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行动 | 科莱美特张思璐:用社科的专业和关爱人的温度,做不说教的气候教育
来源: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作者:李继娜
2024-10-08
952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领域 环境保护

微信图片_20241008113753.png

导读:


本文被收录于由CEGA环境资助者网络、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万科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编写的《环境公益“她”故事(二期)》,出现在第二部分“她”之慧:女性在环境保护参与中的智慧。



文章写的是科莱美特气候青年秘书长张思璐,由科莱美特青年工作组的李继娜撰写。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还是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大三学生。




微信图片_20241008113904.png



从学术田野到公益实践,张思璐用了十六年。尚且是学生的时候,张思璐在四川灾后重建调研中与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美国的服务学习经历让她体会到什么是适用于本地社区的经验,带给她坚持跨文化交流的思想,也启发了日后的她,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促进中国青年的气候变化参与。社会科学让她具备了“关爱人”“关注人”的视角,在企业、在国际交流、在基金会的经验让她具备了全局和系统化的视野。带着这样的经历,张思璐成为科莱美特气候青年的秘书长,与一众青年伙伴一起,延续并开发出了“沃土气候田野营”、“翻云覆雨手”气候主题桌游等系列项目。在面向青年的气候教育上,科莱美特不仅是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更是不断思辨、突破自我、全心服务青年建设零碳社会发展的活力机构。



一个社科学生的温度

——在田野中看到具体的人




与田野结缘并非偶然。在中山大学修读社会学时,张思璐建立起了对“人”的思考。彼时的她脱出家庭无微不至的保护,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触摸社会。




“青年对社会发展有责任,社会状态也是影响青年发展的要因。大多数青年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刚刚开始有空间做独立自主的选择,这些选择会影响未来。在这个过程,青年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开始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把我和社会真实连接起来的契机。”回想大学的经历,张思璐这样说。




2008年,汶川地震也震动了全国。受灾地区的灾情深刻地牵动了尚且是高三学生的张思璐,良善的心愿促使她强烈地渴望深入现场去做一线的志愿者。“看到地震的情况我特别难受,很触动,我非常希望去做志愿者,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个愿望的促成离不开社会科学的视角。2009年,影视人类学学者庄学本的羌藏文化摄影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看着黑白的摄影作品,高原的人与物冲入眼帘,张思璐被这样直接的冲击震撼:“之前我学习的社会学是书面的,大多在城市的环境中去理解。这个摄影展让我看到原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这样的。”这为她直接进入人类学田野增加了方法和视角上的动力。




张思璐的心愿在看到校园里张贴的马丁堂田野训练营海报时,得以落地。这个由公益家刘小钢女士捐助、中山大学人类学朱健刚教授带领的项目深入灾区开展灾后重建调研,聚焦发展的视角,重新建立社区的联系。




2009年7月中旬,张思璐坐上了从广州到成都的火车,拜访了当地公益组织并接受营前培训。在这个项目中,张思璐真正走出家庭的关怀、离开校园的象牙塔,首次脱离了女儿、学生身份去看待社会。她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觉知,敏锐地、深度地触碰真实社会田野中的人和现实,建构着对社会事实的认知和方法论,并重新探索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自我的界限。“在这次灾后重建田野调查中,我找到了我与他人的联系。这只是一个开端;在后来的田野经验中,张思璐进一步意识到个人对社区的联系、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微信图片_20241008114356.jpg

2009年,张思璐在四川开展灾后重建调研




公益启蒙以后,在2010年,张思璐开始参加PEER毅恒挚友的教育项目。七年后,当身在广州企业工作的张思璐到北京出差时,她偶然回到PEER工作坊。在那个和谐、共建、凝聚、向善的环境中,她感受到——社群公益教育,这才是她内心真正向往的。也正是在这一年,张思璐全职进入公益领域,正式加入千禾社区基金会。




