很大的一些障碍,而数字化恰恰是契合我们的流动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对我们社会组织来说,数字化能够助力提升儿童工作的精准化、专业化和整合性的水平和能力。也能够很好的去应对需求,来提升我们服务对象的参与能力,服务对象可以自主去表达需求,自主获得服务。最后,数字化的水平也会极大的提高了我们整个服务递送的效果。


王娟:我们机构目前的受益群体已经超过了3万人,这3万人我们怎么样能够更快速的便捷的服务于他们,一定是要通过数字化来解决,所以最近我们也正在上线爱的分贝数字化的这样一个系统,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整个受益人从申请到志愿者的匹配,以及整个项目的流转都能够通过数字化的这样一个方式来实现。而且通过数字化爱心券,也使得我们在对听障的家庭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时候,其需求是被自己直接表达的,而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干预。


李涛:流动儿童群体服务的成本是极其高的,因为居住分散且偏远,且居住的社区为开展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性条件是不够的。而且服务周期特别长,见效很慢,所以大量的人员不愿意来做这个事情,也不愿意来资助这个事情。通过腾讯基金会运用数字券的方式,可以快速的覆盖到流动儿童在营养健康物资的发放,同时资金流向也很透明。


王祎蕾:我们也在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开展探索,支持流动儿童家庭在自己的社区旁边获得食物或服务的支持。比如流动儿童家庭可以便捷的在社区周边领取到一些免费的公共服务资源,比如博物馆的门票,我们通过线上快速派给,我们期待以后能够跟腾讯有更多的交流,把这件事情做好。


专家分享

圆桌会后,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对论坛的主题及交流内容做了总结。

   微信图片_20241121132522.jpg

王思斌教授做会议总结



1.数字化为社会服务创新的支持,首先是要站在我们为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为他们带来负担。尊重服务对象的客观需求,再通过数字化工具将服务传递出去。


2.政府要对基础的数据信息进行界定。那些数据维度可以开放给公益行业开展服务,哪些需要申请备案。这会为数字化助力公益服务提供很大的操作空间。


3.在社区里面建立信任关系十分重要,这是数字化助力服务创新的关键基础。


4.在物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引导基层形成对数字化助力社会服务的社会基础,包括引导社区、更广大的社会组织积极配合数字公益的落地。


文章来源:腾讯公益基金会《这场研讨会,让“一老一小”需求被看见》,略有修改。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