将近十年前,大学时期的张思璐参加的第一个公益田野调查项目就是由刘小钢女士捐助的;公益牵起的缘分令张思璐又回到了刘小钢所支持发起的基金会工作。在千禾工作的这段时间,张思璐作为助理参与刘小钢女士领导的基金会工作,向她学到了具有开拓性的治理方式。从这样一位女性榜样身上学到的经验,成为张思璐在后续担任科莱美特秘书长的力量源泉之一。   



大学中学习到的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和视角长久地滋养着张思璐的公益行动。她在2019年发起的野兽沙龙是她理解、构建、推动公众参与的尝试。在野兽沙龙里,每期聚焦一个公共话题,形形色色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关注点相聚在一个温馨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中往来谈笑。这种精心建构的空间是孵化观点的温床,更是能够激发创造力、从而在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工坊。




回顾运营沙龙的经历,张思璐认为:“公共空间真的很重要。在一个鼓励分享的地方,你会被激励继续想下去。当周围有人鼓励你找到想法、继续观察,你就有机会把事情做出来。这就是我要去构建的空间。青年是未来发展的主人,代际公平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青年的声量是否足够?是否获得了足够的机会参与讨论?是否能够与周围的人达成共识并开展共同行动?这事关青年的参与行动和参与素养。我希望我可以与科莱美特一起,给予青年公共关怀,帮助青年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发力点。




不说教的气候教育

——零碳校园与“翻云覆雨手”





2012年,张思璐获得陈荣捷学者奖学金的资助,到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服务学习。半年的文化冲击、半年的高强度学习、迥异的自然人文环境给张思璐带来了身份和视角的差异。彼时,国内民间公益发展尚且处于初期,张思璐前往交流的艺术教育公益机构迎来了二十周年庆。公益教育如何做?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应以什么的身份和视角去服务?




“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建立对学科、对社会的认知。”这是张思璐通过这个项目领会到最核心的理念。带着这样的认知,她投入到PEER毅恒挚友教育项目的开发,带入了服务学习的理念开发培训课程。




服务学习——这个教育理念贯穿了张思璐投身青年气候教育的始终。科莱美特现在使用的气候参与素养量表,就是基于张思璐过往的服务学习经历与研究开发的。




以这个理念为核心,张思璐接任秘书长以来,对科莱美特的既有项目作了创造性革新,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零碳校园”。作为一脉相承的品牌项目,“零碳校园”自诞生以来获得了很多关注及荣誉:被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获得“第三届SEE·TNC生态奖优秀奖”、获得“第一届联想公益创业大赛”全国十强等。随着议题发展、社会环境变化,如何让当下生活在校园中的青年认识和感知气候变化呢?带着多年的田野经验、企业经验,张思璐拿出勇气开拓新课题,突破了“碳”的边界,尝试去找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交叉议题,并能在校园的场景中得以展开。




对一个经典项目进行创新并非一帆风顺、水到渠成。首先需要拓宽思路,而不被内容局限。气候、能源、生物……对于社会学出身的张思璐来说,这些知识都需要她花费更多的努力去学习,并建立属于“零碳校园”的气候变化知识体系。本着对气候教育的全心热爱,张思璐几乎从零开始,向老师、同事、同行学习,在原有能源、碳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女性参与、减少食物浪费与气候变化的交叉议题,拓宽了青年在校园参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实践边界。




理顺了内容之后,张思璐又尝试从参与方式多样化上寻找突破。她参考了“21天养成习惯”,尝试通过简单的、持续的打卡活动,激发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动性。于是,焕新的零碳校园面向高校学生推出了长周期物候观测的活动“生物多样性随手拍”




张思璐在与蔚蓝地图app(IPE)的合作探讨中意识到,提升生物多样性能增强社区的韧性,以校园为社区,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随手拍”采用了物候学对观测行动的持续要求。“我们在新的零碳校园随手拍中引入了PK的机制,这样可以激励青年的持续参与。另外,它的本质是打卡活动,与生活中的随意拍照相比,这种机制更持续,也更科学。”随手拍可以促进参与者真正形成习惯,大学生们从遇到蚊虫下意识地想要拍死,到后来很高兴看到一种小虫,逐渐形成有意识的观察。张思璐很高兴——这正是她期望看到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41008114746.jpg

青年在校园中开展随手拍活动



在议题内容发展和延伸的同时,张思璐又做了一个决定:从2022年3月开始,推出高校社团网络运营的新机制,即需要社团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登记,参与积分活动,进行PK赢得奖品。更新社团登记后,科莱美特面向高校的资源网络被盘活,零碳校园的运营变得更加系统有效。




零碳校园项目还和高校进行紧密的合作。2022年7月15日,在第十四届国际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来自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徐锐进行了主题为“云南师范大学与科莱美特共建零碳校园示范点”的主旨演讲,正式发布了《云南师范大学能环学院大楼低碳科技评估报告》,正式挂牌科莱美特零碳校园示范点。




除了改善运营机制以外,张思璐对青年参与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敏锐度。考虑到青年伙伴开始不满足于随手拍的观测,希望进一步开展行动,她马不停蹄投入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第二阶段的教学工具开发。“如果青年希望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且开展行动,我们可以如何支持他们呢?”于是她与团队将关注点落在城市小微生境,并开发了一套行动工具,支持青年从调研实践到产出报告,完整体验了一次从学习到行动的过程。




“针对不同地区、专业的青年,面对共同的议题,他们分别看到什么?他们分别的产出结果又如何贡献到一个整体的环境中?”张思璐说,做气候议题的研发,就是切碎一个个问题,给青年搭建脚手架,给予他们观察角度,告诉青年能够从哪些方面切入气候变化议题。



微信图片_20241008114855.png

参与者的观察




这一尝试同样效果显著。尤其令她触动的是五组小学生参与了此次项目,并且顺利完成,有一组甚至用这个成果参与了省级科技竞赛。科莱美特同事与小学生们的父母聊天,惊喜地发现父母们对科莱美特的工作给出了超乎预料的认可。“你们一定要做下去。”这句话一直鼓励着张思璐继续推动气候教育。




除了对既有项目的深耕与延伸,张思璐也在科莱美特开展了另一个创新的气候教育项目:“翻云覆雨手”气候桌游。在张思璐接任秘书长之前,关于桌游的模糊构想已经被提出,她当时作为项目顾问参与了桌游第一版项目书的撰写。在2021年6月,张思璐任职科莱美特秘书长后,桌游项目正式启动。桌游设计首先要建立一套知识体系,让游戏中的世界观、角色设置、关键触发点都有迹可循,能与现实世界相互映照。于是思璐和团队从浩如烟海的气候、产业知识点中梳理出“人类活动/日常行为—产生碳排放—碳排放不断累积—引发气候灾难”这个认知链条,用游戏化的方式让玩家在国家和行业博弈中“体验”气候变化。




初版的桌游已经推出,但有一点不可忽视——桌游的目标是教育、是行动。带着这个目标,张思璐带着团队对桌游进行了数次改版。她们格外突出了“减碳行为”的部分,并且融入到物料设计和游戏引导中。“对于玩家来说,并不是玩过了一场桌游,这个娱乐就结束了,而是真的从桌游里带走了什么。”基于这个考虑,团队设计了减碳拼图、随机事件卡,并克服成本压力推出了一整套新物料。为了把青年的主动性完全贯穿到项目中去,作为桌游设计开发者的张思璐没有选择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掌控桌游的每个细节内容,而是给桌游合伙人留足空间,让每个参与者成为推广的力量




在桌游的研发过程中,张思璐作为项目的开发管理者,需要从更加全面、整体的角度进行决策。初版的桌游有一条完整的“上帝视角”——龙王故事线,里面贯穿了桌游开发合作方馨月别出心裁、巧妙架构的世界观。但在培训与推广过程中,张思璐发现,过多的情节线会加大桌游合伙人的组织难度、分散玩家的注意力,从而增加了推广的阻力。“根本上,‘翻云覆雨手’是一款教育产品,开发与推广的一切都要服务于怎样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不得不忍痛把龙王线删减掉。”思璐对此非常坚持,但这是桌游开发合作方馨月非常执意保留的创意点。




她们花了非常多时间在这条故事线及其规则保留的讨论中——龙王的故事设定作为重要的创意点,丰富了桌游的戏剧性、情节性,却容易给桌游组织者带来困惑,给推广带来困扰。最终,桌游保留了基础版,并且把“龙王线”作为一个单独的“插件”,供有条件的桌游组织者额外申请。同时,为了保持故事连续性,桌游赋予了每位桌游合伙人一个“龙王”的身份,以此出发,基础版也做了故事丰满度的升级。




“做项目如做人,思璐很能听得进去别人的反馈,而且会把她理解的东西用我可以接受的方式说服我。在科莱美特的社群里,你能够不断感受到思璐对人的在意。我作为同事也作为朋友,也就愿意不断地把她放在更靠前的优先级。”张馨月对此非常感动和认可,最终与思璐合力完成了又一次桌游版本的迭代升级。




包括桌游在内的诸多项目、以及科莱美特本身的运营,张思璐作为秘书长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导向明确的同时,格外能够理解、发现“人”的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41008115054.jpg

张思璐和张馨月,以及她们共同开发的桌游物料




在有爱的团队里

——领导者也是被照顾者





老牌公益机构的秘书长并不好做。作为机构的女性领导者,如何团结身边的人、凝聚身边的人,如何让公众认可科莱美特开展的气候教育,如何为机构创造更多的机遇,是张思璐在长期深耕公益的过程中学到并练就的。




在张思璐接任秘书长时,科莱美特的青年工作组参与是以三个月为周期更新的。对于青年成长和机构发展来说,这样相对短的周期是明显不够的。于是,张思璐着手更新了科莱美特实习生和志愿者机制,既覆盖了不同时间精力的需求,也支持了青年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长期学习和发展。




做秘书长,不是自己要成为一个巨人,而是开着一艘大船,告诉大家方向,告诉大家各自负责操作哪一块。船很大,我们给到每一位成员充分的探索空间,也可以随时休息。我们不怕做错,重要的是让青年有机会、有勇气去做。失败的经历也是经历,着手去做是最重要的。”张思璐一直探索着如何更好地支持青年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气候变化治理中。“不要想自己达成什么,而要想如何支持他人做成事情。我们有责任激发、孵化更多年轻人的主观能动性。”科莱美特鼓励观点,也会保证青年的参与能够得到充分的回应。张思璐说,这也是为了不忘初心——将近二十年前,科莱美特的发起人就是当年的大学生。随着机构的专业化,科莱美特的业务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主要服务对象、全职人员主要运营的机构。




在这个团队里,支持与照顾是双向的。张思璐是团队中的大姐姐,不仅在工作上耐心引导,在生活上更是关怀着初入社会的青年伙伴。和张思璐共事的青年这样说:“科莱美特的氛围特别好,我们处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社群的力量和优势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在长期的工作中,张思璐也感受到了来自社群的支持、来自团队的关爱。“每当我觉得有些倦怠的时候,我的同事就会用他们优秀的产出提醒我,是时候给反馈了。”把科莱美特创造成充满温度的天地,是张思璐致力于实现的。




从不满足,从未停止,从不空想。张思璐仿佛一个时刻扫描着周围环境的雷达,敏锐地发现着、跟进着最新的议题。她也是青年通过科莱美特参与气候应对的掌舵人,用一颗温暖的心凝聚着整个社群。“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薯片生产,没办法从一颗土豆到一片薯片进行标准化生产。教育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很多。我想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带着大家做成更多事情。在气候教育这个议题之下,要给青年提供空间,我们都要不断去做新的尝试。





微信图片_20241008115608.jpg

2022年,思璐带领青年伙伴参加COP27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